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銀行職員自己從來不買銀行理財產品?

袖手旁觀y


銀行員工不僅會買理財產品,而且很多人都在買,但是都是偷偷摸摸的買,因為很多人會買別的銀行的理財產品,如果被自己的領導發現,買了別家銀行理財產品的話,肯定是要捱罵的。

銀行員工除了工作時間之外,跟我們普通人沒有任何區別,每個人都想著高收益,也都想著能夠更穩妥一點,但是每家銀行理財產品多多少少都有一點點的差異,所以很多銀行的員工都喜歡去買其它銀行稍微高一點的理財產品,當然了,如果自己就是在那家銀行上班呢肯定會買自己家銀行的理財產品。

銀行員工能夠接觸到的理財渠道,稍微比普通人要多一點,很多銀行員工都炒股,除了炒股之外,也會買一些基金,理財產品肯定也會配置一點。

但是據我所知,很多一線銀行員工哪裡有錢買理財啊,工資就那麼一點,理財的門檻是5萬,很多人5萬根本就拿不出來,可能我接觸的都是純屌絲吧。


王龍說財


這問題是胡扯嗎?誰告訴你銀行職員不買銀行理財產品?我弟媳婦在銀行裡工作了很多年,家裡面購買的理財產品都是買的自己的。不僅她自己買,遇到合適的,收益不錯的,她也會想著我們,我們覺得合適了,也會跟著一起買。

如果這個銀行職員不買,我覺得原因的確有可能是這個理財產品套路深,或者收益不高不划算。畢竟誰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都想買個收益高划算的。

另外還有一個可能,不買不是因為不好,而是沒錢。並不是所有銀行員工的待遇都很高。而且這個也得看具體情況,有一次弟媳婦所在的銀行發佈了一款不錯的理財,但是她們剛買了房子,家裡面空空如也,沒法買,推薦給我,我也沒錢,所以也就只有眼睜睜看著放棄了。

沒必要把銀行的理財產品妖魔化,雖然的確有的銀行為了業績為了套路,會忽悠老年人甚至誇大宣傳,但是有的產品還是不錯的。你既然信不過,那麼不買就是,也沒人硬拉著你去買嘛。就好像有的人認為所有的醫生都坑人,那沒辦法,還請您永遠不要生病嘍~


婦產科女司機


我能先問一下,你這是道聽途說,還是自己想象,問的是某一銀行職員,還是所有銀行職員?

作為銀行職員,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銀行職員不但買理財,而且買理財的金額和比例都比普通人多。

為什麼?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銀行職員的工作每天都能接觸到金融、財經的各種信息,當然包括理財產品信息,什麼樣的理財產品比較靠譜、什麼樣的理財產品利率比較高,他們比別人知道的更早、瞭解的更清楚,近水樓臺先得月,當然會買理財產品了。

更“懂行”

銀行職員當然也不是什麼樣的理財產品都買,一定是在市場上比較好的、跟別家的產品有一定優勢的才會買,也就是更瞭解市場行情,因為沒事就得比較哪家產品好才能給客戶介紹啊,這就像是跟著保險公司員工買保險,所以跟著銀行員工買理財,我認為是可取的。

當然也不是所以銀行職員都買理財的,像我,就很少買理財,原因嘛,很簡單。

窮。

銀行理財產品5萬起存,我哪有那麼多閒錢,房貸都快還不起了。


鑫財經


我想弱弱的問一下,你是從哪聽說不買的!據我所知,凡是銀行推出的較好的理財產品,最先買的、買的最多的都是銀行職員!

由於做私募投資的原因,會接觸到很多銀行的一線職工,也曾私下有過溝通。因為都是銀行的內部員工(有些是合同工),比外面的人更能區分理財產品的好壞,對於那些穩健收益、風險可控的產品,非常願意購買,甚至會發動自己的親朋也去購買一來,可以使自己有限的資產獲得增值;二來也能使自己完成業績(一般會有業務銷售額的考核指標)!

就和我們做私募股權一樣,有比較好的投資標的,自己怎麼也要多少跟投點。你稍微想一下就會明白,明知道一個項目發展前景較好,未來有可能獲得2倍、甚至更多的投資回報,風險還可控,你會不投資麼?

雖然說現在理財產品不允許承諾保底保收益,但你要知道,我們公司是靠“臉蛋”(聲譽)來吃飯的。我們還不至於為了一點點管理費,而丟失自己的商業信譽的!

況且,相對而言,銀行理財還是比較靠譜的,收益穩定,風險也不大!唯一的缺點就是,銀行理財產品5萬起投的門檻較高!一般剛入職的銀行櫃員,大學剛畢業,每月收入也就3000~5000元,哪有那麼多積蓄去購買理財產品,往往那些在銀行待了很多年,經理以上級別的人,在銀行會購買很多的理財產品!

以上只是我的一點個人建議,只供大家參考,不作為投資建議!!


操盤手信一


今年互金大面積曝雷,幾乎一天一家,一家比一家大,說明經濟不行了。

銀行的理財產品大部分都是流向房地產,和肯給高息的落後企業,本身就有風險,很多理財產品已開始違約。

建行行長都說,房價上漲銀行害怕,房價下跌銀行也害怕,說明銀行意識到風險,自己不敢再投入,希望有人去接盤,理財產品是最好的接盤者,反正銀行只收手續費,不負責兜底,風險全轉嫁給那些缺心眼的人。

銀行員工比普通人精明,知道理財產品沒保障,都是企業忽悠人的,根本不會去買,可為了完成任務,推薦給不知情的儲戶。

好企業在中國不缺錢,銀行都搶著貸,利息都有優惠,有風險的企業,銀行不敢貸,打包成理財產品向外推銷。


光芒萬丈34957


我作為金融從業人員也經常和銀行員工打交道,接觸多了也會和一些銀行員工混熟,銀行員工不買自己銀行的理財產品,這種情況也是存在的。但是,並不是絕對,銀行員工理財嗎?肯定理財,只是他們接觸的投資渠道較多,產品也多,因此在投資前會去做篩選。

銀行員工整體工資收入還是比較可觀的,有些銀行的網點行長一年大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年薪。他們的錢也會去做一些投資,比如炒股票、買理財、買基金。但是他們投資渠道是和老百姓不同的,他們會找最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

銀行和券商打交道比較多,因此對券商是非常瞭解,同時也知道券商有些產品是比較不錯的。比如:券商有國債逆回購,每逢節假日收益率非常高,2017年底7天年化收益高達15%左右,銀行的員工很多都會去買國債逆回購,但是他們不會給他們的客戶講這些,因為一般季末、年末都是考核資產的時點,對於他們來講,他們肯定是要把客戶的資金留在銀行系統裡,不願意讓客戶把錢轉走。比如你是一個1000萬的大客戶,可能遇到跨年,國債逆回購收益率超高時,你只知道貨幣基金4%,不知道10%——15%的國債逆回購,一週時間可能就少一兩萬塊錢的利息。這個是銀行員工肯定不會給核心大客戶講的。

其次,在買基金時,比如公募基金,因為銀行也會推薦客戶購買基金,很多基金都是銀行內部有銷售任務,他們必須得賣。這個時候,我建議大家銀行員工給大家推薦基金時,還是要自己多分析,基金的管理人是誰?歷史業績如何?股市目前點位如何?這些都很重要,還是得需要自己多分析。其次,銀行員工夠買基金很多都是在XX基金網夠買,因為手續費打1折,相當划算,一般基金在銀行端夠買不會打折,因為銀行掙的就是手續費收入,員工提成也是從這個裡面抽取。因此,以後大家買基金可以去XX基金網購買,前提是你自己要懂,不懂的話圖基金手續費便宜,買錯點位,買錯產品。照樣虧你20%沒問題,因為想少出1000手續費,最終買了一個不好的基金,虧了1萬,得不償失。

最後,在遇到核心真正的好產品時,銀行很多高層領導都會去購買一些大型的私募產品,有些私募水平比較高,一年10%的收益都很容易。銀行領導就會去購買這些私募產品。但是一般不會給客戶推薦,因為銀行首先是風險性低為主,券商才是以風險性高的產品為主,有的私募產品也是銀行自己內部解決,一般不會和客戶主動銷售。不過,有的私人銀行主要就是給客戶配置產品,當然也會給給客戶講解私募。

還有一個大家要注意,儘量不要在銀行購買保險產品,現在市面上保險產品特別多,有的是壽險、有的是理財險,很多保險品種銀行員工都不會去賣,因為覺得有的保險比較坑人,但是提成高啊,所以為了賺提成,很多員工也會去給客戶介紹。

最終大家在銀行夠買理財產品時,還是自己要多去學習和了解,知道銀行給你推薦的是哪一類型產品。做到自己心理有數,畢竟最後投資決策是自己,不是銀行員工!

最後感謝大家閱讀答,認為對大家有用的可以多多點贊,也希望大家可以將自己觀點表達出來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你把你瞭解的分享給大家,我把我懂得的告訴大家,一起學習一塊進步!大家有什麼問題也可以私信交流,歡迎大家!


股海無涯


  並不是全部的銀行職員不買銀行理財產品,而是大部分不購買罷了,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個:

  一、銀行理財門檻過高。銀行理財不同於保險和證券提供的理財產品,其在《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裡規定,投資門檻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5萬、10萬和20萬起投。而銀行職員也是上班族,領的也是上班族的工資,請問作為上班族的你存有二十萬了嗎?如沒有誰會拿超過5萬元(25%)的錢去買定期銀行理財產品呢?

  二、銀行理財收益較低。銀行職員作為金融從業者,對其風險和收益把握較為準確,有更好的投資方式,怎麼會選擇投資門檻高,而收益只有5%上下的銀行理財產品呢?

  三、銀行理財不適合高學歷人群,特別是金融從業者。高學歷人群更能理解投資的收益與風險,以及資產配置比例,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某較為固定的收益。比如有資產五十萬,往往會把該資產分為好幾部分,比如如上圖資產分配。如按這樣分配下來,並沒有多少錢可以投資銀行定期理財。

  四、金融從業者人脈較廣,投資理財門道多。學金融的,在金融方面的交際較廣,說不定哪個師姐師哥,甚至是同學就是搞金融投資的,或者某基金經理,可以得到內部相關的重要消息。

  五、銀行理財適合相對保守的投資者,並不適合較為積極的投資者。銀行職員由於門道較多,知道相關的原理,相對而言不會那麼保守,更多的會選擇基金和股票,或者其他理財產品。


三人聚眾


我自己就是銀行的員工,從未聽聞有此說法,身邊的同事買自己理財的比比皆是,但凡不理財的多半是有別的投資,或者因為沒錢。

銀行職員為什麼會買自己的理財,大概有三點理由

一、銀行員工有一定的理財知識,對自己行發行的產品更加了解,相比其他理財產品。知己知彼的情況下,沒有選擇其他理財產品的理由。

二、銀行內部有考核,無論是存款還是理財,自己手裡有餘錢的話肯定會給自己頂任務,去買別的理財產品,相當於給別人做業績,銀行員工也不傻,不會做這種事。

三、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相比其他產品更高,而且同樣穩健,在追求最大化利潤的前提下,選擇自己行的理財比選擇其他銀行的理財更加方便,購買更加方便。

至於有些不買自己行產品的員工,同樣也不會選擇其他行的理財或者其他渠道的理財,主要是因為沒有閒錢,購買理財需要5萬起,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有這麼多閒置資金。

2018年銀行的“降薪潮”,很多人也已經聽聞了,前一段沸沸揚揚的浦發員工48.5元年終獎就反映了這麼個事實。

雖然這個只是一個個例,但是降薪潮是確確實實存在的,2017年-2018年以我們行為例,基層櫃員的月績效人均起碼下降了1000元。

根據各個銀行報表統計的人均薪酬,看似很高,但是要注意一個字眼“人均”,如果去掉一些高管、管理層的績效,恐怕這些數字至少要降低一半。

打個不恰當的地方,我和馬化騰算起來平均身價有1400億,可馬化騰有2950億,我只有0億,平均過後我們兩個平均有1425億,可他是土豪,我是一個窮光蛋。現如今銀行員工面臨的各項考核要比之前重得多,各類罰款層出不窮,待遇和福利卻在持續下降,拿不出5萬閒錢買不起理財的也多的是,不是什麼怪事。

綜上,銀行員工會買自己的理財,如果不買只有兩種可能:第一、有更好的投資;第二、窮,買不起。


不立而立


“銀行職員從來不買自己銀行的理財產品”這句話肯定是有失偏頗的。

銀行職員對自家銀行的理財產品更加熟悉,信息更加及時,俗話說,淨水樓臺先得月,如果自家銀行有高收益的理財產品,自己手上有閒錢,肯定會買自己工作銀行的產品呀。

當然,銀行職員也不會只投資在自己工作的銀行產品上。銀行職員掌握的投資信息比較多,不一定會只買自家銀行的理財產品。

如果別家銀行有合適的理財產品,或者其它渠道的投資產品,只有投資金額和風險在自己控制的範圍內,都會買的,比如國債逆回購、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

銀行職員也是普通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會根據自己手上的閒置資金、抗風險能力來選擇理財產品,不會侷限在自家銀行的理財產品上。

這裡也建議一下各位朋友,銀行職員給你推薦保險,或者理財產品時,一定要提前搞清楚這些理財產品的收益,不要被忽悠了。有些理財產品很忽悠人,但是銀行職員為了完成業績,也會推薦給你。

碼字不易,看完請收手點個贊,謝謝。我是劉冉,一名理財規劃師,如果你有不同的觀點可以在下面評論區留言,或者私信深度交流。


劉冉財經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銀行職員從來不買銀行理財產品嗎?錯!不但買,買得還挺多!為什麼?因為利率高啊!

比如我們農行的理財產品,只要不是跟貴金屬、外匯跟股市掛鉤的中低風險理財,從來都是按時按量兌付的。比如上面說預期收益率4%,雖然沒有寫保證收益,但是到期就肯定會給你4%,十幾年了一次都沒差過。但是我們銷售的時候不能這麼說啊,說了別人也不信啊,那我們就自己買咯!



農行每週四都有一款“週四我最賺”,利率會比正常的理財稍高一些,早上10點開售,一般每次全國都是一億多的額度,一分鐘就會被搶光,基本都是我們自己員工搶的,還經常搶不到,大家可以自己買買試試看搶不搶得到。


其他銀行就更兇了。四大行由於客戶基數大,業績壓力不重,所以一般不考核到個人,一般個人是不會有理財任務的。但是其他那些股份制銀行都是有任務在身的,自己任務都完不成,有錢還買別的?這不是作死嗎?

所以,銀行人一般對自己的產品知根知底,在不是很瞭解其他行業產品的情況下,都是優先投資自家產品的。如果不買,要麼沒有錢,要麼有自己的門路能找到更高收益的投資。但是大部分人能湊夠5萬閒錢的,肯定都是先買自家理財啊!

歡迎大家關注我,“銀行二三事”,帶你走進銀行人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