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羅貫中歧視的廖化,其實勇敢果斷,是見證三國興衰極少數者之一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耳熟能詳的成語,比喻團隊裡面沒有出眾的人才,即便是擔負重任的人也是能力平庸。而這個成語的出處,來自明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從事件本身來看,一句“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讓一位傳奇的大將軍,被無限貶低著。廖化本名淳,字元儉,今湖北襄樊人,三國時期蜀國後期將領,以勇敢果斷著稱,是經歷了魏、蜀、吳整個興衰過程極少數人中的一個。

被羅貫中歧視的廖化,其實勇敢果斷,是見證三國興衰極少數者之一

為什麼“蜀中無大將”,三國時期蜀國人才的凋零,或者說蜀國的大將死的早,到底是什麼原因呢?蜀國有名的文臣武將很多,文臣如諸葛亮、法正、龐統、費禕、蔣琬等,武將包括五虎將、馬岱、魏延、姜維、王平等。我們從諸葛丞相前後出師表也可以看出,蜀國後期也有大量的將領,但是從結果來看,蜀國的這些將帥短命的很多。

我們知道,關興,張苞死的時候很年輕,可謂是英年早逝。即使是五虎上將中的馬超和黃忠二人,在進入益州之後,不久也死了。尤其的四十七歲就病死了的馬超,絕對是個令人扼腕的人物,這位縱橫西北的將軍體魄強健,慣於征戰,怎麼會早早就死了呢?黃忠人稱老將,其實死的時候不算老,而是出名晚,定軍山之戰後兩年就死了,以老爺子兩年前還能衝鋒陷陣,刀劈夏侯淵而言,按理說真不該死得這樣早啊。

被羅貫中歧視的廖化,其實勇敢果斷,是見證三國興衰極少數者之一

有學者仔細研究後發現,蜀國將領英年早逝,造成“蜀中無大將”局面,具有幾個共同的特點:早逝的極少西川本地人,比如馬超是西涼人,黃忠是長沙人,而西川本地人多長壽,如譙周;多在入川或者進入漢中短時間內去世,比如諸葛喬,關興,法正都是在漢中參加征戰後不久死;早期跟隨劉備的將領比如趙雲,陳震等都是長壽。

研究認為,除了醫學不夠發達外,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還有三個:

第一,蜀地獨特的溼熱氣候

蜀地氣候溼熱,日照時間短,很多地方“瘴氣”橫行,風溼等疾病的自然發病率比較高,本地居民對這種氣候具有一定的適應性,而來自北方的人員,用中醫的說法在這種氣候下容易蘊育“熱毒”,而造成疾病。

第二,四川的井鹽

孫權曾經考慮過用鹽卡蜀國的脖子,後來發現根本沒戲,因為四川有井鹽。四川的井鹽質量極佳,還能出口,是蜀國的換匯產品。而荊楚西北等地,食鹽缺乏,基本都是“淡食”,突然進了蜀中,發現可以有這樣多這樣好的鹽,不免攝入過多,引發動脈硬化,心臟病的概率就高了。此外,從微量元素的攝入角度,井鹽和海鹽也有很大區別,比如碘的含量高,硫酸根的含量低,鈣離子的含量低等等,造成蜀國外來人員微量元素不平衡,影響健康的可能,也是存在的。

被羅貫中歧視的廖化,其實勇敢果斷,是見證三國興衰極少數者之一

第三,漢中的水

一千多年前,漢中的水,鍶,鉈等的含量比較高。 蜀國北伐,武將多從蜀中調到漢中幾年,就染病身亡,不久早逝,比如諸葛喬,關興等。諸葛亮本人,從疾病特徵看是胃癌,莫非也和飲水有關? 如果漢中的水普遍如此的話,蜀國大批文武早逝就有依據了,所以才造成“蜀中無大將”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