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迷古琴斫制 守望千古妙音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絃琴,古代稱為琴,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 琴棋書畫”之首,被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但是,現在學習古琴彈奏的人越來越少,會手工製作古琴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在立山雙山街道,居然還有這樣一位通過自學手工製作古琴的雅士 。

“一次,我無意間耳聞古琴的典雅琴聲,立即被那或輕靈清越或沉著渾厚的獨特聲音所打動,便成了古琴的鐵桿粉絲。古代人很多彈琴人都是自己做,所說的那種匠人精神,風格習慣自己找到合適的木頭,自己來做。另一方面,琴裡面承載的文化太多了。所以在古琴的製作過程當中,那種文化的承載,它對文化的理解就會融到琴當中。”今年49歲的李佳曾在鞍山市歌舞團工作,2000年開始接觸古琴,從此“不可自拔”,辭掉了穩定的工作學習琴藝。通過拜訪大江南北多地的斫琴老藝人、古琴演奏家學藝,熟練掌握了古琴製作的古法工藝後他所制的琴既嚴格遵循古法手工製作,又創新加入了雕刻、漆畫等新元素,也讓嗜古琴為命。

“古琴呢長三尺六寸五分,暗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落下一個形狀,正常的話,面板為陽,底板為陰,你的面板要軟於你的底板,它閤中國古代陰陽的道理。”從學琴開始他逐步瞭解不同品類木材的質地、用途等,以及不同品類的木材在被加工後,如何防止變形、開裂等知識,憑藉自己掌握的木材改性處理技術,他成為古琴製作的“行家裡手”。

痴迷古琴斫制 守望千古妙音

走進李佳的工作室,只見牆上整齊地掛著二十多具上好漆的琴。古琴面板通常要選擇纖維通順、年輪通達的的材料,硬度不宜過強。然後就是箱體打磨與粘合。在完成了琴體的坯體後,就是刮灰胎和上漆了。灰胎多以鹿角霜為上品,以大漆調和,是琴體重要的保護層。而上漆則不僅包含了制琴人對顏色的喜好,也富含了自然界的種種變化。

“古琴看似簡單,製作起來卻是非常複雜。”李佳,製作古琴是個慢性功夫活,古琴斫制流程包括選坯、製坯、掏槽腹、做底板、鑲嶽山、披布、刮膩子、上面漆、上徽位、上雁足、拴弦等127個步驟,每一道工序都要靠手工製作完成。“正常作一部琴需要多長時間?”記者問道,“兩年,比如這個琴作完了像一個白坯,然後你就要放一放,過了一定季節它不伸縮了,然後你再把這個布再上去。所以你要給它一定時間讓它變化,然後你下一道工序才能上。最長的一部琴作了差不多4年吧。”李佳介紹說。

痴迷古琴斫制 守望千古妙音

自古以來,古琴一直位列“琴棋書畫”之首,背後蘊含的文化意蘊綿延千古。《高山流水》《憶故人》,《漢宮秋月》《良宵引》,於操琴者,追求的是琴與自心的交流,於聽琴者,追求的是心與心的溝通。“秋天了,《秋風辭》,春天了我們可以彈《四大景》,高興了以後可以彈《酒狂》,可以彈個《流水》。”正所謂七絃凝光酹酒觴,舉杯訴天涼。相傳唐代詩人皮日休與友泛舟松江,聽漁人醉歌而作曲《醉漁唱晚》,並藉此抒發豪放之情。

在李佳看來,古琴歷史悠久,文化內涵深厚,每一首古琴曲都有一段韻味深長的故事,演奏中包含了中國文化、哲學、美學,因此古琴的傳承最難的是製作技藝的傳承人和演奏人才的培養。

痴迷古琴斫制 守望千古妙音

北方晨報/印象鞍山•金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