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芯融資2.5億,資本真的傻麼?

8月15日,“紅芯”公司宣佈完成2.5億C輪系列融資。本輪投資方除上市公司及政府客戶外,還得到了晨興資本、達晨創投和IDG資本等機構的繼續跟投。

紅芯融資2.5億,資本真的傻麼?​ 據稱,“紅芯高度重視核心技術的研發,打破美國壟斷,是中國首個自主創新瀏覽器內核”。
紅芯融資2.5億,資本真的傻麼?​ 後面的事情想必大家都很清楚,紅芯瀏覽器內核是Google的,陳本峰也不是科大訊飛的聯合創始人,不過2.5億的C輪融資可是實實在在的。

不管紅芯瀏覽器是否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創新”,還自行寫了“1000萬行代碼”,也難以洗白“自主創新內核”的說辭。

要知道目前全球最大瀏覽器Chrome,從開發到不斷完善大約1000個工程師花了10年時間,研發成本接近30億美元,推廣成本更是達到了上百億美元,一個瀏覽器代碼接近2400萬行,規模相當大。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紅芯的造假手段如此低級,為什麼還能夠得到如此之多的資本融資呢?

大家都明白,資本是逐利的,如果紅芯項目存在如此低級漏洞,以至於一個普通的用戶就可以發現,那麼一個個風險投資公司在考察一個項目時會如此地大意麼?不用請專家評審麼?如果每個項目都如此大意,我想這些資本無法生存到現在。

如果是大意,可能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利令智昏”。看到了巨大的利益,值得冒險一搏,這個項目解決的問題符合當前中國科技界的最大焦慮:自主、國產,關鍵是資本還看到了最後的變現渠道:上市!

所以在目前的形勢下,出現這樣的烏龍事件並不奇怪,一方面說明資本的嗅覺靈敏,敏銳地覺察到社會的焦慮,準確地抓住了機遇,同時也說明,目前的資本“充裕”到難以找到一個真正創新項目,再一個可能就是更多資本已經從長期投資轉向,只要過了培育期,一旦公司上市,就可以全身而退。

所以,傻的不是資本,它們在做真正的“風險投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