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剩女”的成长经历

魏思雨今年28岁,合肥市某区政府公务员,大学本科学历。在外人看来无论是外貌气质还是内涵修养,魏思雨都是很优秀的。魏思雨的父母离婚多年,现与母亲和妹妹共同生活。其母亲己退休,妹妹小其4岁,大学本科毕业。

由于魏思雨很小时父母就离异,之后一直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朋友们从来没有听过她谈论自己的父亲,甚至有时朋友们提到关于父亲的话题,她都会黯然离神,所以大家也很知趣地不在她的面前提到这个词语。

魏思雨的父母今年60多岁,都参加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赶上了国家恢复高考,但却没能把握机会考上大学。父亲供职于合肥市一事业单位,母亲是一公司的会计,已经退休。还有一个小四岁的妹妹,现供职于合肥市某居委会。由于父亲想要一个男孩才冒险要了第二个孩子,结果挨了处分。在魏思雨上初中时,父母最终还是因为感情问题离异了。

一个“剩女”的成长经历

"父母在你小时候离异了,你觉得在你成长的道路上带来了影响吗?"

魏思雨:"说不影响是不可能的,谁不想拥有完整的家呢?可那时候他两经常吵架,起初还在我和妹妹面前有所回避,后来干脆连话也不怎么说了,这样的婚姻还有意义吗?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总是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我也问过妈妈为什么要离婚,结果得到性格不合这个答案。我从父母身上看不到婚姻的意义所在,找个合适的对象真的不容易啊。"

在她记忆里,父亲虽然没有得到儿子,但却把自己当成男孩子一样来养。女孩嘛总是胆小、怕生、有点爱哭鼻子,但在父亲看来这是懦弱的表现。做事要有担当,在家里要做到有长女的摸样,要为妹妹树立榜样,要坚强独立,要帮着照顾妹妹,这些都是父亲对幼时的魏思雨提出的要求。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对我和对妹妹是不一样的。妹妹可以撒娇,可以动不动就哭鼻子,就算做错事也是我这个姐姐没带好。有好东西要先让着妹妹,要帮父母分担家务,父母上班去了,我要在家和妹妹写作业,还要热饭给妹妹吃,想想我这个姐姐真是不容易啊。不过再想想我在家中是长女,就要有责任感,有担当。我虽然不是男孩,但我一样能帮父母照顾好妹妹。就是现在,我在家里都是顶梁柱呢,我妈和我妹妹都指望着我挣钱供房呢。"

魏思雨是一个很独立自强的女孩,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能干。在求学时,朋友对她最大印象就是特别会做事,很有担当,跟她在一起可以啥事不想啥事不做,因为她都替你想到做到了,很会照顾人。这可能与她从小的成长环境有关。在魏思雨的成长的过程中,她一直是家里的主心骨,承担着照顾妹妹,照顾妈妈的责任。从小的磨练让她养成了喜欢操心,喜欢替别人解决问题的习惯。魏思雨从小一直被爸爸灌输要独立坚强,有责任感,在她童年成长的过程中,她被父亲当成男孩一样管教,这无疑对其性别角色的认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身为女孩,但却被父亲灌输了男性的性别意识,要求像男孩一样要勇敢独立,照顾家人。这或许对于她性格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也许是造成魏思雨后来中性化性格的根源。

一个“剩女”的成长经历

性别,也就是男女差别,是形成个体差异的重要来源。性别是一个被社会赋予了一定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根据社会期望规定个体性别社会角色,也确定了个体的性别群体归属。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由于生理性别的不同受到了不同的社会化训练,获得了不同的社会性别角色。但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男人"或"女人"都是在社会文化中被塑造出的,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家庭是孩子学习角色观念,形成角色取向的重要场所。孩子在成长中更多的是观察父母,了解男性和女性在社会扮演的角色,从而形成自己的性别角色。父母在对孩子灌输性别意识时也总是强调男孩应该要有男子气质,要勇敢坚强、敢于冒险,这才是男子汉。而女孩则被要求要温柔、恬静、端庄大方,这样才有淑女形象。男人不要女性化、必须成功、要有进攻性、依靠自己;而女性不要男性化,要温柔、照顾他人、敏感、贡献有礼。如果男人女性化或女人男性化都是对性别角色的一种偏离-。而魏思雨的父亲在对其小时候的教育,更多的是希望她能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像男孩一样坚强勇敢的人,这使魏思雨对男女角色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偏差。

魏思雨对童年时候的家庭环境情况谈的最多的就是"吵架"二字。在她的印象中,父母是经常地吵架,一吵起架来就不管自己和妹妹了,有时只好自己带着妹妹默默地在房间里写作业,等他们吵完了都还不敢说话。

"小时候就经常看见父母吵架,结婚难道就为了吵架啊!那还不如一个人过呢,自己挣钱,自己花,还没人跟你吵架多好。我可不想找一个人结婚,过两年说因为性格不合而离婚,那结婚干嘛啊。总之在父母的身上,我只看到了婚姻的失败。虽然也有很多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我对未来还是有些害怕。现在离婚率太高了,我没有信心我能找到一个知我爱我的人,我不想像我爸妈那样打打闹闹,结果悲剧收场,太伤人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从小家庭结构的残缺,父母的离异,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魏思雨的对待婚姻的

态度。魏思雨在对婚姻的态度上还是消极的,不太自信,总是想着万一以后离婚了该怎么办,看来父母婚姻的悲惨收场,给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现在的魏思雨大有"不婚主义"的味道,不想结婚,不想打破平静的单身生活。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担心,害怕遇人不淑,更不想步父母后尘。

从小魏思雨的父母就对她要求甚多,管教很严。父母和当时大多数的家长一样把希望寄托在了自己孩子身上。从上小学的那天起他们就要求魏思雨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个有出息的人。为了要个男孩,父母要了第二胎,父亲因此还挨了处分。在魏思雨心里,要比男孩子更出色成了她的奋斗的目标,她想让父母以她为荣。从小学到初中,魏思雨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一直是品学兼优,自然也成为妹妹学习的榜样。左邻右舍都夸她聪明能干,父母也经常表扬她,只有魏思雨知道自己在内心里是和男孩子较着劲的:"我不比男孩子差,我一定要做的最好",她无时无刻不在心里这样提醒自己。

一个“剩女”的成长经历

​因为小时候父母管教的很严格,甚至是结交什么朋友都要亲自过问。那时候魏思雨的朋友中亲一色都是女生,如果和男生走得太近,父母都不免要起疑心,担心是不是早恋了。上初中那会,我都不能和男生结伴上学啥的,老妈总是在我耳边说,男孩女孩不要走得太近,影响学习。如果成绩不小心后退了,总是问我是不是最近有哈心事啊,其实我知道她就是想问我可是早恋了。我傻啊,就算有也不能说啊。

妈妈自从离婚后,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我的身上,那种压力是巨大的,如果我做的不好,我都觉得对不起家人。

因为家庭教育的严格和家人的期望,魏思雨还是努力做一个听话的孩子,和男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甚至和男同学之间都很少说话。从以上对魏思雨的了解中可以看出,魏思雨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较为严格的家庭管教,父母期望她能努力学习,为妹妹做出榜样。作为家中长女的她懂事较早,能够体谅父母的用心,很少叛逆,更多是愿意为父母分担忧愁,照顾家里。她大多在做学生时恪尽职守,好好学习,老师家长不让做的事坚决不做。在青少年时所接受的中规中矩的家庭教育,即形成了魏思雨初步的生活经验和是非观念,在与外界的交往中,她的戒备和自我防护意识很强,以至于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过于保守,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给人一种很难亲近的感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