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为官“规则”

为了社会治安,四个月,曾国藩就杀掉了一百三十七人

,成功获得“曾剃头”的外号。

治安抓好了,百姓连连称赞,其他官员却都与他为敌,日夜咒骂曾国藩。

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别人都对他不满?混迹官场多年,曾国藩是怎么对待官场“潜规则”的呢?

曾国藩的为官“规则”

当时曾国藩正在家中为母亲守孝,咸丰皇帝的一道紧急命令突然传到了曾国藩的老家,让曾国藩立刻出山。

皇帝给他的任务是剿匪,稳定治安。曾国藩设了一个审案局,实际上就是“湖南省社会治安严打指挥中心”。曾国藩命令,凡有地方土匪、流氓、抢劫犯被抓获,不必经过州县两级政府,可以直接送到他这里。只要送来的,一不需要参照法律,二不需要任何实际证据,只要有举报者的口头证据,就可以砍头。因此才四个月,曾国藩就杀掉了一百三十七人。至于他指示各地民兵杀掉的人数,那更是不计其数。曾国藩从此获得了一个著名的外号,“曾剃头”。他认为治乱世要杀一儆百,让地方上那些蠢蠢欲动的反抗势力不再敢轻举妄动。

曾国藩的为官“规则”

恐怖政策确实收到了一时之效,湖南社会秩序迅速安定下来。湖南的社会治安一下子好了,老百姓夜不闭户,纷纷说曾大人真有本事,把湖南治理得真好。

但湖南全省的官员,几乎都成了他的敌人,都在那日夜咒骂曾国藩,原因很简单,曾国藩动了别人的奶酪,侵犯了别人的权力,也把人家趁办案捞钱的财路断了。而且曾国藩这么快就把湖南治安搞得这样好,更是大伤所有湖南本地官员们的面子。

曾国藩的为官“规则”

湘军

当时和曾国藩一样职务的其他团练大臣都知道怎么做这个官。大多数人的做法大致有三类。

第一类是不爱惹事的,知道自己不受地方官员欢迎,接到命令后,在省城找间空办公室,挂块牌子,在办公室里喝喝茶,看看报,敷衍几天,就算完事了。

第二类是精于打小算盘的,他们把皇帝的圣旨做为假公济私的机会。他们在地方上确实办起一支小小的民兵,不过主要目的是保卫自己的庄园不受土匪抢劫。一旦太平军大股部队到来,马上他们就逃跑了。

第三类是胃口更大的,把这个差事当成中饱私囊的绝佳机会。他们打着皇帝的旗号,说皇帝让我们练民兵,政府得给我拔款,大家老百姓也都要捐钱,你要不捐钱就是不爱国,就是通匪,大肆敲诈地方富户,“假公济私,百端纷扰,或逼勒州县供应,或苛派民间银钱”,给自己搞了很多钱。

这些都是当时所谓的正确的做官方式,在社会上都是被认可的。因此他们都和地方官场相安无事。

只有曾国藩一个人,一不要钱,二不要利,只想真正给国家办事。结果就单单是他,触犯了官场“潜规则”,大家都痛恨他。

曾国藩的为官“规则”

清正规军 绿营兵

当时的清代官场已经全面腐败了,曾国藩也算是混迹官场多年,当然不是完全不通世故之辈,他知道自己这样做,肯定要得罪地方官。但曾国藩的想法是,要挽救天下,首先就要改变官场的这种浑浑噩噩的风气,要

“痛惩而廓清之”。他希望以雷厉风行的作风,给湖南官场来一个震动。但曾国藩哪里知道,这些地方官员,虽然办起正事来不行,但是做起坏事来,个个都是行家里手。他这改变官场腐败风气的行动也屡屡遭遇挫折。

所以不久,曾国藩就与湖南地方势力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冲突,而且这个冲突,不光让曾国藩差点丢了性命,还丢尽了脸面,那就是著名的“长沙之辱”。在遭遇了有生以来第一次真正的挫折和耻辱之后,曾国藩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好汉打脱牙和血吞”,非要练成一支精兵,挽狂澜于既倒,把太平军打败,给长沙的这些不会干正事的官员们看看。

曾国藩刚带湘军来到衡阳,可以说一无所有,没有带兵经验,也没有经费来源,但是什么困难都不能阻挡曾国藩实现梦想,没有经验就自己摸索,没有军饷就挨家挨户募捐。功夫不负有心人,曾国藩带出的湘军在湘潭之战中取得大胜,成为太平太国起义以来清军取得的唯一一次重大胜利。

曾国藩的为官“规则”

湘军

接到战报,咸丰皇帝也是大喜过望。立刻发布上谕,革职拿办湖南提督鲍起豹,同时嘉奖湘军,还特命湖南省文武百官,曾国藩皆有权调遣。这道上谕从根本上转变了曾国藩在湖南的政治地位,成功地挽回了自己的面子。

这一次挫而后奋的成功,给了曾国藩一次印象极深的自我教育,几十年后,他还在家书中教育儿子说:“百端拂逆之时,亦只有逆来顺受之法”。“所谓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真处逆境之良法也。”

这一次经历,更强化了曾国藩愈挫愈奋、百折不挠的性格特点。曾国藩领悟到,对于有志者来说,挫折和羞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咬紧牙关,把耻辱活生生吞下去,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只有先自立自强稳固自己的位置,而后以一种广博的胸怀与隐忍的气质才能成就大事。

欢迎到喜马拉雅FM收听由琳琅智库出品的《曾国藩24锦囊》。清史专家张宏杰,用600分钟,让你看清这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人;精心提炼曾国藩24个锦囊,以不变的手段,应对千变的职场、官场,在曾国藩身上,学会修身,齐家,管理之道。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曾国藩的为官“规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