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工頭」的前世今生

“包工頭”影響著我們的每一個人,每一個角落。我們住的房、走的路、過的橋、看的景觀都離不開包工頭的身影。包工頭是先富起來的那一部分人,而且群體龐大,離我們更近。在這個迷茫的時代,深入瞭解他們的特性,或許能給我們啟迪和幫助,能讓我們離成功更進一步。基於上述原因,小編覺得有必要深入瞭解包工頭,今天講一講包工頭的過去和現狀。

上世紀80年代末建築企業開始體制改革,之前建築企業都是國企、鄉鎮企業。體制改革,一下把建築企業和員工都推向市場,在這時全國範圍內建築企業開始推廣承包制,最先是從建築企業內部承包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承包者的自由度、靈活度越來越高、生產力提高明顯,在利益的推動下,“包工頭”和“掛靠”應運而生。

建築企業改革的三十年,就是包工頭的三十年。最初包工頭的記憶特徵是:挎著個小皮包,騎一輛“玉河”摩托車,夫妻買材料、管材料、管賬、管現場,從頭到尾親力親為。那時候叫法也非常獨特,都是喊一聲“張頭或李頭等”。

包工頭從開始的野蠻生長,到今天已然非常成熟。今天的建築工程,有三層甚至於四層包工頭,有總包的包工頭;有分包的包工頭,如:木工、瓦工包工等;還有細分專業的包工頭,如砌築、貼磚、抹灰等。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包工頭沒有明確的法律地位,卻是代表著當今建築市場最先進的組織生產力!

“包工頭”的前世今生

預告下一篇:“包工頭”身上的那些成功特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