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與野蠻之爭:談古代軍事(下)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這個觀點或許很多人會從政治正確的角度去抨擊,但它確實是歷史書中的一再出現的客觀現象,你可以舉出不少反例,比如李唐王朝的鮮卑血統,但同樣也有很多事例在證明著民族之間的交往、融合是多麼困難,而互相攻擊屠戮是多麼常見。

在從商周直到西漢的這接近2千年的時期內,華夏民族是一個不斷融合生成的過程,而從西漢武帝開始大規模反擊匈奴開始,情況開始起了變化,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交集越來越多,最後開始出現了這樣的一個新問題,那就是部分被漢人擊敗或者在遊牧部落的互相競爭中暫時失敗的部落願意南下歸附。

這其實是個相當難以妥善處置的事情,因為這種事情在表面上有著相當大的好處,首先,對內是一種政治成功的宣示,所謂威加海內、四夷臣服,這都是大大的祥瑞,作為當時的統治者很難拒絕這種十分有面子的事情。不過這還只是面子,裡子上的好處也很讓人心動。我們知道,明成祖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為了避免被削藩而造反時,其主力之一就是所謂的朵顏三衛,也就是歸附的幾個蒙古部落,當初明帝國就是把這些蒙古部落安置在邊境地區,幫助鎮守各地的親王們出兵對抗外敵,而朱棣造反的底氣之一就是從其兄弟手裡得到了這支部隊的控制權。

同樣,唐帝國的軍事輝煌也和這些內附的遊牧部落有直接的關係,唐太宗時期在擊敗了東突厥後,對遊牧民族的統治階層採取了寬厚對待、力求招撫的態度,而以當時大唐的赫赫聲威和李世民的個人魅力,一大批遊牧貴族及其部落對唐朝抱著十分忠誠的態度。比較著名的如突厥族的阿史那杜爾、執失思力,鐵勒的契·何力等,都為唐朝初年的軍事輝煌做出了重要貢獻,比如唐朝擊敗吐谷渾的作戰裡,契·何力及其本族騎兵就起到很大作用;在唐太宗東征高麗的戰爭中,我們可以發現來自突厥、鐵勒的騎兵以及來自西南諸部族的舟船和山地部隊;而在貞觀22年發動的由阿史那杜爾指揮的征服西域的軍事行動,更是從軍事統帥到騎兵部隊都是以歸附民族的軍隊為主。在唐朝有一種見諸史冊的軍事力量叫做城傍,具考證就是那些遷居到唐人邊鎮之旁,保持著遊牧生活方式的遊牧部族,他們在戰時被徵發成為唐軍的組成部分。

事實上,中原王朝壓在這些內附遊牧部落身上的兵役任務往往是很重的,他們確實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漢人王朝在邊境的軍事力量,減少了國防開支。由於這些內附部落熟悉北方邊境地區的地理環境,適應那裡的生活,同時保持了吃苦耐勞而又好勇鬥狠的民風以及騎馬作戰的技巧,因此成為了邊境軍事行動理想的軍隊提供者,中原王朝自然會越來越熱衷於徵發他們去執行作戰任務。可是大家也都不傻,都知道打仗很辛勞也有危險,這些兵役攤派的太狠,就會引起反感和敵視。

正所謂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出來混的遲早要還,這些內附遊牧部落和漢人在文化上差別甚大,本來就缺少認同感和歸屬感,雖然因為暫時的窘迫而來到漢人處避難,但如果因為邊境漢人管理的粗暴管理等因素而激化了矛盾,或者僅僅是他們異心萌生,那麼其和中央王朝的關係就會日益緊張並走向決裂。更麻煩的是,如果這個內附部落在漠北還有同文同種的其它部落,那就恰好給內附的部落提供了一個“自由”的樣板。人類的一個通病就是這山望著那山高,這些內附的部落就會忘記內附後從漢人政權得到的好處,而滿心憧憬縱橫馳騁的自由生活。唐朝時內附的突厥部落就是在其漠北其它突厥部落復興後起兵響應,順帶還摧毀了唐帝國在河套地帶建立的軍馬場,造成了十幾萬匹戰馬的巨大損失。


文明與野蠻之爭:談古代軍事(下)


可見這些內遷的遊牧民族在帶來很寶貴的軍事資源的同時,也具有相當的危險性,其危險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被漢人王朝內部的叛亂軍事集團所利用和裹挾。除了朱棣利用朵顏三衛的騎兵外,最典型的是唐朝中葉的安史之亂。安祿山之所以敢於起兵反叛,最關鍵的原因是他作為一個混血胡人在東北多年的經營,已經將其所要抵禦和管理的那些散佈在幽州和遼東地區的諸多少數民族的力量予以整合,形成了一個包括胡人、胡化漢人和漢化胡人於一體的軍政集團,這個集團既有漢人將領和謀士的戰略戰術,又有胡人士兵的彪悍,整體實力壓倒其它戰略方向的軍事集團。

而另一種模式就是這些邊境少數民族尤其是內遷的部族起兵反叛,最典型的就是西晉八王之亂時起兵反叛的劉淵,他所率領的匈奴部落就長期怨恨於漢人政權對其施加的沉重負擔,那麼當漢人政權陷入內亂時,他們看到機會就起兵南下。而這些內遷後定居在漢人範圍內的遊牧部落其實比外部的還要危險,因為首先他們在位置上就相當有利,比如劉淵所部就定居在山西中部,那些防備北方遊牧民族南侵的關口,如殺虎口、雁門關等都在其身後,他們起兵後可以迅捷南下直撲洛陽。同時他們長期和漢人生活在一起,對漢人的文化和組織,生活習俗、兵力虛實瞭解的頗為透徹,出兵可以避亢搗虛,豎起大旗就可以招攬漢人才俊,這和關外的那些遊牧部落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正因為如此,西晉末年在漢人自己以八王之亂的內鬥耗盡力量後,那些內遷的少數民族紛紛起兵對漢人大肆殺戮,開啟了中華文明十分黑暗的篇章。

因此關於利用周邊民族的軍事力量來鞏固國防的問題,實在是個十分複雜和微妙的事情,當一個王朝處於強盛期,君王英武、中樞強健、軍隊驍勇,那麼一切都好說,即使內遷蠻族作亂,也可以將危害控制在較小的程度上,可一旦內政混亂、軍備廢弛,這就將成為一個定時炸彈。事實上,民族間的同化是很困難的,就如同一個人走過幼年期後性格就極難改變,在經過文明的萌芽期後,各個獨立文明的性格也是十分頑固的,除非兩個民族之間差距巨大,同時小的民族被打散混居,否則同化將十分緩慢,甚至還有反覆。所以當一個農耕文明帝國結束了其擴張期,開始劃好邊界並面對不斷洶湧而來的蠻族侵襲或歸附的部族時,真的並沒有什麼絕對正確的處置方式,只能見招拆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