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賢納才,一文看懂愛爾眼科的科技人才成長路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今年8月,國務院將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調整為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更聚焦科技事業的發展。這對未來中國前沿科技創新將有重大促進作用。

“雲夾”、人工智能診斷系統……作為這些高科技成果的研發方,愛爾眼科一直非常重視科技創新的發展。近年來,通過成立“兩院”(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湖北科技學院愛爾眼視光學院);“三所”(愛爾眼科研究所、愛爾眼視光研究所、愛爾角膜病研究所);“兩站”( 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協作研發中心),在“產學研”已成體系之際,愛爾眼科“科教研一體化”實現了飛躍式發展,湧現了眾多前景可觀的科技項目和成果。然而,這些成果背後,既離不開團隊和個人的付出與努力,更離不開愛爾科技創新體系的支撐。

開啟年輕學子的夢想征程

82年出生的樊華來自山西,身形纖瘦卻目光堅毅,這是她給人留下的最深印象。作為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首屆博士生,畢業之後,她成為愛爾眼科上海醫院的一名眼底科主治醫師。她說,愛爾眼科是她築夢之地。

2018年6月,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2018屆畢業典禮在長沙舉行。圖為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院長唐仕波教授為畢業生授予學位證書。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由“雙一流”大學中南大學和愛爾眼科聯合開辦,自2013年成立以來已累計招收200餘位眼科研究生。

高度近視眼研究是樊華攻讀博士期間的重點研究方向。樊華博士師從中國醫師協會眼科學分會副會長、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院長、愛爾眼科研究所所長唐仕波教授。在導師的指導下,依託愛爾眼科廣州、深圳、長沙三家醫院的臨床支持,並使用國際最先進的OCT儀器以及其他的特檢設施,樊華成功主持了湖南省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眼內壓與蛛網膜下腔壓力差對高度近視後鞏膜形態的影響”,並順利畢業。

樊華從眼睛深部結構和眼球相關組織方面入手發現了一些與高度近視相關眼底改變的相關因素。“目前,研究還在進行中,希望未來我的研究成果能對降低高度近視性眼底疾病的發病率做出貢獻,從而真正為高度近視患者帶來福音。”

回首讀博的4年時間,樊華感慨自己收穫了太多成長。“這4年以來,我的課題、臨床均是在導師唐仕波教授的指引和幫助下進行的。除了為我指明方向,悉心教導,唐老師也給我發展新思想的自由,並竭盡全力提供條件去驗證我的想法。”

此外,依託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的平臺,樊華平均每年參加2-3次國內外大型學術會議併發言。在臨床方面,白內障和玻璃體切割的實驗室學習讓她熟練掌握了超乳機及玻切機的操作,對於動物眼的相關手術操作練習更極大提升了她的臨床手術基礎。

憑藉出色的個人表現及醫院推薦,這個剛入職愛爾眼科上海醫院不到兩年的年輕醫生榮獲了“上海市長寧區十大傑出醫務青年”。今年,樊華申請了多項科研項目,而以她個人命名的巾幗創新工作室也在申請流程中……“無論是科學研究,還是臨床工作,愛爾眼科為我提供了太多的機會和幫助。同時,我的視野也大為拓寬,能接觸到國際上最前沿最先進的學術臨床新技術知識。”

助力青年醫生實現夢想騰飛

美國當地時間4月30日這晚,對於藍衛忠博士而言,註定是個不眠之夜。由他作為核心成員所在的科研團隊主導的全球近視眼大數據多中心研究項目正式啟動。近視眼研究“戶外活動”理論奠基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Ian Morgan教授表示,這是近視眼研究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也標誌著中國科研團隊在國際近視眼學術舞臺的崛起!

2018年4月30日(美國當地時間),全球首個由中國研究團隊—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團隊主導,並使用中國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人工智能產品“雲夾”作為關鍵實驗設備的近視眼大數據多中心研究項目在夏威夷正式啟動。來自全球12個國家19支科研團隊對全球6大洲3大人種的近視眼大數據進行採集與分析,有望闡明人類近視眼環境因素的致病之謎。

80後的藍衛忠兩年前加入愛爾眼科,擔任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碩士生導師及愛爾眼視光研究所副所長。加入後,作為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視光學組副組長、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博導楊智寬教授團隊中的骨幹力量,藍衛忠參與完成了“雲夾”的研發,而基於“雲夾”大數據採集功能的全球近視眼研究項目也如願啟動。

對於一名青年醫生而言,這些極有可能需耗費十數載才能完成的科研成果,他僅用了兩年而已。而作為國內優秀青年學者,藍衛忠也先後榮獲“2017年近視防控科研創新年度人物”及“2018年長沙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榮譽。

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碩士生導師、愛爾眼視光研究所副所長藍衛忠副教授近期榮獲“2017年近視防控科研創新年度人物”、“2018年長沙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榮譽。

聚賢納才,一文看懂愛爾眼科的科技人才成長路

“我覺得我很幸運。一是能將近視眼防控這個興趣作為事業來發展;二是愛爾眼科這個平臺對個人的事業發展給予了極大的助力與加速。”2016年,在德國圖賓根大學先後獲得臨床醫學博士(Dr. Med)和神經科學博士 (PhD of Neuroscience)學位後不久,選擇加入了愛爾眼科,成為愛爾大家庭的一員。

“科學研究是需要不斷探索的,不太可能一次就取得成功,重大的科研創新更是往往需要在不斷的試錯中突圍而出。”愛爾眼科醫院集團董事長陳邦曾表示,學術研究是愛爾眼科不斷做強的必由之路。“董事長的這番話是促使我加盟愛爾的重要原因之一,與此同時,愛爾眼科的科研機制非常靈活,科研環境也輕鬆、自由,能讓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興趣併發揮自己的優勢。”藍衛忠欣喜地說道。

除了機制靈活與優良的科研環境,愛爾全球科技創新孵化基金也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據藍衛忠介紹,“雲夾”的初步構想早在十幾年前就由導師楊智寬教授提出,然而一方面受制於當時的工程技術水平,另一方面也受制於既往的固化體制以及研發資金,導致產品一直未能成型。但愛爾眼科卻能利用其平臺的資源優勢,迅速在國內找到契合的工程技術團隊合作,並通過科技創新孵化基金完成“雲夾”的科技成果轉化。

2016年9月,愛爾全球科技創新孵化基金正式成立,愛爾眼科首期出資1億美金,圍繞精準醫療、移動醫療、人工智能、醫療大數據、可穿戴、智能醫療設備等在內的眼科及視覺科學領域的創新成長型企業或項目開展投資、孵化。

“科研無捷徑,一步一個腳印。青少年近視眼是一個關係民族和國家未來的重大問題;‘雲夾’的面世僅是為解開近視眼環境致病機制提供了一把鑰匙,未來還必須繼續努力,希望能為人類近視眼研究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藍衛忠微笑著看向遠方。

打造科技創新生態鏈,為患者提供中國眼病診療方案

“愛爾眼科正在全力打造一條科技創新生態鏈。” 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院長、愛爾眼科研究所所長唐仕波教授表示,生態鏈的一端從以臨床導向為主的基礎研究開始,中間包括臨床轉化研究,臨床新技術及方法的應用研究與臨床多中心研究,末端通過愛爾全球科技創新孵化基金對科技成果進行轉化,形成產品並推向市場。

據悉,愛爾眼科目前正在開展的基礎研究包括:視網膜變性性疾病視覺損傷機制及保護、幹細胞誘導分化及應用、眼科疾病基因功能及應用、眼科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的研發與應用等方向。此外,依託愛爾眼科遍佈亞、美、歐三大洲,300餘家醫院,超2000萬龐大病例庫,愛爾眼科還積極開展多方面的臨床多中心研究。例如針對ICL手術長期安全性、有效性而開展的大樣本臨床多中心研究等。“我們希望通過著力構建這條完整的科技創新生態鏈,推動我國眼科醫療行業邁向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發展。”唐仕波教授強調。

2015年愛爾眼科研究所成立,累計投入5000萬元,引進國際上最先進實驗設備和技術,擁有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及形態分析實驗室。

科研經費是打造科技創新生態鏈的基礎和前提。據悉,愛爾眼科內部設立了專項的科研基金。據統計,截至今年8月,愛爾眼科共獲批各類項目近200項,集團資助科研基金課題100餘項。近5年來,集團共發表學術類文章近700篇,SCI/Medline期刊收錄150篇,獲得專利17項,參編、主編50餘本學術專著。

人才培養是構建科技創新生態鏈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我們希望能為行業培養和輸送各方面的眼科人才,既有臨床醫生,也有科研人員,更有臨床和科研能力兼具的複合型高端人才。”據唐仕波教授介紹,愛爾眼科正著力構建一個全方位、立體化人才培養體系,包括:學歷教育(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湖北科技學院愛爾眼視光學院);非學歷教育(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眼科亞專科臨床培養)及精英教育(“千人計劃”、“博才班”)。

2017年愛爾眼科正式發佈“千人計劃”人才培養項目,該項目計劃從2018年開始,面向全球引進和培養1000名具有培養潛力的骨幹醫生。將採取手術培訓、管理培訓、出國交流、學歷教育支持、科研支持及創新創業支持等多種培養方式,幫助醫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複合型人才。

2018年9月,愛爾眼科正式啟動“博才班”項目,計劃從2018年開始,每年面向全球招募具有眼科學碩士學位的優秀眼科人才,實行全日制脫產3-5年學習,培養方式將參照公開招考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由具有“雙一流”高校博導資格的愛爾眼科體系內專家擔任導師,培養既精通臨床又擅長科研的臨床科研複合型高端人才。

除了重視自身人才的培養,愛爾眼科還積極引進國內外著名眼科專家加盟,更有如中科院楊雄裡、蘇國輝院士為首的學術泰斗作為愛爾眼科的榮譽教授。同時,將通過與以國際眼科理事會(ICO)、新加坡國立眼科研究所、Bascom Palmer(巴斯康·帕爾瑪)、Wilmer(威爾瑪)、Doheny(多希尼)為代表的眼科機構建立全面合作機制,真正打通國際合作資源與渠道。

2018年3月31日,愛爾眼科與新加坡國立眼科中心(SNEC)、新加坡眼科研究所(SERI)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備忘錄,雙方將在學術科研、人才培養、技術轉化等多個方面展開縱深化密切合作。

“中國有全世界最多近視眼人群與龐大的眼病患者人群。我們希望通過開發‘雲夾’、人工智能診斷系統,啟動全球近視眼大數據多中心研究,與中科院、陸軍軍醫大學聯合開展視網膜變性性疾病研究等等,讓我國擁有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眼科醫療技術成果,從而為更多的眼病患者提供中國眼病診療方案!”唐仕波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