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到立體,他用「聽」詮釋了山川作品別樣靈魂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


平面到立體,他用“聽”詮釋了山川作品別樣靈魂

聽山圖

《聽山圖》,山不是用看的嗎?怎麼還能聽?想必很多朋友都會與我有同樣的疑問。乍一看《聽山圖》還真不瞭解其中的意義,但是仔細品讀後,也讀懂了其中的一些作者賦予的感情色彩和思想。對於山川的遊歷和欣賞,我們是懷著敬仰的心去品讀的,更多是用眼觀察,用心感受,然而,作者巧妙的運用一些飄帶元素表達風的流動,閉上眼,用耳朵聆聽其中高聳入雲的感覺。山就像是被這風吹出來的,一筆一劃,都存在著風的痕跡,山上的一切,都被風眷顧著,帶來美好,留下歡笑。

平面到立體,他用“聽”詮釋了山川作品別樣靈魂


再品《聽山圖》,別有一番滋味上心頭

曾經與一位藝術評論家一同看這一系列作品,他說:“這一套作品很有意思,是難得的佳作”。但是,我卻無法直接讀出,但現在回頭再次品味,也悟出一些道理。對於玉石作品的表達,並不是簡單的挖髒去綹,而是更多的發現美,再去展現美,融入玉雕師的思想,最終呈現更多獨一無二的作品供人們去品味。


平面到立體,他用“聽”詮釋了山川作品別樣靈魂


平面到立體再到鏤空,詮釋最直白的山川作品

如今大多數玉石的山水作品,多是大擺件、牌子,而這種立體不規則的小掛件,還是非常少見的。陳軍鋒巧妙的運用料子特點,將其直白的詮釋出山川氣勢,更像活靈活現的“山川”,似乎不出家門就能感受山川之勢,令人敬畏。


平面到立體,他用“聽”詮釋了山川作品別樣靈魂


氣勢如虹,更是風情萬種

作品看似溫柔的線條,其實隱藏著氣勢如虹,山川的遠近、虛實、巍峨等都表現的淋漓盡致,沒有具象的事物,而是用簡單的元素囊括其中,留下更多空間讓我們自由想象。

平面到立體,他用“聽”詮釋了山川作品別樣靈魂

用掛件塑造別樣擺件的藝術

山川作品,多是用擺件和規則的牌子表達。玉雕師陳軍鋒反其道而行,將擺件和牌子的表現形式相融合,衍生出另外一種獨立的藝術呈現方式,用一種新的元素別開生面的詮釋出山川的巍峨,用簡單的線條,表達出山川的氣勢,用人對比,更顯得山川的巍峨。

平面到立體,他用“聽”詮釋了山川作品別樣靈魂

聽山圖Ⅸ

平面到立體,他用“聽”詮釋了山川作品別樣靈魂

從“減法”到“簡法”

陳軍鋒創作主要強調的是以“減法”思維構成的“減單”畫面,與繁複的雕刻不同,這種“減”更多的是表現從面到點的收縮、從多到少的數量上的減少和表現形式上的相對簡潔,將一塊材料從整體到局部、從上往下地進行“刪減”,創作更加簡潔明快的作品畫面。

平面到立體,他用“聽”詮釋了山川作品別樣靈魂

聽山圖Ⅲ

平面到立體,他用“聽”詮釋了山川作品別樣靈魂

料子、創意、設計、雕琢四合一

作品的成敗,並不是某一方面決定的。陳軍鋒拿到這批料子時,剛開始也是一籌莫展,但是經過長久的思考,最終結合料子的特點設計出這一系列《聽山圖》作品。對於這個題材,也是在找尋一種新的創作思路,將自己心中的一些想法變為現實,也是思想和玉石的一次大的碰撞與融合。

平面到立體,他用“聽”詮釋了山川作品別樣靈魂

聽山圖Ⅴ

平面到立體,他用“聽”詮釋了山川作品別樣靈魂

更多《聽山圖》作品欣賞


平面到立體,他用“聽”詮釋了山川作品別樣靈魂


平面到立體,他用“聽”詮釋了山川作品別樣靈魂

聽山圖Ⅱ


平面到立體,他用“聽”詮釋了山川作品別樣靈魂


平面到立體,他用“聽”詮釋了山川作品別樣靈魂

聽山圖Ⅵ


平面到立體,他用“聽”詮釋了山川作品別樣靈魂


平面到立體,他用“聽”詮釋了山川作品別樣靈魂

聽山圖Ⅷ


平面到立體,他用“聽”詮釋了山川作品別樣靈魂


平面到立體,他用“聽”詮釋了山川作品別樣靈魂

聽山圖Ⅹ


平面到立體,他用“聽”詮釋了山川作品別樣靈魂


平面到立體,他用“聽”詮釋了山川作品別樣靈魂

聽山圖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