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体制内“剩女”?

我当然并不喜欢“剩女”这个词。

毕竟以我的32岁高龄,在我国任何地方的语境里,我都明明白白符合定义了嘛。

可是从来没有因为还没结婚,我就感觉自己是剩饭剩菜一样的存在。

所以把这个词用在这里,不过因为已是专有名词而已。

不必刺痛。

今天唠这个磕,我既不打算写成“反省式”的,也不准备以“如何解决问题”为中心。

前两天看到江财的欧阳静写的一篇论文,《体制内剩女问题调研报告》。

按照她所调研的D县城的情况,该县自2008年以来新招聘的总人数为2993人,其中女性1895人,在这些女性中,目前30岁以上未婚还有248人。

县政府的每个机关,几乎都有大龄剩女,其中女教师和已经得以提拔的女干部,又是重灾区。

这跟大家想象中的“剩女现象主要在大城市“、“女教师是最好嫁的职业”等等,都背道而驰。

正好前阵子,我有一个去年回老家的朋友,突然在微信上联系我,说回去很后悔,就是感觉找不到对象了。

这个女孩子是在上海读完大学的,性格安静内敛不算强,毕业后在杭州一家不错的民企工作了几年,但是家里特别传统。

她父母的观念里,只有公务员才叫工作,其他都叫打工。

杭州的公务员竞争激烈,她试了两年没考上。

父母一定要叫她回家考,回家又有现成的大房子住,又有妈妈每天做的热饭热菜,不用再租房吃外卖了。

多好啊。

去年她27岁,这些年来事业上没什么特别成绩,普通白领罢了,房子没有父母支持,是绝对买不起的,谈了两次恋爱,也没个结果。

恐怕她自己已渐渐心灰,还有一个当时没说出来的点是,再不下决断,就错过择偶黄金线了。

于是认真准备了半年公务员考试,最终考上她老家,某中部省份十八线小城的财政局,也算是风风光光回去了。

而那天找我,一通吐槽,几乎都是我意料之中的内容。

不用租房了,没错,但有了家的温暖,但也失去了互相思念的滤镜,观念不合最痛苦。

不用吃外卖了,但也没有了周末到处去玩,跟小姐妹喝咖啡看展览的乐趣,每次不回家吃饭总要先报备,失去了说走就走的自由。

更大的问题,当然是对象没有想象中好找,简直快要窒息。

她从回家开始,就被安排每周一到两次相亲局,前三个月亲戚朋友同事都格外积极,她也都去看了。

半年来见了几十个人,没有一个动心的,“连一个清清爽爽的,各方面合适的男孩子都没有。”

废话,小城里头清清爽爽的聪明好男生,一大部分都在外闯世界,读完大学根本没回去。

后来个把像你一样回去的,可能像方鸿渐一样,明明自己并无真材实料,却看不起小地方的姑娘。

大约是个男版的你。

留在家乡硕果仅存的几个好青年,要么早早名草有主,轮不到你,要么自己也挑花了眼,或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历史,在小城人民超强的记忆中,名声不太好。

人数多的那些,又跟她年龄匹配的,不是油腻大叔,就是离婚带娃,她也不愿意。

很快地,她就把小城中的“上流社会”的单身男,见得差不多了。

后来跟同事一聊才发现,原来她相的好几个,她同事以前也相过。

“人太少了,感觉都是人家挑剩下的。”

她说这话的语气,让我想起大观园里挑花的林黛玉,“都是别人拣剩下的,拿给我罢了。”

于是越发没劲,郁闷绝望,想来想去,又动了再回大城市的念头。

我说,你要是纯为了找对象回来,或者只靠你现在的装备回来,那也太没出息了。

何况,现在回来的难度,比以前只会加倍。

你离开了原来还不错的公司,工作得重新找吧。

年龄又长了一岁,这一岁还是在老家度过的。

在一些疑心病人的想法中,你辞了公务员,千辛万苦奔回来,会不会是发生了什么不能说的坏事,老家混不下去了。

真要回来,先把父母工作做通,计划表列出来,跟他们要上一笔钱,加上自己的存款,想清楚以后要努力的方向,做好全力以赴的准备再说。

欧阳静的文章,和这位朋友的话,让我觉得,体制内剩女恐怕是个大范围的现象,遍布全国一线至十八线。

就说我们单位吧,早前双十一还叫光棍节的时候,工会领导定了一个规矩,每年要给单身人士发一份礼物。

一是慰问,二来也是激励——你要加油扎根下来啊。

过了几年,我单位单身人士犹如井喷,老的都还没找好,新人又不断进来,尤以女生居多。

光棍多到,连工会经费也吃紧了,后来主任说发不起礼物了,想着多搞些联谊好了。

又听一个在上海税务局工作的同学说,她们那儿,男同事不要太吃香哦,一进单位就有许多人给介绍,什么老板家的白富美,拆迁户家的独生女……

女生就没这个待遇。

仿佛上海的本地男都不见了似的,领导同事只说你们要靠自己,好多师姐还没嫁掉呢。

想到几年前,上海那个被老公掐死藏尸冰柜的女教师,她那么好的条件,却在29岁时嫁了一个没工作没学历的混子。

到底怎么结婚的呢,家里人怎么会同意的呢。

恐怕其中有一个原因是,连大上海那样聪明美丽的体制内姑娘,也并非大家想象中的“销路”有那么好。

整个市场,恐怕是错配的,存在结构性短缺。

就是说,能跟体制内优秀姑娘匹配的那个群体,数量其实是很少的。

我们工会主任就说过他的困惑,说,我们这批人(60后)年轻时找对象,跟附近医院学校银行一联谊,每次都能成几对,单位内部都能自行消化不少。到了你们这儿,怎么就不行了呢?

我们这几百人的大单位,8090后内部结婚的只有两对,但是我们上一代的,5060后成了夫妻的有十多对。

现在在体制内工作的女孩,很多自身条件都不俗,独生女儿,父母疼爱,家境体面,有车有房,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有的还留了学,经过激烈竞争才进了体制内。

没去企业工作,是因为没有竞争的必要性,也没有当女强人的愿望。

觉得这份工作已足够体面,将来能照顾家庭,有空享受生活,于是就做了。

从个人条件看,她们在同龄人中的排序,恐怕比她们的许多男同事要高。

从小被家庭和社会要求承担发展重任的男孩,当中非常聪明优秀的那批,未必愿意进入体制内(有超强背景的不算)。

人家要去钱和机会多的领域,去参与市场竞争,去大浪淘沙。

导致这些年体制内工作的竞争,主要就在女孩和女孩之间开展。

很多体制内女孩,从心理层面上,也觉得自己比男同事是高一个阶层的,根本不愿意嫁同行。

否则两个人都清汤寡水的,将来谁承担生活的重任呢?

中国有多少体制内“剩女”?

大城市已然如此。

小地方同样,就算你想找同事,还因为人数不足,供不应求呢。

这情况就跟5060后不同。

5060后在同一个单位的男女,从实际情况到心理层面,基本是匹配的。

那时候社会阶层尚未分野清晰,大家情况都差不多,不存在谁比谁好多少,不见得是那时候的人淳朴。

回到现在,一切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人和人之间都是综合实力竞争。

如今的不少体制内女孩,觉得自己是O,是为ALPHA准备的,是要辅佐将来的牛人大佬的。

至少不能比我差吧。

按照传统中国人想要“上迁婚”的逻辑,嫁高娶低,女方总想着要找个更好的更有本事的,更不考虑窝边草了。

也不是说这么想不对,反正这些想法吧,都有相应的社会心理。

大环境就是教男孩将来要做大事,把女孩教成温顺懂事,于是你也温顺懂事了,却发现身边缺乏“做大事”的人。

那样的人,太太太太小众了,有,你也未必能够认识,认识了人家也不一定欣赏你。

中国有多少体制内“剩女”?

我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吧,比如阿里的程序猿,算是容易够得着的“潜力股“吧。

人家天天996,你们遇不上,遇上了恐怕也未必合得来。

你嫌他无聊死板不时髦,他爱聊的东西你又不见得懂。

小地方更悲催了,这个行业不存在,连程序猿小哥哥的影子都木有。

很多行业干脆都不存在,大学教师木有,因为没有大学。科研机构也没有,于是缺少呆萌理工男。

小地方的最优青年群体,可能就是公务员,以及少许家里靠改革春风飞起来的富二代。

久而久之,出现的狗不喜欢,喜欢的狗不出现。

你对相亲交友什么的也烦了,也丧失了谈恋爱的动力。

一想到现实中面对的人,就觉得无法面对现实,干脆追星。

中国有多少体制内“剩女”?

虽然不是说非要结婚,人生才算成功。

但很多女孩,骨子里还是倾向于要成立家庭的,只是因为这种结构性短缺和错配,而认识不到动心的人,才“剩下”。

于是被嘲笑,被嫌弃,被家人逼迫,陷入死循环,自己也百思不得其解。

有的心一横,随便嫁了人,听天由命。

有的因此影响了整个职业生涯发展,比如我那位回去老家又想回来的朋友。

本文不打算在“怎么解决嫁人”上提供具体方案,否则就陷入了“以嫁人为目标”的小格局。

毕竟我一贯提倡的是,以得到幸福快乐成功为目标,结婚离婚工作跳槽都是为之服务的手段。

不能把手段当目标,否则分分钟瞎掉,后患无穷。

但是你如果已经陷入了这个死循环,我的建议是认清现实 ,想清楚想要的,和能付出的。

还想要恋爱结婚的,重新考虑市场定位,并努力追寻。

对此无所谓的,练就强大的心理去应对人言可畏,并考虑好替代方案。

反正最后人生到了要交卷那一天,都是交给自己的,不是给别人打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