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和防治秋燥

科学认识和防治秋燥

科学认识和防治秋燥
科学认识和防治秋燥

秋天来了,人们不知不觉会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口渴,干咳,皮肤干涩,毛发干枯,小便短少,大便干结或者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痛等一系列“秋燥”症状,扰人心烦。

科学认识和防治秋燥

1.秋燥从何而来

秋燥属于外燥,即秋季指感受外来燥邪导致的燥证,根据邪气的性质不同分为温燥和凉燥。初秋时节尚有夏热之余气, 热为阳邪, 热性炎上, 燥与热相合侵犯人体, 多为温燥;深秋时节已近冬季, 冬季为寒所主, 寒为阴邪, 寒性凝滞、收引, 燥与寒相合侵犯人体, 多为凉燥。

2.秋燥的临床表现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可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燥易伤肺,出现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咳,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症。不同体质,感受燥邪后出现的症状不同。如阴虚体质的燥咳患者易出现温燥咳嗽,气虚、阳虚体质的患者易患凉燥咳嗽,这时候不但要用中药常规方剂对证治疗,还需要调理体质。

科学认识和防治秋燥

3.燥邪致病的现代机理

学者采用组织病理学、现代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血液流变学等理论与技术,分别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层面,对外燥证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燥伤皮毛机制研究

根据“肺主皮毛”的中医理论,利用人工智能气候箱模拟温燥和凉燥的气候特征进行造模。发现两组均出现气管上皮鳞状化生,皮肤毛乳头数减少,足垫真皮乳头与汗腺结构紊乱、结缔组织增生等病理改变,为燥证多有皮肤“枯、涸、皴、揭”等病机的研究提供组织病理学基础。

燥伤津液机制研究

研究认为水通道蛋白( AQP) 1、4、5 与肺泡内外水液转运及肺部病变分子机制有关。并提出AQP1、5 可以作为研究外燥伤肺、耗津病机的特异性指标之一。外燥可致气道分泌功能下降,使气道组织失于濡润引起功能障碍,并伴分泌型IgA 免疫分子持续减少,减弱气道“纤毛-黏液毯”与局部免疫御邪屏障功能。这与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的致病特性一致。

燥易伤肺机制研究

有实验表明核因子( NF-κB) 活性、二棕榈酰卵磷酯水平、肿瘤坏死因子可作为温燥伤肺的分子机制特征指标。还有研究提出外燥环境下,肺部黏液糖蛋白的分泌增多,NF-κB 活性降低,提示外燥伤肺,导致肺失通调,津液滞留成痰饮,亦可致免疫功能下降。研究人员通过观察气道组织病理和肺超微结构,发现外燥可致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升高和白细胞介素10 负调节作用失衡,导致气道免疫防御功能下降。这与燥邪伤肺耗气的致病特性相吻合。

科学认识和防治秋燥

4.如何预防和减轻秋燥?

燥为六淫之一,燥为秋季主气,《内经》即有"燥胜则干"的记述,并制定了治燥大法:“燥者润之”。秋燥症状明显,影响生活工作,建议患者去中医院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及早康复。容易出现秋燥或者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通过饮食、生活、起居、运动等预防和减轻秋燥症状。

1.饮食

首先,尽量少吃油炸、烧烤以及热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羊肉、桂圆等,这些食物容易上火。其次,选择养阴生津功效的食物。梨、荸荠、藕、百合等都具有养阴生津的作用,苹果、西瓜、葡萄等水果对于预防燥邪是有益的。最后建议平时多喝水,多喝粥。喝水时可以用麦冬、石斛、玉竹、菊花、干青果、玄参等中药用以冲泡,代替茶饮。小米粥、山药薏米粥等都适合在秋季食用。

科学认识和防治秋燥

2.药膳

可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选择润性中药材进行食疗或药膳。润药属阴药, 以补养为主, 多具有滋补精血、润肺化痰止咳、生津止渴、养阴润燥、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等功效, 治疗燥咳痰黏、津伤口渴、阴虚内燥、肠燥便秘等病证。润药性同时有滋腻碍胃的缺点,如枸杞子、南沙参、北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等,使用时配合陈皮、佛手等健脾理气药以及桑叶、豆豉等辛散肺气的药物,效果更好。推荐玉竹瘦肉汤。

材料:瘦猪肉250g,玉竹150g,葛根100g,葱白25g,淡豆豉25g;

制法:玉竹、葛根、豆豉分别洗净,猪肉洗净切块,葱白切花备用。先将玉竹、葛根、猪肉一起入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改文火煲40-60分钟,再加入淡豆豉、葱花,煮沸,调味即可。

功效:养阴清热、解表宣郁、润燥除烦。

适宜人群:老年和体虚之人的外感风邪、热病伤阴、咳嗽烦渴、结核虚热等症。

注意事项:痰湿气滞者禁服,脾虚便溏者慎服。

3.秋燥兼证的防治

  • 咳嗽兼便秘,用五仁橘皮汤:甜杏仁(研细)、松子仁、郁李仁、柏子仁、桃仁、橘皮(蜜炙),肃肺化痰,润肠通便。


  • 鼻腔干燥,用复方薄荷滴鼻液,一日三次,滋润保护鼻腔,预防鼻出血。


  • 咽喉干燥,用乌梅橄榄茶生津利咽:取乌梅、橄榄各3~5枚,加水煮开后当茶饮。慢性咽炎的患者可以常喝绿豆饮或雪梨浆。绿豆饮以绿豆、青果、乌梅煮汤加蜜,雪梨浆将梨、荸荠、白萝卜切片,浸入水中,或以梨、荸荠、白萝卜取汁服用。


  • 眼干,外敷润目增液方:决明子30克,玄参20克,麦冬20克,生地15克。水煎20分钟,取药液50毫升,待到水温降至40摄氏度时,用药液浸湿小毛巾,敷在眼部,每天两次,每次15分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