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永遠:2019年出現牛市三個前提2——要允許「有錢的人買股票」

喬永遠 興業銀行首席策略師

林莎 興業研究策略分析師

喬永遠:2019年出現牛市三個前提2——要允許“有錢的人買股票”

摘要:

歷史角度看,當前A股市場預期極度悲觀,正在具備形成牛市的基礎條件。但市場樂觀預期形成需要幾個前提同時具備,其中之一是要允許和鼓勵上市公司主動回購自己的股票。2010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現金及等價物佔資產比重平均值達15%,遠高於美股上市公司的5.8%。當前的實際問題是:這些現金充裕的上市公司,寧願買理財產品也不買自己股票。癥結在於買股票後,難以再次從市場上拿回現金。更進一步統計:大量持有現金的公司結構性特徵明顯。消費、新興行業現金佔比高於傳統行業(20%VS4-8%),民企現金佔比高於國企(15% VS 8%),中小市值企業現金佔比高於大市值企業(12% VS 5%)。現金持有比例明顯分化的情況下,以市場化的形式鼓勵現金較多的公司主動回購,是形成大規模回購、穩定市場預期的前提條件。

從政策的角度,需要建立上市公司回購股票常態化機制。第一,鼓勵賬面資金充足的上市公司參與回購,自有資金回購股票,在定向增發等再融資方面有更自由選擇權。第二,建立投資者對回購的信心。要求上市公司公佈合理的回購價格區間。第三,借鑑成熟市場的“原則允許、例外禁止”經驗,增加上市公司回購股票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讓回購股票不再只是股價大跌時的應急之策,在市場環境好的時期,現金充足的公司也可以選擇回購股票來回饋投資者。

根據我們的測算,鼓勵“有錢的人買股票”將形成3.49萬億的回購總額,或成為2019年牛市的起點。截止2018年中報,全部A股現金及等價物總額達26.15萬億。假設現金持有佔比超過8%的公司將超出部分用於回購,共有2212家上市公司可進行回購,總金額達3.49萬億。對比A股2018年出現的歷史上最大回購潮,回購金額僅246.6億元,就已經相當於2015-2017年三年的回購總額;美股2009年以來長達9年的牛市,上市公司回購是主要原因之一,年回購均值2.4萬億美元,NYSE市值從2009年9.6萬億美元上升到當前30.44萬億美元。若現金佔比高的公司進行回購,3.49萬億的回購金額對於46萬億總市值的A股提振效應明顯。

正文:

2018年以來股票市場接連地量下跌,市場預期極度悲觀。截止2018年9月14日,全部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跌至46萬億人民幣,大約僅相當於6個“蘋果”(美股市場蘋果公司市值1.08萬億美元);日均成交金額從年初的2.31萬億下滑到當前的0.25萬億,創下過去3年以來新低。而作為反映市場預期分歧的一個指標,換手率也創下階段低點:從年初的1.2降到了當前的0.7左右。個股破淨率高達7.8%,已超過歷史三次底部時期(2013/2015/2016:6.36%/1.56%/1.9%)。當前的破淨率已經超過2013年(2013年6月25日,錢荒時期市場大幅回調後的低點,破淨率6.36%)、2015年(2015年8月26日,股票市場年度底部,破淨率1.56%)、2016年(2016年1月27日,熔斷之後市場大幅回調後的低點,破淨率1.9%)

喬永遠:2019年出現牛市三個前提2——要允許“有錢的人買股票”

市場大幅調整的背景下,A股同時也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回購潮。2018年年初以來,505家上市公司已經實施了回購,回購金額達246.6億元。而在2015-2017年的三年時間,回購金額分別僅為50億元、109億元、92億元。今年不到九個月的回購金額已相當於過去三年總和。此外,9月6日證監會宣佈研究起草《公司法修正案》草案,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此草案從三個方面對股份回購制度做了完善。包括:一、增加股份回購的情形,例如用於員工持股計劃,上市公司為維護股東信用及股東權益所必需的,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二、完善實施股票回購的決策程序,簡化流程;三、明確公司因特定情況回購本公司股份,可以庫存的方式持有。此舉意在完善回購制度,提升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的積極性,提高市場信心。

喬永遠:2019年出現牛市三個前提2——要允許“有錢的人買股票”

一般而言,當市場出現短期大幅下跌,股價被低估時,上市公司選擇回購,可以向市場釋放正面信號,促進增量資金入市。此外,回購股票使得部分股份註銷,可以提升每股收益。以現金回購股票也有助於提升淨資產收益率。總體來看,回購股票的效應要強於增持股票。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今年的回購潮依然無法扭轉大量股票破淨的趨勢,在回購修訂法案推出之後,市場回調的趨勢依然不改。究其背後的原因,核心在於三點:

第一、從回購目的來看,本次回購潮更多是應對市場下跌的即時反應。此次的回購潮,發生在市場持續回調,大量股票質押觸及平倉線下,維持股價穩定的“不得已而為之”。根據我們的統計,今年以來,選擇回購的公司整體質押率高於A股平均水平:2018年發生股票回購的1808家公司平均質押比率25.78%,高於A股整體水平(質押比率16.02%)。這與基於看好公司長期發展、股價短期被低估的主動式回購有較大差異。這種情況下發生的股票回購,對提振市場信心的效果有限。

第二、從回購結果來看,投資者難以對回購形成穩定信心。

今年以來共有710家上市公司披露回購公告,除了505家已完成回購的公司之外,還有205家公司尚未完成回購。若持續有企業發佈了回購消息之後,並未真正回購,形成“發佈回購公告僅是短期維持市場穩定,實際發生與否難以控制”的預期,那麼上市公司發佈回購計劃帶來的效應也會越來越弱。

第三、從回購規模來看,A股市場的回購力度有限,並未建立起回購制度的常態化機制。2014-2017年,A股上市公司回購總金額僅為同期現金紅利的1.5%;而同期美國比例高達43.57%。2018年已經是A股歷史以來最大的回購潮,但A股整體回購總金額僅為246.6億元人民幣,而同期美股回購金額就已達到3.08萬億美元。從相對金額和絕對金額來看,A股市場回購力度整體有限。美股基於常態化、市場化和持續性回購,推動上市公司成為市場主要買家之一,這也是2009年以來持續長牛的主要原因之一。

喬永遠:2019年出現牛市三個前提2——要允許“有錢的人買股票”

實際情況來看,A股上市公司目前還持有大量的現金,企業並不缺少用於回購的現金資源。2018年中報顯示,全部A股現金及等價物總額達261532.73億。橫向對比發現,2010年至2018年年中,美股上市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佔比總資產平均為5.85%,美股中美國公司的這一比例為5.72%,而A股中這一比例達到了15.07%。

喬永遠:2019年出現牛市三個前提2——要允許“有錢的人買股票”

更近一步來看,企業持有現金及等價物佔比結構分化明顯。具體來看:體現為消費、新興行業佔比高、傳統行業佔比低,民企佔比高、國企佔比低,中小市值企業佔比高而大市值企業佔比低。我們以從2010年到2018年中的數據統計:從行業角度來看,食品飲料、餐飲旅遊、傳媒、軍工、醫藥、計算機等現金佔比均值均超過20%,而電力、石油石化、鋼鐵等佔比在4%-8%之間,賬上持有現金總額並不大;從企業類型來看,民營企業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佔比總資產平均15.2%,顯著高於國有企業的8.1%;從市值角度來看,150-200億元的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持有比例最高,達到12.7%,遠高於市值大於2000億現金及等價物持有比例(5.15%)。

喬永遠:2019年出現牛市三個前提2——要允許“有錢的人買股票”

從政策的角度,需要推動A股上市公司以市場化方式回購股票。第一、鼓勵賬面資金充足的上市公司參與回購。政策上,建議上市公司以自有資金回購股票,在定向增發等再融資方面有更自由的選擇權;第二、建立投資者對回購的信心。嚴禁上市公司忽悠式回購。要求上市公司公佈合理的回購價格區間,禁止推出鉅額式回購之後藉故終止或不了了之的行為;第三、建立上市公司回購股票常態化機制。借鑑成熟市場的“原則允許、例外禁止”的經驗,增加上市公司回購股票的靈活性。讓回購股票不再成為股價大幅下跌時穩定市場的應急之策,在市場環境較好的時期,現金充足的公司也可以選擇回購股票,作為回饋投資者的一個可選項。

截止2018年中報,全部A股現金及等價物總額達26.15萬億,佔總資產比重11.5%,考慮到上市公司現金持有的結構性差異特徵,假設現金持有佔比超過8%的公司將超出8%的部分用於股票回購,共有2212家上市公司可進行股票回購,總金額可達3.49萬億。對比A股2018年出現的歷史上最大回購潮,回購金額僅246.6億元,就已經相當於2015-2017年三年的回購總額;美股2009年以來長達9年的牛市,上市公司回購是主要原因之一,每年回購平均值2.4萬億美元,NYSE市值從2009年的9.6萬億美元上升到當前的30.44萬億美元。若現金佔比高的公司進行回購,3.49萬億的回購金額對於46萬億總市值的A股提振效應明顯。

本報告由興業經濟研究諮詢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興業研究公司”,CIB Research)提供,本報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根據國際和行業通行準則,並以合法渠道獲得,但不保證報告所述信息的準確性及完整性,報告閱讀者也不應自認該信息是準確和完整的而加以依賴。本報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反映本報告初次公開發布時的判斷,我司有權隨時補充、更正和修訂有關信息,但不保證及時發佈。本報告內容僅供報告閱讀者參考,一切商業決策均將由報告閱讀者綜合各方信息後自行作出,對於本報告所提供的信息導致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後果,我司不承擔任何責任。

本報告的相關研判是基於分析師本人的知識和傾向所做出的,應視為分析師的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所在機構。我司可根據客觀情況或不同數據來源或分析而發出其它與本報告所提供信息不一致或表達不同觀點的報告。分析師本人自認為秉承了客觀中立立場,但對報告中的相關信息表達與我司業務利益存在直接或間接關聯不做任何保證,相關風險務請報告閱讀者獨立做出評估,我司和分析師本人不承擔由此可能引起的任何法律責任。

本報告中的信息及表達的觀點並不構成任何要約或投資建議,不能作為任何投資研究決策的依據,我司未採取行動以確保此報告中所指的信息適合個別的投資者或任何的個體,我司也不推薦基於本報告採取任何行動。

報告中的任何表述,均應從嚴格經濟學意義上理解,並不含有任何道德、政治偏見或其他偏見,報告閱讀者也不應該從這些角度加以解讀,我司和分析師本人對任何基於這些偏見角度理解所可能引起的後果不承擔任何責任,並保留採取行動保護自身權益的一切權利。

本報告版權僅為我司所有,未經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複製和發表。除非是已被公開出版刊物正式刊登,否則,均應被視為非公開的研討性分析行為。如引用、刊發,需註明出處為興業經濟研究諮詢股份有限公司,且不得對本報告進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

我司對於本免責聲明條款具有修改和最終解釋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