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古代皇帝的各種稱呼,不懂這些你的歷史就白學了

嬴政為什麼叫秦始皇,劉邦為什麼稱漢高祖,楊廣為什麼稱隋煬帝,李世民為什麼稱唐太宗,李隆基為什麼又叫唐明皇,玄燁為什麼又叫康熙……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都是怎麼來的?彆著急,聽小編慢慢道來。

首先要明確,我們今天所說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等,很多都不是這些皇帝生前的稱呼,而是死後人們對他的評價,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就相當於蓋棺定論。蓋棺定論又分兩種,一種是必有的“諡號”,一種是有特殊貢獻的才有的“廟號”。

一文讀懂古代皇帝的各種稱呼,不懂這些你的歷史就白學了

秦始皇

諡號制度形成,大約在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階段,所以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諡號,是自稱,周昭王、周穆王開始才是諡號。周王室和春秋戰國各國廣泛施行諡法制度,但是秦國統一中國後,秦王嬴政認為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直到西漢建立之後又恢復了諡號制度。那麼秦王嬴政為什麼叫秦始皇呢?在秦朝之前,是沒有“皇帝”這一尊號的,秦國統一六國,建立秦朝,秦王認為用以前的王號已不足以先帝業,自己稱得上功高三皇,德配五帝,於是兼取二者稱為“皇帝”,而自己又是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所以稱為“始皇帝”,其後代依次稱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

一文讀懂古代皇帝的各種稱呼,不懂這些你的歷史就白學了

漢高祖

諡號的選定根據諡法,諡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諡號時選擇。諡號主要有褒揚性的美諡、憐惜性的平諡、貶義性的惡諡三種。美諡如莊、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等。歷史上的楚莊王、漢文帝、漢武帝、漢景帝等都屬於美諡。平諡如懷、悼、哀、閔、思、殤等,有點同情的意味。楚懷王、陳思王、晉哀帝等屬於平諡。惡諡如厲、靈、煬等,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周厲王、漢靈帝、隋煬帝等屬於惡諡。由於惡諡是對死者的批評,這在古代是比較反感的事情。所以北宋做出規定:不立惡諡,只作美諡、平諡。

一文讀懂古代皇帝的各種稱呼,不懂這些你的歷史就白學了

唐太宗

漢代"以孝治天下",自惠帝起,諸帝諡號都有"孝"字,稱孝惠皇帝、孝文皇帝、孝景皇帝等。史家敘史作省稱,或略去"孝"字,或略去"皇帝",例如"孝惠"、"惠帝"。那麼,劉邦為什麼叫漢高祖呢?高祖不是諡號,而是廟號。廟號是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初有廟號的皇帝不多,從漢代起,始帝廟號稱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後的嗣君稱為太宗、世宗等。兩漢時期,劉邦是太祖,劉徹是世宗,劉詢是中宗,劉秀是世祖等,不是每一個皇帝身後都有廟號。這個祖,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績才行,一般往往都是開國或者是有保全社稷大功,號稱中興的皇帝。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習用之),諡號為高皇帝。後來歷代開國皇帝都以太祖、高祖為廟號,如唐高祖李淵、明太祖朱元璋等。廟號、諡號連稱時,廟號在前、諡號在後,例如漢武帝的全稱是"世宗孝武皇帝"。

一文讀懂古代皇帝的各種稱呼,不懂這些你的歷史就白學了

明太祖

帝王的諡號,在隋朝以前均為一字或二字,但是從唐朝開始,皇帝的諡號字數逐漸增加,天寶十三年,玄宗李隆基決定將先帝的諡號都改為七個字,如李淵由最初的“太武皇帝”改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世民由最初的“文皇帝”改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唐後各代皇帝的諡號,一般都偏長,其中稱冠的清太祖努爾哈赤,諡號竟長達二十五個字"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這樣後人稱呼起來很不方便。好在從唐代開始,所有的皇帝都有了廟號,所以,唐宋時期一般不再稱諡號,改稱廟號。於是,後來的稱呼都由原來的“某某帝”變成後來的“某某宗”了。如李世民廟號為“太宗”,則被稱之為“唐太宗”。至於李隆基又被人稱為“唐明皇”,是因為他的廟號為“玄宗”,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簡稱為“唐明皇”。

一文讀懂古代皇帝的各種稱呼,不懂這些你的歷史就白學了

清聖祖

但到了明清兩朝,由於一個皇帝一般只有一個年號,所以人們又開始習慣稱呼年號了。如崇禎皇帝朱由檢,“崇禎”就是年號,他死後廟號為懷宗,後改毅宗、思宗。清朝上諡號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到了清朝,就完全稱年號了。比如大家熟知的康熙,諡號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廟號為聖祖,康熙是年號。像雍正、乾隆、嘉慶、光緒等,都是指年號。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諡號是乳名,每個人生下來都有。廟號是大名,上戶口上學長大後使用;年號是在家裡的排行。周王朝到唐以前,都稱呼乳名,唐後開始叫大名,明清兩朝乳名、大名都不叫了 ,開始直接喊老大、老二了。說了半天,不知大家明白了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