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克魯斯的「諜中諜」比馬特·達蒙的「諜影重重」如何?

湯姆·克魯斯的“諜中諜”比馬特·達蒙的“諜影重重”如何?

《諜中諜》原本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一部間諜劇,因為故事精彩刺激,人氣居高不下,連續翻拍了七季之多。1996年,具有“美國的希區柯克”之稱的電影大師布萊恩·德·帕爾瑪執導了第一部電影版的《諜中諜》,湯姆·克魯斯飾演的特工伊森·亨特自此成為了繼詹姆斯·邦德之後,最為有名的特工。《諜中諜》也成為了一個新的電影系列品牌。2000年吳宇森執導了《諜中諜2》,2006年J·J·艾布拉姆斯執導了《諜中諜3》,直到2011年,《超人總動員》的導演布拉德·伯德接過了導筒,成為了《諜中諜4》的命中貴人。乃至到現在一直拍到了《諜中諜6:全面瓦解》

也難怪我們對《諜中諜》系列的關注度如此之高。經過了前三部的極力鋪陳,他們在商業的成功是有目共睹,更何況這三部電影因為由完全不同風格的導演執導,所營造的熒幕特色也是各有說道。

湯姆·克魯斯的“諜中諜”比馬特·達蒙的“諜影重重”如何?

布萊恩·德·帕爾瑪將《諜中諜》處理成一場迷霧繚繞,疑竇叢生的懸念戲碼,除了伊森·亨特,每一個角色都忠奸難辨、身份存疑,扭轉劇情的線索皆鋪設的恰到好處,前後對照滴水不漏,不到最後一秒猜不到真相。動作場面更有巨匠風采,特工小組佈局精巧,潛入中情局竊取磁碟,配合天衣無縫,整場戲從氣氛營造、鏡頭調度到行雲流水的剪輯,皆是教科書級別的典範,片尾高潮戲以口香糖炸彈為高速列車搏殺做結,更是動作片史上罕見的視覺與創意並重的華彩樂章。

吳宇森導演的《諜中諜2》,將吳氏的暴力美學發揮到了極致,從人群中的迷離邂逅到優雅的雙槍射擊,慢鏡頭多到幾乎氾濫;從跑車擦身時的眼神交會到沙灘上的貼身肉搏,幾處特寫俱是神來之筆;至於吳氏招牌的風衣墨鏡、白鴿聖樂、瀟灑寫意的打鬥姿態更是一樣不缺,就連特工接任務也要以無比拉風的派頭包裝起來,處處瀰漫著一股奢華浪漫的美學氣息。但本集除了視覺效果外乏善可陳,敘述節奏不暢,故事硬傷不斷,懸念設置和人性衝突比第一集全面縮水。個人認為這是《諜中諜》系列中最為差勁的一部。

湯姆·克魯斯的“諜中諜”比馬特·達蒙的“諜影重重”如何?

《諜中諜3》開始,艾布拉姆斯給這部點注入了新的元素,比如溫情的部分,亨特在特工之外的私人情感等。還有一個大的變化,就是從原來的阿湯哥獨闖龍潭虎穴的個人風騷,開始轉向團隊合作,注重一個集體的營造。這種變化也被新近的《諜中諜4》繼承了下來。

說了這麼多,其實還是想烘托出近期上映的《諜中諜4》,對於一個老牌的電影系列,我們想從中得到什麼樣的體驗才算是驚喜呢。或者這樣說,經過了前三部的鋪墊,想要在新一集中打動觀眾,可不是那麼容易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聲望日益下降的阿湯哥和還算是新人導演的布拉德·伯德都在用自己的未來賭博,所幸的是,他們這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做法取得了成效。北美上映以來,無論從口碑還是票房上可謂雙贏。但是,這並非意味著《諜中諜4》的完美,其實更多是意味著它的遺憾。

我之所以開篇簡述了前三部影片,是因為它們各有特色。其中第一部主打懸疑和動作,所謂諜中諜就是在各種猜疑中發掘敵人。這是無論從劇情和動作上都很成功的作品,堪比任何一部諜戰電影。但是從第二部開始,“諜中諜”這個詞彙原意已經喪失了,朋友和敵人之間不再是猜疑中贏得信任,而是涇渭分明的敵我之爭。尤其是《諜中諜4》,雖然各種高科技裝備贏得了不少觀眾的眼球,幾個橋段也堪比前幾部的經典之處,尤其在迪拜塔上玩蹦極的場景一定成為又一個標誌性的電影橋段,黃沙漫天中汽車追逐的戲份也是驚險刺激。但是這部電影給我留下的印象距離“諜中諜”越來越遠,已經變成了單純的好萊塢動作片。其中那種緊張懸疑的氣氛已經消失殆盡,敵我之分,從開始就交代的一清二楚。這種簡單的劇情很可能是為了烘托電影中眾多的動作場景,但是從另外一個意義上,可謂淺薄之極,庸俗至極。與我心目中佔據經典之位的《諜影重重》系列無法比肩而立。

湯姆·克魯斯的“諜中諜”比馬特·達蒙的“諜影重重”如何?

這不能不是一個遺憾,當我們在影院中為阿湯哥敏捷的身手,瀟灑的英姿,驚豔的高科技裝發出一陣陣的驚呼時,我們反而忘記了我們在觀看什麼。就如同我的一個平時不怎麼愛看諜戰片的朋友評價《諜中諜》系列,他說雖然看了兩遍仍然沒弄清《諜中諜》第一部中的人物關係,但是他明白在看的是一部品質極為出色的電影。而在看《諜中諜4》的過程中,雖然看明白了發生了什麼,卻總感覺到索然無味,因為這樣一部電影與其他同類型的動作電影根本沒有任何分別,根本就是罔叫了“諜中諜”這麼好的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