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20年不上朝,大明還沒滅亡,是什麼原因?

其實說白了,明朝時候的上朝其實就是開大會。

不開大會就辦不成事了?

未必。不開人代會還有常委會嘛

嘉靖20年不上朝,大明還沒滅亡,是什麼原因?

雖然明朝的老祖宗朱元璋人品不怎麼樣,但他的腦子還是很夠用的。當初他殺掉了所有的宰相和想當宰相的大臣,把這個管理國家的行政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但他發現,權力越大,責任就越重,事情就越多,工作也就越累。他一天到晚累得老牛喘氣,精力也不敷分配。勞碌程度不亞於現在的高三後半學期。

他就搞了個內閣制,把行政權力分一部分出去,讓大臣來分擔他的工作量。

大臣們把各地的奏摺審閱後,拿出自己的處理意見來,交給皇帝,皇帝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拿紅筆簽字,蓋上章,照此辦理。要覺得不好,就扔回去讓他重寫。皇帝就從寫作業變成了批改作業,從學生變成了老師。

後來逐步發展,明朝又增設了司禮監,作業都懶得批改了,讓太監們負責改作業和簽字蓋章。

嘉靖20年不上朝,大明還沒滅亡,是什麼原因?

明朝大臣願意上朝嗎?其實也不願意。明朝前期,上朝是個很危險的事情,早上去上班,晚上不一定能回了家,一句話說的不對,明天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你了。

明朝皇帝看你不順眼,就找個理由揍你,這叫廷杖。你的生死就掌握在那些拿棍子的執刑人手中,平時沒有處理好關係,他們一頓就能把你打成喉嚨以下的高位截癱。

到了清朝,不廷杖了,改成訓斥。派人堵到你家門口罵街,街坊鄰居都圍著看熱鬧。有些大臣覺得羞恥,就自殺。但只要臉皮夠厚,生命還是可以保障的。

所以,明粉都願意穿越到康乾時代去當官,若讓他們伺候偶像朱元璋和朱棣,他們堅決不幹。

別看明朝大臣們嘴上說的挺歡,一個個義正辭嚴,其實他們也不願意上朝。

嘉靖20年不上朝,大明還沒滅亡,是什麼原因?

朱元璋,朱棣以後,明朝皇帝們的脾氣就稍微好點了,一般情況下,也不怎麼殺人。明朝大臣們就膽壯了。而且,八股取士選出來的官員往往是二桿子和一根筋。到了朝上,頂著個大嘴巴,什麼都噴。不和他一般見識,他就得寸進尺,不同意他的意見,他還以死相脅。

嘉靖皇帝看著也心煩,沒有一天是高興的。就不願意上朝了。不上朝也有很多好處:

一、皇上清靜,不需要與大臣發生直接衝突。

二、大臣安全,不會被打成高位截癱。

三、工作效率高,不需要一群人互相扯皮了。

四、上朝其實就是集體抒發感情的詠歎調,不上朝就減少了很多內部矛盾。

五、最重要的一點,不上朝可以很方便地培殖和扶持某個勢力。這個勢力就是用來抗衡和打壓眾臣的。比如嚴嵩,比如魏忠賢。

嘉靖20年不上朝,大明還沒滅亡,是什麼原因?

既然朝堂的局面還可以掌控,事情也能處理,上朝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皇帝的個人能力如果夠牛,智勇雙全,就上朝,就寫作業,批改作業,簽字,蓋章。這就是皇帝全面掌握,像朱元璋和朱棣。

如果皇帝個人能力一般,就不寫作業,只批改和簽字,蓋章。這時候搞得好,大臣是張居正,搞的不好,大臣是嚴嵩。

如果皇帝個人能力很差,身體也不好,就什麼都不參與,而是用對人就可以了。讓有能力的人替他寫作業,批改和簽字蓋章。這就容易出魏忠賢。

嘉靖20年不上朝,大明還沒滅亡,是什麼原因?

而當皇帝,一定要用對人,一定要控制住人。

皇帝真正的任務是選好寫作業的人,批改作業的人,還有簽字蓋章的人。也就是說,從老師又變成了校長。

但是,問題總是會有的。

不看作業,得到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不開會,處理方式也往往是一廂情願,不能綜合考慮的。犯一兩次錯誤,還能糾正,錯誤多了,積累到一定程度上,就會出大事。

嘉靖20年不上朝,大明還沒滅亡,是什麼原因?

嘉靖不上朝,是他對朝局還能基本上把握。但是,他開了個很糟糕的先例。從此,明朝政府的錯誤開始不斷地積累,最終走向徹底的破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