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土話餃子叫什麼?

玲瓏剔透77364482


北方人是個節日就要吃餃子,過年要吃,冬至要吃……尤其是麵食為主的山東,餃子更是飯桌上常見的主食。

我是濰坊安丘人,離青島比較近,土話方言與青島經常有相似的地方。我們從小到大都叫餃子叫“顧扎”(guzha),中學求學在外,回到家母親就一定會包顧扎犒勞下我。家裡客人多的時候,一包就包好幾蓋墊。

不知道你們那兒用不用蓋墊,盛餃子神器,包好了放進去不沾,下熟了放進去清爽不坨。

工作在濟南,婆婆家是聊城東阿。東阿話與濟南南部的方言很相似。

有次婆婆說要包包子,結果擀了小皮包起了餃子。我驚詫之餘,才明白,婆婆代表的聊城人和大多數老濟南人都把餃子叫“包子”,我納悶:那包子叫啥,豈不是混了?婆婆:那是大包子。

同樣,我也在成為濟南媳婦的同事那兒證實了,老濟南"包子與大包子"的故事。

婆婆沒有用蓋墊盛熟餃子的習慣,嫌不好刷,寧願放在盤子裡又溼又坨……

不過在濟南,我也從不會主動叫餃子叫“顧扎”,土味太濃,估計沒幾個人會懂。我查了下這個奇怪稱呼的來歷,還有個有趣的小故事呢:

古時候有農婦在案板上咕咕咚咚剁餡,孩子問母親“咕剁”什麼,母親答:包咕剁你吃。

文獻也有“顧扎”的記載,但寫法是“餶飿(duo)”宋孟元老《東京夢化錄》:旋切細料餶飿兒"。膠東一帶還保留"餶飿"叫法。

有了出處,以後也能理直氣壯地大叫:包顧扎、吃顧扎啦!

你們那兒土話叫餃子叫什麼?奇怪嗎?(qing)


齊魯壹點


山東,濰坊諸城:“古扎”。

因為沒有在外省過過年,但說說餃子對於山東人的意義所在。

餃子,是一種傳統食品,歷史悠久,在所有的食物中,餃子是是一種非常尊貴的存在,在生產力低下的過去,餃子是一種奢侈品。奢侈到什麼程度?當吃飯端上餃子來了,當天一定有特別的事發生。

吃餃子的場合一:春節。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吃餃子代表了一年中最莊重的一頓飯。

吃餃子的場合二:貴客來臨。所謂的貴客,當然要看不同的人物在不同家庭中的地位。或者是姑爺,或者是遠方探親的親人。總之,倘若不是過年,只有尊貴的客人來的時候才會包頓餃子吃。

餃子,皮用白麵製成,餡就多了,在過去,最常見的就是豬肉白菜。現在花樣越來越多了,素三鮮,韭菜雞蛋,牛肉,酸菜,牛肉,羊肉,蝦仁等等。

當然,現在,人們的生活好了,餃子的地位已經大大下降,吃餃子再也不是一件稀罕事兒,餃子已經退出奢侈性的美食行列,成了一種象徵。

不說了,肚子餓了,下去買兩包速凍水餃開開葷。


山東味兒


老家山東菏澤單縣,大學出來工作三四年了,正在打算在杭州安家,從出來唸書起也算是遊歷過祖國的山南海北,彷彿到哪裡都能看到大街上寫著正宗山東水餃的招牌,彷彿山東人和其他地方比,對餃子有著不一樣的情節和執著,從小讀書就在外地,只能寒暑假法定節假日回家和家人團聚,每次回家無論任何山珍海味,都替代不了一家人包餃子的那種幸福的儀式感,我們現在年輕人,包括父輩那一代都叫餃子,只有60以上的老人家他們私下交流才叫"扁食"我想這可能是普通話的普及對本地固有稱呼的一種同化吧,但我知道老人家口中的扁食就是餃子,只是怕我們聽不懂,很少說了。

人最難同化的就是對家鄉故土風味的執著,雖然出來工作讀書十多年了,依然還是愛吃麵食,愛吃餃子,感謝麵食賜我健壯結實的身體😄



隔夜暗想


餃子可以說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美食之一了,但是山東各地對於餃子的稱呼還都蠻有意思,我自己瞭解的大概有以下這麼幾種。

【包子】

額,確實沒錯,在濟南和淄博等地區人們就是把餃子叫做“包子”的,而對於外地人們通常認為的包子,叫法是“大包子”、“大菜包子”已做區別。如果倆濟南、淄博人的對話是“今天回家包包子吃吧。”,那麼說的一般就是包餃子;而當他們說“今天吃大包子吧。”,這就不是說吃的餃子很大,而是說吃通常意義上的“包子”。是不是有點繞,你們自己捋一捋。

【扁食】

在濟寧、菏澤、臨清等地區人們多稱餃子為“扁食”,據說最早“扁食”是指得跟餃子形式有點像的鍋貼,因為其形狀而得名,相傳始於元朝。後來因為運河開修,臨清、濟寧在當時都是河運重地,也受當時的元文化影響,這一稱呼也保留下來。

【箍扎】

這個稱呼是最奇怪的了,是煙臺、威海等地對餃子的叫法。因為在古代這些地方屬於古萊國,與山東省其他地方對比有著比較不同的生活和經濟環境,所以猜測語言上也融合、保留了一部分古萊語的詞彙。無論是“箍”還是“扎”都是這些地方比較常用的、形象的詞,人們形容“人擠在一起”就會說“箍紮在一堆”。

以上是我個人瞭解到的內容啊,歡迎小夥伴們補充和指正。關於餃子從古至今就有很多叫法,比如:牢丸、餃餌、粉角等等,如果你的家鄉對於我們常見的美食有什麼特別的稱呼,歡迎評論裡告訴我們啊!

對於美食、健康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點個關注,以後一起分享相關的有趣內容哦!


啞巴美食家


不請自來。

作為一個山東人,老家平度市屬於青島市的一個縣級市。

我們老家叫水餃就叫“餃子”,方言讀音是jiao zi 音調是二聲和四聲。現在其實已經很普遍了,也有叫水餃的,方言讀音是二聲和一聲。腦補一下讀出這個音調,當然不是普通話

貌似我們老家那塊就這麼叫。其他叫法也有,不過我是沒怎麼見過。當然一些別的東西,叫法和讀音會有一些差距,最典型的就是ga la哈哈哈,典型的山東叫法。

歡迎老鄉們補充指正哈哈哈


不當質檢員好多年


有俗語云“好吃不過餃子”,“餃子就酒,越吃越有”,餃子是北方人逢年過節,改善生活,星期禮拜,家庭聚餐,無論是舊社會還是現在,比較喜歡吃的一道美食。舊社會,過年才有餃子吃,忙活了一年,過年吃頓餃子才算過年


。一家人在一起,有和麵的,有兌陷的,有擀皮的,有包的,有煮的,男女老少齊上陣,其樂融融,忙的是不亦樂乎,要的就是這種氛圍,吃的就是家的味道!

俗語又云:“軟麵餃子,硬麵湯”,“混沌吃麵,餃子吃陷”,吃餃子講究皮薄餡多,餃子餡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隨意搭配,例如:豬肉韭菜,豬肉茴香,豬肉大蔥,牛肉大蔥,還有肉三鮮餡,素三鮮等等等等,幾乎能想到的所有的食材都可以製作成餃子餡。

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熱騰騰的餃子上桌後蘸著蘸料一定要趁熱吃,蘸料如:香醋、香油、芥末油等,根據自己喜好搭配蘸料。當然了,吃餃子,北方人離不開大蒜,有的人喜歡吃蒜瓣,有的人喜歡吃蒜泥。都說是入口吃的第一個餃子最香,確實如此啊,忙活了大半天,吃的第一個餃子最香了,等快吃飽的時候,就覺得沒啥味道了。哈哈,俗語又云:“吃飽了不認鐵瓢”,吃飽了反而一家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眼瞪小眼,都懶得不想收拾碗筷了......

對了,說了這麼多還沒說山東土話換“餃子”叫什麼,我們山東淄博這邊管餃子叫“包子”。包餃子叫“包包子”,可能南方人就要質疑了,那管包子叫什麼?管包子叫“蒸包子”或者“大菜包子”,因為水餃是下到水煮的“下包子”,我們本地人這樣講,意識中也不會搞混的。

先說到這把,又是週末了,醋,已經準備好了,誰家能借盤餃子吃?


弈林棋趣


在我們老家,土話裡把餃子叫做“包子”,煮水餃的時候叫“下包子”。

很多外地人一聽,可能就覺得有點蒙圈了:什麼?把餃子叫包子,那蒸包叫啥啊?如果都叫“包子”,那怎麼分得清呀?

其實,我們這裡把蒸包叫做“大包子”,這樣就跟水餃區分開了。

餃子是北方人的主食之一,據說起源於張仲景的時代,代表著新舊交替,寄託著人們關於“圓滿”的美好願望,是飲食風俗中必備的一道大宴美食。

每當家裡來客,或者是在外工作的人回鄉,家裡的女主人都會麻利地和麵、擀皮、調餡兒......不出一個小時,一盤盤香噴噴的餃子就端上桌了。

再搗些蒜泥,蘸著餃子吃,那才叫一個美味。

最幸福的場景,莫過於一大家子圍著一桌子吃餃子了。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滿足的笑容,直到把肚皮撐得鼓鼓的,最後再來一碗餃子湯。

在北方,有兩個節日是必須要吃餃子的:一個是冬至,一個是春節。

據說,冬至這天吃餃子,手腳就都不會凍傷。管不管用暫且不說,這已經漸漸成為了一種風俗習慣。春節吃餃子也是從先祖時代就流傳下來的,當除夕夜零點的鐘聲響起,伴隨著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家家戶戶都端著熱氣騰騰的水餃,期盼著新的一年幸福、團圓。

餃子餡兒的口味有很多,光我吃過的就有白菜肉、芹菜肉、蓮藕肉,還有大家最愛的韭菜雞蛋,這個餡料想怎麼搭配就怎麼搭配。

所以說,餃子雖小,卻能包羅口味萬千。

在北方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好吃不過餃子。吃遍山珍海味,人們最懷念的還是那一盤熱氣騰騰的餃子。

因為,餃子在國人心中,已不僅僅是一種美食這般簡單,它更是代表了一種文化,和那融融親情。

兩把刷子寫作特訓營學員


書緣眾籌網


我們這裡的土話,把餃子稱為姑札(音),不知道寫出來是哪兩個字。而且餃子裡用到的肉餡,不是絞碎、剁碎,而是切碎。比黃豆還大的肥肉塊,對於不喜歡吃肉的人來說,還是挺難下嚥的。

前面有朋友提到“餶餷”,從發音上看,是骨叉,有一些近似。這其中的“餶”,是指麵食。“餷”是指熬煮,比如北方許多地方說餷粥。

《東京夢華錄》中,北宋的汴京夜市裡有一種“細料餶飿兒”。到了南宋,《武林舊事》中提到杭州的市面上有“鵪鶉餶飿兒”,應該屬於同一類的食物。揣測就是帶餡的麵食,接近餃子。

不過,古代小說中提到的餶飿兒的吃法有些奇怪,販賣者用盤子託著它叫賣,有人要吃的時候,賣家會用竹籤把餶飿兒串起來,灑一點鹽。這看起來像我們今天吃烤串,又讓人懷疑它是不是餃子。如果是的話,恐怕也是蒸餃或者煎餃,不會是水餃。

總之,我們這裡稱餃子為姑札,應該很有歷史了。過去生活艱苦,只有年節時才鄭重地吃一次,當然非常認真,名稱也馬虎不得。

還有,從前奶奶問我餓不餓,是問“飢困不飢困”,這個飢困就很有古意。齊東野語粗言之中,許多其實都曾經是書面雅語。


於左


我來說一下我的看法,在中國人,餃子算是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食,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不僅僅是一道普通的食品,更是體現著一個民族,在飲食方面的文化縮影,我的父母,老家就是山東的,他們說話也就有山東口音他們把餃子念成“嚼子”,山東的朋友來驗證一下,看看發音準不準。


驕然


我老家是泰安的,水餃在農村叫“包子”,其實就是小包子,有素餡(豆腐,韭菜,藕,芹菜,粉條白菜)三鮮餡(雞蛋海米韭菜),精肉餡(豬肉大蔥,牛肉,羊肉)。


區別於水餃叫“包子”,還有很多種麵皮包裹餡子的包子。比如,蒸包,也叫大包子,個頭比水餃大幾倍,一般一兩個就能吃飽。除了各種餡子,還有豆沙,茴香苗,海帶等等。

還有煎包,也就是油煎包,個頭在水餃和大包子之間,用平底鍋油煎或加點水,叫水煎包。


山東和北方有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水餃是團圓和幸福的象徵,除了傳統節日要吃水餃,家人久別重逢一家團聚,家裡有客人來訪,都要包水餃以示尊敬和隆重。


吃水餃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傳統,尤其是大年三十(還有初一)吃餃子——沒外人。也就是說,在這兩天,一家人闔家團圓,歡度佳節。


如果和麵時候,用榨汁機壓榨一些胡蘿蔔,紫甘藍菜,菠菜,芹菜等加入面裡,可以包出來彩色水餃,大人孩子都愛不釋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