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中國一直以禮儀之邦而著稱於世,禮義的核心是:尊重和恭敬,明白宗旨,躬身力行,處處受歡迎。在現實生活中,人人都努力做一個有禮有節的儒雅之人,這份儒雅之情常常在外人面前用的得心應手,恰恰在父母面前理所當然的拋之腦後,問題出在哪裡呢?

《論語》裡面有這樣一句孝養父母的名言: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為人子女者,什麼才是孝順父母的關鍵?《論語》告訴我們:對父母首先要有恭敬心,與父母相處要有敬重之情。

《論語》: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曾參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稱。曾參少年時家貧,經常入山打柴。

一日家中來客,母親不見他歸來,,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急忙揹著柴返回家中,跪問緣由。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釋然。

或許這只是個故事,但是誰能懷疑母子間的深情不會產生這種心靈的共鳴呢?多少遠離父母的遊子,半夜被父母的音容笑貌驚醒,這何嘗不是遠方的父母對自己的思念所致?

《論語》: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如今的社會,我們大部分人都不能承歡在父母膝下,相隔甚遠。再加上生存的壓力,生活的煩惱,有時會淡忘了父母對自己的牽掛。但是,誰能否認,在自己內心最深處,最可親可敬的那個人不是父母呢?更有誰會否認,無論何時,能夠無條件包容自己的那個人不是父母呢?

有句俗話說得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父母是根,子孫是枝幹,根深才能葉茂!父母在,有歸處。

千萬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空有悲傷而後悔。

《論語》: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趁著父母尚能聽得清和他們多說說家長裡短,趁父母腿腳走得動多陪他們出去轉轉,趁父母牙齒還好多帶他們品嚐一些他們不曾嘗過的美食。這,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