明朝若想早于欧洲爆发工业革命!靠谁?唯有太监!

工业革命,全称是工业资本革命。革命其实不是生产技术上的提升,而是一种有影响力的社会关系的改变,是社会性地由土地租佃关系,转为资本雇佣关系。

生产技术上的提升并不是产生工业革命的根本,它只是工业革命发展而来的一种结果,是资本雇佣关系普遍确立之后的必然。 这就是政治思想上讲述的——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这与时代的思想是没根本上的关系的。实际上,举国之力搞教育,搞科研来创造发展社会是不会爆发成熟的工业革命进程。

举一个例子,二十世纪初的中华民国跟印度都是农业大国,都以土地租值经济为基础也都重视教育,对高级知识分子极度优待,但工业都不行。那个时代的中国就连兵工厂都是使用清朝遗留下的。还有一例就是是爱迪生的成功,特斯拉的失败。在当时论科研教育,东欧比美国要强得多。美国医生拿到法国和拉丁文的医学论文,先要找个保险柜锁起来。生怕被同行看了。 特斯拉本人的智商,学术贡献,远胜于爱迪生。但是美国的工业资本革命,又比东欧强得多。所以爱迪生最后青史留名了。

明朝若想早于欧洲爆发工业革命!靠谁?唯有太监!

这些结论都说明了,知识经济是生产关系升级确立以后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照这些依据,我们知道,明朝依赖“科举文人集团”是不会爆发工业革命的。这与科举文人学的是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佛家,基督家,没有必然关系。

明朝若想早于欧洲爆发工业革命!靠谁?唯有太监!

因为明朝的科举,实质和现代议会,都是政治分赃制策的法定程序。

而参加科举的明朝文人,99%都是“地主集团”。

这些人,即使他们学富五车,头脑开明,不管他们信奉的是什么,其利益的根本也都还是土地租值经济,依靠出租土地换取地租为生。

明朝若想早于欧洲爆发工业革命!靠谁?唯有太监!

就因为这种利益构成的模式而导致了在高层制策时不会有任何人愿意去损害自己的利益去推动制度的改变,即便是有,在那种没有形成普遍的共识的基础之上,寥寥的几个人是根本没能力去推动的。

明朝由科举文人推出的国策,实际上都是在打击资本流动,扶持土地经济。

有权有钱的买地,买地就出租出去收租子,资本基本就积累在土地这个固定资产里,全国资本越来越通缩而土地租值经济越来越稳定。

反过来说,想要打破这个土地经济基础,唯有摆脱科举文人集团在政治决策上的强势。

但是,摆脱科举文人这堆决策集权团靠谁?太监!而且要是那种能操纵皇帝的太监。

明朝若想早于欧洲爆发工业革命!靠谁?唯有太监!

有人说靠皇帝就可以了,其实可以是可以,除非他不想再当了,不想愧对列祖列宗,毕竟皇帝是全国最大的地主,所以这是行不通的,即使他很开明。明朝除了朱棣外,从朱元璋到崇祯,他们都对土地经济津津乐道都是坚决维护土地经济。

有人说靠李自成,他当时有能力推翻朝廷,可重新建立新的经济政策,可他也不行。李自成只是土地经济的受害者,佃户翻身以后最想当的就是地主。即时没有满清,大顺朝真的开国成功。李自成最向往的还是朱元璋,即使是他完全成功了,无非也是跟往朝一样改朝换代而已。自己把自己的子孙封到各地为王,依旧会继续依靠文官地主集团。

所以明朝唯一有一线机会摆脱“土地经济”的仅有太监集团。

依靠太监并不是因为他们文化水平高,也不是因为太监懂科学技术,而是因为太监集团会在夺权涉政过程中,除掉科举文官集团这个拦路虎。

为了政治夺权,太监甚至会广收门徒,拉帮结派。摆脱科举文人集团的威胁。 这就是“民间资本”在政治上上升的渠道。

很多人攻击的明朝的大太监魏忠贤,说给他立生祠,是因为畏惧他的权力,其实这话是站不住的。你有权力,你给老百姓家里强拆了,老百姓还给你立生词?你说这可能吗?

给魏忠贤立生词,当时已经不属“政治行为”,而是社会现象。什么军人,商人,甚至开酒馆妓院的妈妈桑。 官员拍马屁,还能升官。人家商人,赌场老板,妓院老板,自掏腰包立生词,图什么呢?反正是不可能升官的。难道人家也是为了进宫当太监?

所以说呢,魏忠贤当时可以说名满天下了。人格魅力,和做实事,好政策惠民,深受民间资本爱戴。

给魏忠贤立生祠的,基本上是不靠土地租值经济为生的群体。 相反,骂魏忠贤的,基本上是以土地租值经济为生的。

这才是真正博弈点,无关善恶,大家都是自私自利的。

那么谁代表先进生产关系呢? 是继续维护土地租值经济,还是鼓励民间资本摆脱土地,进入工商业呢? 对后人来说,是不言自明的。

宦党即灭,华夏文明也丧失了更新弃旧的良机。

满人入主中原,迷恋汉文明,深入维护土地租值经济。不过靠番薯传入中国来续命。

终于在近代耻辱一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