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是被迫的嗎?弒兄殺弟之後爲何連侄子也不放過?

提起唐太宗李世民,人們首先想到的都是“天可汗”、“貞觀之治”、征討高句麗之類。除了清明政治,百姓安居樂業,就是武功鼎盛,開疆擴土。“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更是被後世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出色的帝王之一。可在這榮譽的背後,李世民的繼位之路卻充滿波雲詭譎,其中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為後世留下無數疑點的“玄武門之變”。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隋煬帝楊廣處置不當,致使群雄並起。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起兵於晉陽,東征西討,削平群雄。在這段時間中,李淵座下的幾個兒子都表現出了過人的軍事才能。分別是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三子李元霸早殤,歷史上並沒有那個天下無敵,使用八百斤巨錘的大力士。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是被迫的嗎?弒兄殺弟之後為何連侄子也不放過?

唐朝建國之後,太子李建成重點處理宮內事務,不再像以前一樣親自帶兵作戰,而秦王李世民則繼續統領大軍征戰四方。漸漸地,秦王的戰功越來越大,威望也越來越高,很大程度上威脅到了太子的地位。

為了確保自己的優勢,太子聯合齊王李元吉,並採取向李淵後宮諸嬪妃行賄的方式博得她們的好感,讓他們在李淵面前進讒言,詆譭秦王,從而建立戰略同盟。而秦王則更多的結交武將,擴大兵權。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是被迫的嗎?弒兄殺弟之後為何連侄子也不放過?

皇帝李淵的舉措頗為耐人尋味,他一方面支持太子的地位,並予以聲援。另一方面,則不斷地給秦王加官進爵,封他為司徒(三公之一)、尚書令(相當於宰相)、中書令(亦相當於宰相),乃至無可再封時,便創造了史無前例的天策上將之職授予他,位在諸王之上。

從而形成了除了太子建成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的權力集團。以至於皇帝的手敕(詔書命令)、太子所下達的令,秦、齊二王所下達的教(並行),朝政變得混亂起來。這時候無論是太子的東宮,還是秦王,齊王的宮殿都有大量私人衛隊。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是被迫的嗎?弒兄殺弟之後為何連侄子也不放過?

矛盾已經一觸即發,很顯然,這是一場權力爭奪戰。沒有小清新,沒有傻白甜。玄武門之變就是李世民精心策劃的政治事件,所以才能乾脆的連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並且斬草除根,又殺了二人的十個兒子。因為如果放過他的那些侄子,那麼太子和齊王的舊部就有可能借助他們的名義再次發難,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骨肉親情可能只有讓位於絕對權力了。

生在帝王家,可能讓普通人無比豔羨,但這樣的權力之爭與骨肉相殘卻始終伴隨左右。千古明君的背後,依然也是那樣的一片血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