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兩黨“黃河歸故”之爭

1946年3月1日,黃河花園口堵口工程開工典禮舉行,國民黨政府以“拯救黃泛區人民”為名,暗藏“以水代兵”水淹解放區的禍心。從1946年初到1947年初,周恩來作為中共駐重慶首席代表與國民黨政府行政院及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圍繞黃河歸故問題進行反覆斡旋與艱苦談判,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陰謀,保護了黃河兩岸人民的生命財產。

国共两党“黄河归故”之争

1946年7月,周恩來與國民政府代表、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代表商談黃河歸故。

黃河改道與黃河歸故

1938年5月,侵華日軍攻陷徐州,沿隴海線西犯,並於6月初佔領開封,鄭州形勢岌岌可危。面對窮兇極惡的日軍,蔣介石採用“以水代兵”之策,下令在鄭州以北的花園口掘開黃河大堤,企圖利用氾濫的黃河水阻擋日軍西進。6月9日,黃河水由花園口衝出,經河南、安徽、江蘇奪淮入海。人為製造黃河決口,雖然延緩了日軍西進的速度,卻給豫皖蘇三省人民帶來了空前的災難,84萬公頃土地變為澤國,形成由西北至東南長達400餘公里的黃泛區。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派積極為發動全面內戰做準備。此時,蔣介石下令堵住花園口黃河決口,讓黃河水迴歸花園口決堤以前的故道,把自己打扮成黃泛區人民的“救星”。然而,在黃河故道無水的7年中,兩岸老百姓逐漸從岸上遷徙到這條長600餘公里、寬約6公里的河床上,墾荒耕種,黃河故道漸漸形成了1700多個村莊,生活著40多萬人口。從河南省考城以下至山東省墾利縣的黃河大堤,除齊河縣至濟南間的60多公里為國民黨軍隊的防區外,其餘大多在冀魯豫和渤海解放區境內。蔣介石此舉,名義上是“拯救黃泛區人民”,實則是“以水代兵”,企圖水淹解放區。1946年2月,國民黨政府組建黃河堵口復堤工程局,並向中國共產黨提出黃河歸故問題,要求位於黃河下游的中共管轄區予以合作。

當國民黨反動派向中共提出黃河歸故問題時,周恩來敏銳地意識到他們的險惡用心。周恩來反覆思考權衡:舊河床上有解放區1000多個村莊,要為重新回來的河水讓道,無疑將面臨大規模的搬遷和安置,解放區需要支付鉅額的搬遷費用。黃河大堤在戰爭中已是面目全非,黃河歸故,必須修復大堤,這又需要一大筆款項。當時,解放區人力、物力、財力極其匱乏,人民需要休養生息。與此同時,豫皖蘇黃泛區的人民又渴望著黃河歸故,如果黃河不歸故道,將使土地日益沙化鹼化,還可能形成嚴重水患,貽害無窮。如果拒絕黃河歸故,國民黨政府會藉此離間中國共產黨與黃泛區人民的關係。

經過深思熟慮,並及時向黨中央請示後,周恩來回覆國民黨政府,同意黃河迴歸故道,為了國家民族大義,共產黨願意與國民黨合作。而後,中共中央指示下游解放區成立治黃機構,配合黃河歸故工程的進行。

《開封協議》與《菏澤協議》

解放區的黃河歸故準備工作剛剛開始,國民黨政府就搶先在上游開工堵口,這讓周恩來十分憤慨。他致電國民黨政府指出:中國共產黨同意堵塞花園口決堤,但必須保證下游黃河故道人民的安全。冀魯豫邊區政府在《冀魯豫日報》上多次發表文章表示抗議。鑑於周恩來的嚴正交涉、黃河故道人民的強烈呼聲和輿論壓力,國民黨政府不得不和共產黨走到談判桌前,就黃河歸故工程中的有關問題進行談判。

1946年4月7日,中共代表、國民黨政府代表、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代表和國民黨政府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代表齊聚河南開封,共商黃河歸故實施方案。在周恩來的努力下,各方秉承合作、友善的主旨,取得諒解,達成《開封協議》。這份協議將與復堤有關的一系列問題提到了和堵口同等重要的位置,保證了黃河下游解放區的安全。

此後,國民黨和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的代表在中共代表陪同下,沿黃河故道直至入海口,進行實地勘察。4月15日,勘察團返回山東菏澤,舉行了黃河問題的第二次談判。在周恩來倡導的拋棄一黨私利、化干戈為玉帛精神感召下,各方代表達成《菏澤協議》,決定“復堤、修河、裁彎取直、整理險工等工程完浚後,再行合龍放水”,“新建村由黃委會呈請行政院每人發給10萬元(法幣)遷移費”。《菏澤協議》的內容落實了周恩來“先復堤、後堵口”的倡議,也解決了遷移費等問題,進一步保障瞭解放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南京協議》與《上海協議》

此時,國內局勢風雲突變,內戰的陰霾向全國蔓延。蔣介石下令花園口於6月底前實現合龍,放水迴歸故道,冀魯豫解放區危在旦夕,為此,解放區代表來到南京與周恩來共同商討對策。周恩來一邊領導中共代表與國民黨談判,一邊積極聯絡“聯總”代表,爭取他們的合作。

5月18日,由中共、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國民黨政府行政院等各方代表參加的第三次黃河歸故問題談判在南京舉行。各方達成《南京協議》,要義是“下游急要復堤工程,包括險工及局部整理河槽”應“儘先完成”;“下游河道以內居民遷移救濟問題”應“請中央從速核定辦理”;“堵口工程繼續進行”應“以不使下游發生水害為原則”。南京談判使國共兩黨在黃河歸故問題上的合作得以維持,推遲了花園口合龍時間,為解放區復堤工程的順利實施爭取了時間。

周恩來認為,黃河歸故問題不能僅靠談判解決。他指示解放區政府迅速組織民工進行復堤工程。5月26日開始,冀魯豫邊區組織23萬民工,渤海解放區組織20萬民工,開始加緊實施復堤工程。復堤工程施工期間,周恩來積極聯絡美國政府特使和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國民黨政府行政院代表,將修堤所用物資、錢款運到解放區,以保障工程順利推進。

此時,蔣介石大規模圍攻中原解放區,花園口堵口工程快速推進,水淹解放區的意圖暴露無遺,但由於黃河水位暴漲,堵口失敗。周恩來抓住有利時機,6月29日、7月8日、7月10日先後三次向美國特別代表馬歇爾致送備忘錄,希望他出面敦促國民黨政府履行《南京協議》。7月14日下午,周恩來親自飛抵上海,爭取支持;16日,他返回南京,再次向馬歇爾提出黃河問題應脫離政治、軍事單獨解決的主張。經過周恩來一系列的斡旋,7月18日,各方代表齊聚上海,就黃河歸故問題進行第四次談判。

7月19日,談判休會期間,周恩來與各方代表飛抵花園口,考察堵口工程現場。在與工程技術人員的交流會上,周恩來發表演說,他從黃河的悠久歷史講到美好的未來,從花園口決堤講到黃河歸故,從國共兩黨各自的政治主張講到中國的前途,列舉了大量的事實,揭露了國民黨當局的險惡用心,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員。7月22日,經過激烈論爭、反覆交鋒,各方終於達成了《上海協議》。協議對聯合國和國民黨政府對解放區復堤工程應支付的物資、糧食、工款及交付日期等進行了具體化的規定。《上海協議》是國共兩黨就黃河歸故問題談判達成的第四個協議,也是最後一個協議。

《上海協議》簽訂後,周恩來為使其中規定的工款、工糧、救濟款按時到位,繼續協調各方,奔走呼號,嘔心瀝血。解放區人民一手拿槍、一手握鍁,加緊整修,復堤工程順利進行。1947年3月15日,花園口合龍,滔滔黃河水迴歸故道,安然入海。

(摘自《中國檔案報》 江心/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