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海書展|國難中的古籍搶救與文脈傳承——《校訂元明雜劇事往來信札》專家分享會舉行

2018上海書展|國難中的古籍搶救與文脈傳承——《校訂元明雜劇事往來信札》專家分享會舉行

《校訂元明雜劇事往來信札》專家分享會在2018上海書展舉行

8月15日,由商務印書館、上海圖書館主辦的“國難中的古籍搶救與文脈傳承——《校訂元明雜劇事往來信札》專家分享會”在2018上海書展首日舉行。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張元濟先生哲孫張人鳳先生,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博導、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古代戲曲學會會長葉長海先生,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導周武先生,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本書整理者胡堅先生,商務印書館副總編輯陳小文先生等專家學者齊聚新書活動,圍繞本書的內容及成書背景、商務人與抗戰烽火中的古籍整理、本書的價值與出版意義等主題進行了不同角度的精彩分享。商務印書館百年文化研究中心總編輯張稷女士主持分享會。

1938年正值全國抗日戰爭硝煙瀰漫之時,沉埋已久的《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重現世間,這一囊括了眾多孤本元明雜劇作品選本的發現,於20世紀的中國戲曲研究者來說無疑是可望而不可求的盛事。鄭振鐸即將這一國寶級戲曲文獻的發現評價為“中國戲劇史上的一個奇蹟”,認為其僅次於“敦煌石室與西陲的漢簡的出世”。自鄭振鐸於坊間書肆發現《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想方設法代教育部購藏,並極力促成出版之事始,至由張元濟親自主持,鄭振鐸參與選目、校訂,曲學專家王季烈和編輯姜殿揚整理校訂,函牘往來三年有餘,期間克服了因戰爭導致的郵路不暢、校訂者和主持者先後持續重病、商務印書館勞資糾紛加劇導致的罷工運動等困難,終於使這部戲曲界學人翹首企盼的珍貴戲曲選本以《孤本元明雜劇》的面貌推出,創造了現代出版史上戲曲文獻整理校訂的佳話。因出版諸事往來之函牘,經整理形成了這部具有珍貴史料價值的《校訂元明雜劇事往來信札》。

商務印書館副總編輯陳小文先生致辭表示,上海是商務印書館的創始之地,每次來上海都有一種回家的感覺,並感謝歷屆上海書展讀者對商務印書館的大力支持。1941年《孤本元明雜劇》於戰爭硝煙之中得以出版,是商務印書館先賢與社會上有識之士傳承文化、擔當文化的重要見證。今天《校訂元明雜劇事往來信札》的出版也正體現了學術界和出版界合力推動文化的碩果。

2018上海書展|國難中的古籍搶救與文脈傳承——《校訂元明雜劇事往來信札》專家分享會舉行

商務印書館百年文化研究中心總編輯張稷女士主持分享會

2018上海書展|國難中的古籍搶救與文脈傳承——《校訂元明雜劇事往來信札》專家分享會舉行

胡堅:《校訂元明雜劇事往來信札》是研究中國現代出版史、戲曲史和文學史的寶貴原始資料

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本書整理者胡堅先生介紹了《校訂元明雜劇事往來信札》的具體整理工作,以及《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即“也是園舊藏”元明雜劇)的遞藏淵源、《孤本元明雜劇》的出版和命名過程。《校訂元明雜劇事往來信札》原書藏於上海圖書館,線裝七冊,竹紙裝裱,存手跡348件、錄副122件(含重複者),時間起於1938年6月22日,迄於1941年12月10日,形式分為函、契約、校例、須知、箋、表、條議、清單、書目、提要、樣張、說帖、說明等,其中大部分均為首次公佈。往來信札者包括張元濟、鄭振鐸、王季烈、姜殿揚、丁英桂、胡文楷、袁同禮、蔣仲茀、孫楷第、李宣龔、孫伯恆、任繩祖、瞿鳳起、王守兌以及教育部、商務印書館等相關機構。此次整理工作主要包括考辨信札的寫寄時間、寫寄者或收受者,以寫寄時間先後為序編列信札,分析與合併手跡或錄副、正件或附件,依信札內容撮要擬寫事由項,編制目錄、附錄等。胡堅先生認為,《校訂元明雜劇事往來信札》不僅是研究中國現代出版史、戲曲史和文學史的寶貴原始資料,而且從側面反映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社會生活和時局世態,可供經濟史、藝術史、社會史等專題的研究者取資。

2018上海書展|國難中的古籍搶救與文脈傳承——《校訂元明雜劇事往來信札》專家分享會舉行

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本書整理者胡堅先生

葉長海:商務印書館對古代戲曲文獻和論著的出版做出了重要貢獻

商務印書館在建國前為中華古籍整理做出了重大貢獻,對古代戲曲文獻和論著的出版也有傑出建樹,乃至對中國古代戲曲的研究方法也有一定影響。中國古代戲曲協會會長葉長海先生介紹,古代戲曲研究的經典之作,即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1913年開始在《東方雜誌》上連載,1915年出版了單行本。同時,進入戲曲研究領域的重要教科書——日本青木正兒著、王古魯譯《中國近世戲曲史》於1936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而《孤本元明雜劇》收錄孤本144種,將當時的元明雜劇文獻量翻了一番,是臧懋循《元曲選》之後對元明雜劇研究影響最大的戲曲文獻。1950年代,商務印書館又陸續出版了《古本戲曲叢刊》初、二、三、四集,其中就包括《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的影印本。同時,葉長海先生還為現場讀者普及了雜劇的相關概念,如“元雜劇”“金雜劇”“元明雜劇”“盛明雜劇”“明清雜劇”和“古雜劇”等。

2018上海書展|國難中的古籍搶救與文脈傳承——《校訂元明雜劇事往來信札》專家分享會舉行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中國古代戲曲學會會長葉長海先生

張人鳳:祖父張元濟與社會有識之士於民族危機之中搶救中華傳統文化

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張元濟先生哲孫張人鳳先生從中華珍貴古籍的保護方面講述了祖父張元濟發現與搶救《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的過程。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江南許多著名藏書樓在戰火中被毀,經數代藏書家經營和積藏的珍貴古籍散落民間或流失海外,損失慘重。在這一文化劫難中,《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重現世間,張元濟先生得到消息後想方設法購買,“失之交臂”後卻是鄭振鐸先生代教育部購藏。《校訂元明雜劇事往來信札》開始部分即呈現了抗戰時期不惜傾囊收購流散古籍、屢屢“劫中得書”的鄭振鐸先生,與畢生編印古籍、認為“為古書續命”事關國脈的張元濟先生如何一拍即合,如何與商務印書館總管理處駐港辦事處聯絡、與教育部商洽,最終就出版一事達成協議。張人鳳先生還就信札中商務印書館古籍延聘專家和整理隊伍成員進行了簡單的介紹。

2018上海書展|國難中的古籍搶救與文脈傳承——《校訂元明雜劇事往來信札》專家分享會舉行

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張元濟先生哲孫張人鳳先生

周武:《孤本元明雜劇》的出版等於重建元明戲劇史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導周武先生從古籍保護與整理以及當時出版所面臨困難的角度進行了深入闡述。他認為,雜劇在元明清時代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因此曲本文獻的收藏情況嚴重影響了元明以來戲曲研究的發展。鄭振鐸先生從1928年至1938年持續關注和追蹤《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的下落,在異常艱難的情況下購藏、搶救、連續出版;同時,商務印書館於戰火瀰漫之時,上海華界商務印刷廠全部被毀、生產能力極為有限,資金週轉相當艱難的情況下,依然決定延請曲界專家,秉持最高標準整理出版此書,這就是商務之所以120年綿延不墜的根本精神所在,為中華文脈延續做出了卓絕貢獻。

2018上海書展|國難中的古籍搶救與文脈傳承——《校訂元明雜劇事往來信札》專家分享會舉行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周武先生

四位專家在活動最後為讀者提供了閱讀本書的寄語。張人鳳先生對廣大讀者特別是年輕讀者提出希望,希望大家多看崑曲和京劇,才能真正理解這部書的文化內涵。葉長海先生建議,讀者可以從中體會前輩先賢於文化的責任感及對今天我們樹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帶來的啟迪。胡堅先生認為,這部書最能夠體現也是最需要讀者體會的,是一種傳承文化的不朽精神。周武先生借王鳴盛先生的兩句話“予任其勞, 而使後人受其逸;予居其難,而使後人樂其易”,強調古籍的整理乃是教誨讀者和學者的一個過程。

2018上海書展|國難中的古籍搶救與文脈傳承——《校訂元明雜劇事往來信札》專家分享會舉行

《校訂元明雜劇事往來信札》(商務印書館2018年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