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谜题:陈寿批评诸葛亮不擅长应变将略,评价到底公不公平呢?

很多人都评价说三国的演义小说倾向太过明显,作者对于蜀汉非常偏爱,而对其他的势力就有失公允,所以很多人就鄙夷演义,推崇陈寿写的正史。

千古谜题:陈寿批评诸葛亮不擅长应变将略,评价到底公不公平呢?

但是正史的记载就一定是公允正确的吗?陈寿在正史中给诸葛亮的一个评价就一直惹人争议。陈寿在肯定诸葛亮一生功绩的同时,还指出了诸葛亮的缺点,那就是不擅长应变将略,而这正是多次北伐失败的原因。可是这个应变将略的评价真的正确吗?

千古谜题:陈寿批评诸葛亮不擅长应变将略,评价到底公不公平呢?

从陈寿的角度来看,他是因为诸葛亮五次北伐统统失败、完全没有达到消灭曹魏政权的目标才做出这个评价,但是平心而论,在战争中取得胜利,是要依靠多方面的因素,并非是只要有杰出的军事能力就行。

千古谜题:陈寿批评诸葛亮不擅长应变将略,评价到底公不公平呢?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诸葛亮北伐的目标其实并不是灭魏,而只是单单的存蜀。因为诸葛亮自己非常明白当时的蜀国绝对不是曹魏的对手,国力相差太大,诸葛亮那么聪明,自然不会盲目自大到以为自己一出马就能打败敌人。

千古谜题:陈寿批评诸葛亮不擅长应变将略,评价到底公不公平呢?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主动求战呢?原来他是在试图转变形势,主动发起战争是为了改变蜀国被动的状态,主动出击反而能够保持三个国家之间的均势,这样就能为蜀国争取恢复国力的时间,这也就是为什么诸葛亮会那么不顾反对和埋怨,坚持北伐的原因。

千古谜题:陈寿批评诸葛亮不擅长应变将略,评价到底公不公平呢?

从这一点来看,诸葛亮就非常擅长谋略。而诸葛亮在刚见到刘备的时候就给他提出过战略方针,即使几十年过去了,这个战略方针依旧保持着正确性。

千古谜题:陈寿批评诸葛亮不擅长应变将略,评价到底公不公平呢?

诸葛亮最初就明确刘备真正的根基就是在蜀川,而荆州与襄州也是必须拿下的地方,只要拿下这几个地方,那么刘备就有实力与曹操对抗,甚至主动出击。但是战略虽好,却一直得不到真正正确的实施。

千古谜题:陈寿批评诸葛亮不擅长应变将略,评价到底公不公平呢?

刘备一开始还是按照诸葛亮所指示的,夺取了蜀川之地,而为了保卫汉中,还与曹军打了几场大仗,并且取胜。而在刘备刚建立好自己的势力,苦尽甘来的时候,东吴突然与曹魏联手,不仅关羽身死,荆州也丢了。至此诸葛亮以秦川为主突、荆州作辅助的战略计划破产了。

千古谜题:陈寿批评诸葛亮不擅长应变将略,评价到底公不公平呢?

乱世的局势就是如此多变难定,所以即使战略明确,却又经常面临许多变故。而刘备更是不顾大局,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盲目出兵,最终大败的不像话,自己一死了之,留下来一个烂摊子给诸葛亮。

千古谜题:陈寿批评诸葛亮不擅长应变将略,评价到底公不公平呢?

诸葛亮虽然能力出众,却因为没有帮手,只能苦苦支撑,但是即使如此他还是坚定执行自己的战略,他尝试与东吴和好,并最后与东吴联手一起攻曹魏。两方势力联手,曹魏就不得不吃亏,诸葛亮再次北伐,而东吴也趁机进攻合肥和襄阳,形势一片大好,但是或许命该如此,诸葛亮积劳成疾,无奈病逝,北伐再次无疾而终,而曹魏也逃得一劫。

千古谜题:陈寿批评诸葛亮不擅长应变将略,评价到底公不公平呢?

但是尽管多次北伐未遂,蜀军在战争中还是占据优势的,如果没有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那么又怎么会有如此的局面?而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也不敢对他有任何的诋毁,直夸对方是天下的奇才,而后人更是一直追捧孔明的辉煌一生,而只有陈寿批评对方在军事能力上有缺陷,这种评价实在太过偏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