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一本書」第28-29周書單:每本書都是一場無聲的告別

an書叔&一年好時光

堅持了100天,看完了100本書。計劃完成了,也該告別謝幕了。

沒有完美的人生,也沒有完美的計劃。有時候,無人喝彩,也無人告別。內心裡,只是跟自己的過去說一聲再見。

小孩子會無畏地說,再見,永遠不見。他們的領土意識非常強烈,單純地認為世界是我的。

年紀大了,我們就漸漸喪失了領土意識,終於接受我是世界的。

有了牽絆的我們,知道再見不過是你我之間短暫的斷線,命運的安排錯綜複雜,除非是最後的歸宿,否則沒有不可能。

不過,那些抱持一切都有可能的信念的人,也許並沒有真正做好面對人生的準備。

當你做好了準備,你會確定自己的路,確定前進的方向,確定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不是什麼都想要,什麼都想掌控。最後往往止於空想,抱著一切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的一廂情願,死於滿腔渴望和希望。

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不可能。只有一步之遙。

當我不再認為這世界還有很多可能的時候,我已找到我的路。它一直在我心裡,卻一再被忽視、迴避。

也許還會迷茫,還會空虛絕望。但我已經試著接受,這條路,不可逃避。哪怕錯過半生,仍要一步一步走回來。

人生過半,出發未晚!


28周:

週日:《一本讀懂!山海經》

有哪些書你想看卻鑽不進去?《山海經》應該算一本。我收藏了多個版本以及研究《山海經》的書,每每卻在深奧的意象和枯燥的考證文字中知難而退。這本書算不上系統地研究《山海經》,更像我們一般所說的閒扯,首先就解決了精神上的負擔。書中大量精美的圖片,又解決了你的視覺負擔。有閒有錢的人,可以拿來一閱。

「每晚一本書」第28-29周書單:每本書都是一場無聲的告別


週一:《精彩人生的一分鐘小習慣》

相信每個人在長期的工作和生活中,都累積了不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小習慣,只是沒有像本書一樣進行梳理和總結。其實在我們的一生中,真正能影響我們的,也都是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習慣。比如,每天晨起喝水,每天寫一小段日記,遇到事情總是先想好的一面……習慣不僅有行為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我們自己很難意識到,但身體卻忠實地反饋了得自它們的效果。

「每晚一本書」第28-29周書單:每本書都是一場無聲的告別


週二:《達成:如何完美實現目標》

這本書的道理其實很簡單:事前做好準備,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事情的結果。比如公號上很多推文都在鼓吹時間管理的重要性,可是這本書卻告訴你,如果你的計劃本身有問題,那麼再好的時間管理也是沒有意義的。又如,身為銷售人員,本書用播種、澆水理論教你不止要開發潛在客戶,更要提前培養未來的客戶。達成目標,應始於周密籌備,而不是過程中的行動。

「每晚一本書」第28-29周書單:每本書都是一場無聲的告別


週三:《亨利·亞當斯的教育》

不知道別人看這本書的感受怎樣?我覺得這本書的書名很容易造成誤解,以為是一本講親子教育的書。事實上它只是一本有點像名人傳記的書。更難堪的是,不知是不是譯者的原因,文筆相當粗糙,弄得更像是一本記錄亨利·亞當斯一生經歷的流水賬。也許是我不適合讀這本書吧,get不到它的精妙之處。

「每晚一本書」第28-29周書單:每本書都是一場無聲的告別


週四:《如何培養不怯場的孩子》

日本作品大多都具備“輕閱讀”屬性。結構散漫,觀點淺顯,沒有什麼深奧難讀之處。這本書稍稍有些不同,它在解決孩子怯場的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的“OK線”理論,並且反覆以不同情境的案例進行舉例說明。這與其它日本作品表現出來的簡練、乾脆、淺嘗輒止大相徑庭。雖然文字還是一如既往的直白,可是其中的理念卻讓大人也能有所感悟。

「每晚一本書」第28-29周書單:每本書都是一場無聲的告別


週五:《焦慮者自救手冊》

我把焦慮分為兩種。一種是階層焦慮。這是社會發展及觀念進化帶來的衝擊導致的焦慮。一種是身體焦慮。也就是個人的行為習慣和變異心理產生的一種焦慮。

這本書提到的焦慮大部分是屬於後者,而作者提出的解決方案,又有點像埃利斯的行為情緒療法,也就是說你的焦慮是由於自己的思考模式帶來的。你怎麼看待一件事,決定了你的情緒反應。只要不過分擔心,並且勇敢去嘗試讓你焦慮的事情,大部分焦慮都能夠自我解套。

「每晚一本書」第28-29周書單:每本書都是一場無聲的告別


週六:《倖存心理學:如何在絕望中成就自己》

人生創傷會造成兩種後果。一種是創傷後遺症。這在很多戰後倖存下來的士兵中非常普遍。一種是創傷後成長。經歷過不幸和厄運,人彷彿一夜之間變了個樣,有的甚至放棄一切,跟隨自己的內心,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哪怕那些事情,用世俗的觀念來衡量,是非常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事情。

這本書說的就是後者。劫後餘生,究竟是什麼導致了一個人發生巨大的變化?放棄為什麼對有些人而言是一種正確的選擇?這本書裡都有答案。

「每晚一本書」第28-29周書單:每本書都是一場無聲的告別


29周:

週日:《冥想5分鐘等於熟睡一小時》

首先得吐槽一下這書名,典型的以詞害意。書中把冥想與大腦原理、佛學、靈脩等內容結合起來,主要談的不是技術,而是心法。內容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也完全不像書名那樣毀好感。

冥想是一種沉浸似的體驗。仰望星空,俯察大地,魚躍鳶飛,樂而忘返。這些可以理解為冥想的樂趣。而通過冥想掌控情緒和自我,就是一種比較強大的功能了。至於是否真的,可能也會因人而異吧。

「每晚一本書」第28-29周書單:每本書都是一場無聲的告別


週一:《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摩西奶奶以76歲高齡開始作畫,四年後即獲得了世界性聲譽。這也算是厚積薄發的非典型代表了。

摩西奶奶的畫看不出什麼技巧,充滿大自然和農耕生活的野趣,還有躍然紙上的童真。再一次說明,技巧並非成功的唯一途徑。就連畢加索也曾說,自己十幾歲就能畫得跟拉斐爾一樣好,但是到了幾十歲才畫得跟小孩一樣好。這句話好像也可以勉強放在摩西奶奶身上。

「每晚一本書」第28-29周書單:每本書都是一場無聲的告別


“無閱讀,不成長。

這是2018年第28-29周的#每晚一本書#。

2018,閱讀的人,相逢在路上!


P.S.說了很多次的這段話,就要告一段落了。100天100本計劃完成了,接下來再寫一篇總結性的小文,晚書就完成了它的使命。但這並不意味著結束。從現在到8月底,因為已經安排了其它事項,所以會歇息一段時間。9月初,“晚書”會以另外一種形式出現,也許是主題閱讀,也許是書評什麼的。暫時未定。但肯定會有一個新的東西呈現的。

再見!

下回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