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裡人有啥,俺有啥!——鄉村振興讓百年古村常山莊發生巨變

貧困落後的百年古村,在鄉村振興中如何實現騰飛?

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給出答卷,他們充分利用紅色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旅遊資源豐富優勢,正確處理開發與保護,保護與開發關係,這個有著數百年曆史的古村落重拾昔日榮光,實現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被評為“CCTV中國十大最美鄉村”。

城裡人有啥,俺有啥!——鄉村振興讓百年古村常山莊發生鉅變

保護性開發煥新顏

常山莊村位於沂蒙山革命根據地腹地,是“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為“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

該村保存較完好的傳統民居367座,這些古建築多建於清末民初。上百年過去了,常山莊仍保留著古樸的村落、幽深的石板巷、石板橋及殘破的老石屋、茅草屋。建築古樸,兼具居住、實用、美觀等特點,站在村街望去,就像一座開放式的民居博物館。

2007年,知名電視劇《沂蒙》攝製組選址時,走遍沂蒙山區6個縣200多個村莊,最終決定將拍攝地設在常山莊村。《沂蒙》拍攝後,沂南縣決定在常山莊建設沂蒙紅色影視拍攝基地,該縣界湖鎮南村社區承擔了開發建設工作。

對於古村如何開發利用保護,縣裡和開發建設者達成高度一致,始終遵循三大原則:不搞大拆大建;實行“以舊維舊”保護性開發;與傳承紅色文化結合;與影視拍攝結合。

他們委託山東省旅遊規劃設計研究院進行了高起點、大手筆規劃,依託原真紅色古村風貌和優越的綠色山鄉生態,建設以紅色文化、影視文化、沂蒙風情為核心內涵,以“紅嫂”故里和《沂蒙》影視的品牌,著眼於山東省和沂蒙地區具有突出地位的、以紅色風情和影視文化為最大特色的,集觀光、休閒、體驗、娛樂、度假功能於一體的主體型文化生態旅遊區和綜合性旅遊目的地,打造成山東省鄉村特色旅遊的示範區,紅色影視文化的“根據地”。

把保護性開發列為開發紅線,絕不能碰,除個別因房屋破舊需要修繕外,其他一律原汁原味開發使用,並實行嚴格保護制度。

城裡人有啥,俺有啥!——鄉村振興讓百年古村常山莊發生鉅變

城裡人有啥,俺有啥!——鄉村振興讓百年古村常山莊發生鉅變

科學規劃巧施策

他們實行“戶口”登記制度,對每一個院落、衚衕和街道一一登記造冊,摸清了底子,根據需要,把古村落劃分為三大功能區——愛國主義教育區、影視拍攝區和古村民俗體驗區。

常山莊村抗戰時期是抗戰模範村,為講好紅色故事,傳承“沂蒙精神”,他們把古村院落改建為紀念館室,建起了《中國紅嫂革命紀念館》、《人民子弟兵將帥紀念館》、《跟著共產黨走紀念館》等展館,每年吸引很多人到這裡接受革命傳統教育,被國家發改委列為《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被中共山東省委確定為全省黨員領導幹部黨性教育基地,全國婦聯、濟南軍區、中國人民銀行等數十家單位掛牌黨性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反腐倡廉基地。

影視拍攝區根據影視劇拍攝需要進行了保護性修繕,同時新建、改建、修復了供拍攝紅色影視劇專用的炮樓、戲臺、古道、城門、圍牆、古廟等,並根據劇情需要,分別打造成地主院、財主院、李家院等等。還建成了功能齊全,能夠拍攝年代劇的古縣城,沂蒙紅色影視基地先後承拍了《沂蒙》、《鬥牛》、《沂蒙六姐妹》、《地道英雄》、《鐵道飛虎》、《沂蒙紅嫂俺的娘》等300餘部影視劇,被譽為“紅萊塢”。

古村民俗體驗區建設中,把部分臨街、有特色的古院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俗工藝項目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工藝和古院落做到了有機融合,既豐富了景區業態,又讓遊客得到了欣賞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機會,百年古村在鄉村振興中煥發出了奪目光彩。

城裡人有啥,俺有啥!——鄉村振興讓百年古村常山莊發生鉅變

村民受益成“四員”

為讓鄉村環境美起來,群眾腰包鼓起來,居住舒服起來,他們充分發揮沂蒙紅色影視基地旅遊業綜合性強、關聯度高、拉動力大產業優勢,把鄉村振興、旅遊開發同扶貧有機結合,村民們依附影視基地當起了“四員——土地入園當社員,景區務工當職員,搖身一變當演員,售賣產品當店員,昔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村民,搖身一變成了上班族,拿工資的人。

村民們在景區擺起60多處商品售賣攤位,開了20多家商店和網店,自家生產的蔬菜、瓜果就地轉化成旅遊消費品,附加值升了好幾倍。像沂蒙大煎餅、大碗茶、草編等百姓家中尋常物品,都成了遊客競相購買的旅遊商品。

2000多名周邊村民常年從事群眾演員、劇組用工、景區建設等工作,每天人均收入近百元,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居住方面,南村投資建起了高標準社區,常山莊村民整體搬離世代居住的石板房,住進了寬敞明亮的二層樓房和新樓房。

家鄉的巨大變化,吸引了許多在外地打工的村民回鄉工作。

曾在外地打工的常山莊村民孫明月,見家鄉建設得這麼好,回來到影視基地當了導遊,她掰著指頭算道:“我們一家有3口人在影視基地上班,我在景區當導遊,工資一個月兩千七八百元,俺對象在景區車隊開車,一個月兩千四五百元。我公公在景區幹保安,一個月兩千左右,我婆婆在家看孩子,還種了幾畝地,每年收穫不少花生、玉米、地瓜之類的農作物。”

“這樣的收入,在農村來說,已經相當不錯了。近幾年我們家變化很大,不僅住上了洋樓別墅,而且電視、電腦、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等一應俱全,買了電動車、三輪車,還有一輛雙排座汽車,日子很甜蜜。”孫明月高興地說。

城裡人有啥,俺有啥!——鄉村振興讓百年古村常山莊發生鉅變

城裡人有啥,俺有啥!——鄉村振興讓百年古村常山莊發生鉅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