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和他們的財富觀一直被認為是時代進步的標誌。
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將企業家看作社會中創造財富並推動科學技術創新的稀缺資源,認為其理應得到社會的認可與尊重。因此,企業家群體的財富觀也往往被人們津津樂道。
在西方,有一種觀點是“企業家是社會財富的受託人”,在數百年的商業文明發展過程中,很多企業家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也逐漸看清楚了生命的本質和財富的屬性,並將自己創造的財富投入到社會公益慈善事業中,以獲得生命喜樂幸福的本質屬性。而在中國,在改革開放40年中,中國企業家們的財富觀從關注小我到反哺社會,逐漸與國際接軌,他們中的代表,比如許家印、邵逸夫、曹德旺等,成為中國新一代慈善企業家的代表。
9月13日,國家民政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十屆“中華慈善獎”表彰大會。恆大集團董事局主席、黨委書記許家印等愛心人士榮獲這一慈善領域的國家最高獎。據統計,許家印已成為現金捐贈額累計最高、榮獲中華慈善獎次數最多的愛心人士(共8次),並多年獲評《福布斯》中國首善,成為中國新慈善的代表人物。
窺一斑而見全豹,回顧恆大的公益慈善之路,我們看到了中國企業家回饋社會的財富觀正在形成。
01
許家印的財富觀
許家印是窮苦人出身,在他的財富基因中,感恩可能是推動他不斷反哺社會的最大動因。
9月13日的表彰大會上,許家印在發言中回顧了自身的貧困經歷以及成長曆程,對黨、國家、社會給予的幫助充滿感恩,“沒有國家的恢復高考政策,我就離不開農村;沒有國家每個月給我14塊的助學金,我就讀不完大學;沒有國家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就沒有恆大的今天。所以,我和恆大的一切,都是黨給的,國家給的,社會給的。飲水思源,我們一定要回報社會,一定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一定要多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創立恆大後,許家印一刻也沒有忘記回饋社會。據統計,許家印和恆大集團從1999年投身於國家希望工程建設開始,其113億元捐款跨越民生、扶貧、教育、環保、體育等諸多領域。
而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恆大的畢節扶貧。
從2015年12月開始,恆大結對幫扶畢節市,他們抽調2108人組成扶貧團隊,常駐烏蒙山區,無償捐贈110億,目前已經通過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就業扶貧等一系列綜合措施幫扶30.67萬人實現初步脫貧,到2020年幫扶全市103萬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
恆大在畢節持續無償的投入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企業家的赤子之心。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何建明在其記述恆大畢節扶貧的長篇報告文學《時代大決戰》中深情地寫道:“老百姓說你好,可不是僅憑做的一件事、兩件事,要看是一時的還是長期的,才能定性;要看他們的家園是否真的舊貌換新顏,幸福滿屋;要看你是真心幫他們,還是為了炫耀或者別有所圖……”
02
中國企業家財富觀的進步
在中國,像許家印這樣,財富觀、慈善觀正在發生改變的企業家不在少數。
詹姆斯·C·柯林斯在其名著《基業長青》中總結了全球最優秀長壽公司的許多相同點:“一個企業或者組織的核心價值就是怎麼能夠保持這個組織長盛不衰的一些信條,它不是特定的文化內容,更不是具體的作業方式,也不是短期的盈利目標,是在賺錢之外還能夠存在的理由,這個理由能夠指導著企業不斷創新、不斷前進。”
很多企業家在盈利或者上市後會面臨著關於財富的困惑,比如財富的創造是企業和企業家的義務,但它之於企業和企業家,到底是什麼?是會遮蔽雙眼的萬惡之源?還是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符號代表?又比如財富的傳承問題,企業家是把自己的財富全部留給後人還是反饋於社會?古往今來太多鮮活的例子證明,如果創業者只是基於“淘金”的形而下的財富觀,就難以完成從個人英雄到商業領袖的跨越,企業註定會在“數錢”中死去。
在這個激烈競爭導致喧譁浮躁的年代,企業和企業家更需要的是對“財富之上”的理解,對許家印來說,財富更多的是一種責任。
很少有企業像恆大這麼堅定地站在財富社會化立場。恆大成立於1996年,但它的第一筆慈善捐助發生在1998年,成立2年恆大為抗洪救災捐資500萬元。這在企業普遍壽命只有兩年多的中國,不得不說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蹟。
許家印的慈善觀進步,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國企業家的集體覺醒。企業家正在成為中國慈善捐贈的主體。據民政部數據統計,15年來,中國慈善榜統計的年度捐贈額在不斷攀升,2004年,上榜的50位慈善家合計捐贈款物10.29億元,2017年度上榜慈善家前50名合計捐贈款物近90億元;2004年慈善榜上捐贈過千萬的慈善家不足10個,到了2017年,捐贈過千萬的慈善家數量近70個,其中捐贈過億的慈善家有23個。
他們捐資助學,在扶貧、教育、助困、體育等各個方面不計回報地投入,讓古老的中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變為現實。在入選2018年7月公佈的福布斯2018中國慈善榜100位企業家中,現金捐贈總額達到173.1億元,許家印以42.1億元的現金捐贈總額居於首位。
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是中國企業家與社會改革共振的結果。
03
做社會財富的“受託人”
卡內基認為企業家已經從上帝賦予的財富創造天賦中獲得了生命的價值感,因此應該把自己理解為上帝所賦予財富的人間受託人。這種“受託人”思想,正在逐漸影響中國企業家。
這種受託人的思想,在中國表現為兩方面。
其一是為社會創造財富。3月10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在回答央視記者“民營企業在改善民生方面應該發揮怎樣的積極作用”時,許家印認為,民營企業依法依規、專心專注、兢兢業業做好自己的企業,把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強,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解決更多的就業,上繳更多的稅收,這就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民營企業為改善民生所做的最大貢獻。許家印進一步提到,民營企業在改善民生方面實際上已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截止到去年底,民營經濟在GDP中的佔比超過了60%,就業佔比超過了80%,稅收佔比超過了50%。恆大成立22年來,已累計納稅1850多億,慈善公益捐款100多億,直接解決就業260多萬人。
其二是商業向善,財富回饋社會成了很多企業家的共識。窮苦出身的許家印對慈善執著不已,在他看來,公益事業不僅僅是興之所至的善念,而是一種常態。恆大在做慈善切實解決社會需求的同時,也實現了企業社會價值的最大化,讓我們看到了一家商業企業在社會價值創造方面大有可為。
對比中西方企業家的慈善行為我們可以發現,在西方的企業家們從事慈善想的是拾遺補缺,他們大多喜歡成立私人基金會、家族辦公室或者捐贈者指導型基金,來給具有鮮明個人喜好的慈善事業捐款;而中國的企業家受傳統東方文化的影響,他們做慈善骨子裡還是“家天下”情節,就是想改變這個社會,來解決中國社會的一些大問題。
通過創造財富,再不斷反饋社會,許家印在慈善這條路上,和他的前輩們一樣,正在成為商業世界乃至於這個時代最值得信任,最值得依靠,最值得託付的受託人。
閱讀更多 黔生活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