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擾你多年的紫砂泥料知識

有的制壺者說自己的製品是採用了“原礦老泥”。準確地說,紫砂礦是沒有“原來”和“後來”區別的。只要是紫砂礦,埋藏於地下的時間都在數億年以上,都是“原來”的。所謂“原礦”的說法,主要強調泥料未經過拼配,是純料。

困擾你多年的紫砂泥料知識

老泥VS新泥

紫砂礦製成紫砂泥需經過陳腐,陳腐期的長短造成了“新”與“老”的區別。陳腐期長的泥俗稱“老泥”,製坯時可塑性相對高,燒成後色澤相對溫潤,短期泡養即光潤古雅;陳腐期短的泥俗稱“新泥”,製坯時可塑性相對低,燒成後色澤相對澀滯,長期泡養亦乾澀沉悶。泥料的陳腐期,在某種意義上說是越久越好,但陳腐期太長的泥,在制壺前需重新回煉。

老塊

所謂“老塊”,是指“砂性重”的礦料,其石英顆粒多,成泥後用於制壺,成型難、燒結溫度高。

紫砂泥料是如何陳腐的?

紫砂泥料為什麼要陳腐?

陳腐亦稱“陳化”,俗稱“睏料”、“睏泥”,古稱“養土”。陳腐並不是單純的“長時間放置”,把溼泥塊放入不透日光、不通空氣的窖窯或陶缸內,還要控制一定的溫度和溼度,以利於腐植酸的生成和發揮。

陳腐時間大多需12個月才能成為水分均勻分佈、有機質充分分解、可塑性增強、成型不易開裂的“腐泥”,俗稱“生泥”。

專司製坯的“作坊”,從“磨戶”處購得的泥料只是陳腐發酵了的“生泥”。“生泥”還得由坯手自己在泥凳上,加入以前製坯剩餘的“熟泥頭”後,在多遍錘鍊,才能成為可供製坯的達到理想可塑性和均勻度的“熟泥”。生、熟比為7比3.錘鍊15遍左右,刀劃開的泥斷面發亮即可。熟泥需隔日使用。

困擾你多年的紫砂泥料知識

什麼是“調砂”?

調砂,就是煉製泥料時,在一種天然的泥粉中,按一定比例、一定目數加入另外的熟或半熟的天然砂料,並使二者充分且均勻結合。一句話,將不同或相同目數的同類或異類泥料混合。

調砂用的砂料仍是紫砂泥料,只是調入的砂料顆粒大小、調兌比例各有不同而已。

調砂的實質是改變泥的質感和肌理感,可以增強壺的透氣性,不只是裝飾手法,是工藝的需要。鋪砂、嵌砂等是裝飾手法的一種表現。

老壺,有用調砂泥製作的,但不多。有的老壺看似調砂,實際上是泥料中含砂比例較高,加之純手工煉泥方式造成的。粗而不糙,看著粗獷,但手感潤滑。現在流行的調熟砂僅是對老壺質感的模仿,泥料目數大,通過調熟砂雖能達到表面粗獷的視覺效果,但上手一摸卻是所見非所得。

什麼是“生砂”、“熟砂”?

將泥料曬乾後再加工成一定數目未經窯燒的粉叫做“生砂”。

將泥料足火燒結後再加工成一定目數的粉叫“熟砂”;欠火窯燒成後再加工成一定目數的粉叫“半熟砂”。

用加有熟砂的泥製坯,在燒製中坯體收縮率小,不易變形。

是調“生砂”還是調“熟砂”,與泥性有關。例如團泥,其泥性像石灰岩,若是用團泥生砂調砂,窯燒後極易爆砂。所以,在團泥中可以調進紫泥生砂;而將團泥砂調入其他泥料中,就得用團泥熟砂了。

什麼是“鋪砂”?

當紫砂壺坯體已成型、尚有一定溼度時,把研磨好的,生或熟的、不同泥色的紫砂顆粒,或鋪、或點(嵌)、或撒,施於溼坯表面,再借助工具將這些顆粒壓進坯體表層,稱作“鋪砂”。

鋪砂,僅作用於壺表上的一層、一片、一點,主要起點綴裝飾作用,使燒成器表的砂點和胎質色調形成鮮明對比,並不增加坯體強度、改變收縮率及減少變形、提高成品率。

用於鋪砂的紫砂料,質性一般要高於或等於坯體用泥的質性。若質性較軟,會造成製作時“拖尾”及燒成後因收縮較大而與胎質不相融。

什麼是“抽砂”?

如果某種紫砂泥中的石英含量高,那麼它的燒結溫度就高,會抬高燒製成本;它的砂性也重,製坯時不易成型,乾燥時容易開裂。

為了用含砂少的紫砂泥做出含砂多的效果,制泥人摸索出了“抽砂”工藝,例如:在加工好的40-80目粉料中,抽離出部分60-80目的顆粒,使剩餘的60-80目顆粒,在總量上相對減少,燒成後粗料與細料對比明顯,就會形成新的質感。

什麼是“摻砂”?

在用捶泥木榔頭捶鍊成塊紫砂泥料時,一層層摻入40-60目的天然細砂生料,一層層捶鍊,直至摻勻為止,稱“摻砂”,大多采用本色砂。俗稱的“梨皮砂”、“桂花砂”,即是摻雜黃色砂粒的紫泥料,燒成後表面近似梨皮。

困擾你多年的紫砂泥料知識

為什麼新的紫砂壺內會出現白色的沙粒?

紫砂壺是在過千度的高溫下進行燒製,紫砂壺在燒製時壺蓋和壺不是分開來燒,而是作為一個整體來燒製,因為如果壺蓋與壺身分開燒,壺蓋很能夠燒製變形和壞損,而且也容易與壺口不合縫,為避免在高溫狀況下壺蓋的蓋沿與壺口內沿因為“熱脹”出現板結而導致壺蓋無法正常打開,制壺的人在紫砂壺進窯前都會在壺蓋沿刷上一層石英砂。所以紫砂壺燒製完成紫砂壺冷卻後,這些砂就會掉落到壺內。

這些石英砂是絕對無毒無害的,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自來水和純淨水,在其沉淨過程中很多都有一道甚至多道石英砂層,讓不乾淨的水從這些石英砂層中穿過以過濾雜質。所以大家不必擔心這些石英砂的問題,只要在使用前用清水清洗乾淨壺內的石英砂就行了。

紫砂泥的目數

紫砂泥的“目數”也稱為“碼數”,是形容紫砂泥粗細的一個指標。紫砂泥料在開採後,經風化,除雜質,粉碎,使用篩子過濾後泥料的粗細,稱為“目數”。這一個過程也叫“過目”。以60目為基準,相對目數越大泥料越細膩,反之則越粗糙。在最初,紫砂泥的目數多為26-35目;清朝早期為35目;清朝中期為55-60目;1958年以後開始出現機械過目,目數穩定在60目左右。1959年至今常用雷蒙粉碎機,以風力控制目數,目數可高達140-180目。如今製作的紫砂壺,採用不同的泥料練制方法,目數基本在60左右。

目數在60目以下的砂料做壺,壺壁上會有很多凹凸感、顆粒感。透氣性好點!但是目數越小,顆粒感越強,燒製的時候容易跳砂,鼓泡、容易燒壞。目數越大,泥料越細膩,越光滑。比較好養。但是欠缺紫砂顆粒感!泥料的目數也與工藝發展息息相關,明代紫砂泥的目數多為25-30,清中期則為55-60目,目前使用機械化手段可得到120目以上的泥料,但高於80目的泥料就不含砂了,而低於40目上的泥料過於粗陋,所以目前最主流的目數依然是50-60目。

紫泥類壺的斷面為什麼內部是黑色的,外皮是紅色的?

紫砂泥裡含有鐵的氧化物,包括氧化亞鐵和氧化鐵,氧化亞鐵是顯黑色,氧化鐵是紅色。壺表面為什麼是紅的,因為壺表直接接觸空氣,在高溫狀態下,壺裡的鐵的氧化物會被氧化成三氧化二鐵。而在壺的內部因為不接觸空氣,內部是還原氣氛。因此壺的內部的氧化亞鐵不會被氧化成三氧化二鐵,而是在高溫下生成四氧化三鐵和鐵。而這兩種物質是顯示黑色的。我們看斷面,越往中間部分越黑,因為越往中間越是缺氧環境。表現在壺上的話,明針越好,內部越黑,明針差的位置紅的厚度就比較多。我們把破碎的壺重新燒的話,內部的黑色的表面又會變紅,就是四氧化三鐵被載有氧的高溫環境下氧化成紅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