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國王朝能維持200年和平,而歐洲史中連50年的和平都沒有

上一篇講到,文明的戰爭,無非諸神之戰。制度的競爭,其實是“意識形態”的競爭。其背後是神的影子。

在中國古代,實行的是儒家等級制,而古歐洲和中國是二個截然不同的文明。他們從“底層”規則開始就截然不同了。

古歐洲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的政治結構,大致可以用“封建制”來描述。

為什麼中國王朝能維持200年和平,而歐洲史中連50年的和平都沒有

歐洲的國土,被分為一個個大大小小的領地。伯爵,子爵,男爵。他們相互之間都是獨立的個體。伯爵並不一定能夠命令男爵。

在這種情況下,每一個封建領主都可以選擇自己的治理方案,管理自家的領地。人只有為自己爭取利益時,才能最大激勵能動性。

當二個政體彼此之間需要溝通時,此時他們需要藉助於“中間仲裁機構”。

於是就有了法庭,陪審團,法律,契約,律師等等。

歐洲人乎是一開始就有了法律和外交。

但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如何解決仲裁爭議。

如果是平民之間的爭執,那麼這件事情好辦。以領主的意見作為最終判斷。

假如一個伯爵和一個侯爵起了爭執,那該怎麼辦?

因為在歐洲這樣“封建制”的制度下,法皇德皇只不過是一個較大的地主。皇並不擁有額外的權利,也無法加以仲裁。

如果伯爵和侯爵出現爭執,在他們之上再沒有“更高”的權力。最終無法解決爭議。

那隻好發動戰爭了。

如果你瞭解過歐洲史,歐洲史就是一部戰爭史。異族打完內族打,法國和德國打,德國內部打。法國內戰更是沒一刻停過。

如果說中國自公元618唐王朝建立以來,唐宋明清都是持續三四百年的大王朝,有著長達200年以上的絕對和平時期。

而在歐洲歷史中,你哪怕想找一段50年的短暫和平都找不到。

人力物力全部都用於造武器,年青的戰士倒下在箭矢之下。這一些的人力物力,本來可以去幹什麼?

可以去開拓疆土,可以去殖民,可以去發展科技!

一般認為中華文明始發於商代,時間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也就是3000年左右歷史。時間不僅遠少於巴比倫和埃及的6000年,和希臘文明比也短得多。

可是在同樣的文明時間賽跑中,如今中國不僅有了14億人口。而且“國土面積”也遠比其他文明多得多。

為什麼,因為你們在打仗的時候,中華民族在享有著長期的和平。

如果沒有出現“工業革命”的大逆轉的話,歐洲文明直到此時,還是“全差”。

封建制的歐洲,既沒有實現穩定,也沒有實現效率。錢都花在戰爭上了。

想必如果你生活在古歐洲,一定會發出慨嘆:“為何歐洲不能統一。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

現代歐洲

隨後,發生了工業革命。此時歐洲“小國林立”的政體,就顯露優勢了。

小國林立更容易地升級到“市場經濟”。

但是我們一定要強調一點。歐洲的獨立政治實體,是不斷減少的。

當查理曼大帝奠基歐洲時,歐洲大約存在10000個政治實體。可是此後這個數量不斷減少。

以後,雖然歷代君王也封了很多“侯爵”“伯爵”,可我們必需注意到,越到後期,這些爵位就越接近於“宮廷侯爵”“宮廷伯爵”。

也就是說,你只在名義上擁有一個侯爵爵位和侯爵領。但事實上,你每天居住在首都和皇宮附近。

侯爵領對你來說只是一份固定的俸祿。你也完全不能和一位“實地侯爵”的滔天權勢相比。

有一部分的史學家試圖以“數學上統治”來加以解釋。

當八世紀時,整個查理曼大帝的營帳裡,差不多都是文盲。他們是優秀的軍人,勇士,可是他們都不會數數。

統治一塊巨大的領土,需要龐大的官僚機構。上下傳遞的公文,稅賦和金幣集中調撥到首都。

做這些事情,需要的是“文官”。需要的是大量的知識分子。

而在當時歐洲,根本沒有這樣的識字階層。

所以君王只能將領土細分。因為他管理不了。只能將領土分割成約200平方公里的一塊一塊。這樣一個騎士管一塊土地。

說句題外話,1890年的時候,美國試圖搞一次人口統計。政府計劃每十年搞一次,這對政府運作,公共事務,軍事警衛,都有非常大的價值。

可是底下政府辦事人員彙報,“不行啊,我們忙不過來”。

政府高官覺得很不可思議。就問,“你們現在在幹什麼”。

回答說:“我們在做1880年的統計,5000萬人口,哪怕僅僅是集中到系統裡。到今天也沒輸入完成”。

於是美國政府招標企業家們設計一種機器。這種打孔的機器,至少能統計出最基本的人口數字,男女比例各多少。

為什麼中國王朝能維持200年和平,而歐洲史中連50年的和平都沒有

這就是國際商用機器(IBM)的由來。

言歸正傳。歐洲的政治實體,一樣是在不斷減少的。

隨著識字率的普及,乘法和代數的研究,政府的管理能力越來越強。

每一任君王,都試圖將國土控制在他“能夠控制”的最大範圍。

所以小邦不斷消滅。被吞併的多,而重新分封的少。

如果一個政體,只有在原始社會的時候才能存在。此後不斷被消滅,不斷被淘汰。

那我們就認為它就是應該被淘汰的。

小國林立只有在歐洲混沌初開的時候才能存在。此後只有被消滅,再也不能復興。

那我們就認為他是沒有競爭力的。

歐洲的政治實體本身就在不斷減少,由10000個減少到1860年普法戰爭之前的數百個。然後再減少到今天的約30個。

為什麼中國王朝能維持200年和平,而歐洲史中連50年的和平都沒有

歐洲,正變得越來越像中國。竭力成為一個共同體國家。

然後,我們來看下,現代制度之下,歐洲的“效率”與“穩定”如何。

在一戰之前,德國人用的是帝制。

在二戰之後,德國人用的是民主制。“全民公決”。

正如我們之前的文章所說,全民公決和帝制,目的是一樣的,即作為“最終裁決者”。

在穩定方面,民主制也很穩定。他的領導人雖然下臺得比較快,可是下臺後沒有生命危險。

因為市場經濟,民主制創造財富效率高於儒制。

如果世界上只有二種制度的話,那麼民主制好於儒制。

如果不是一個怪胎的崛起,那估計全地球的人,都在唱民主的讚歌了。

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從此之後,中國把所有的經濟學歷史經驗,全部都踩在了腳下。

我們是如何做到的,下次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