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間,浙江是怎樣一步步成爲開放發展高地的?

2018-09-13 07:47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陳佳瑩 見習記者 來逸晨

改革開放,一晃四十載。開放浙江,亦從勢孤力薄,蹣跚學步,到如今揚帆激浪,一往無前。

1979年6月1日,國務院批准寧波港正式對外開放。如今,寧波舟山港已成全球首個“10億噸”大港。

1980年7月8日,浙江省首家中外合資企業——西湖藤器有限公司成立。截至目前,世界500強在浙江投資企業已超500個,投資總額超300億美元。

1981年11月18日,浙江省首家境外貿易機構亞利公司在香港註冊成立。到現在,浙江海外併購風起雲湧,阿里巴巴、吉利集團早已躋身全球知名跨國公司。

1983年7月13日,浙江在香港舉辦“浙江省出口商品展銷會”,這是浙江省首次在境外舉辦的經貿洽談與展銷活動。如今,浙江出口份額已穩坐全國第三把交椅。

……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浙江開放的腳步也不會停止,只會更加鏗鏘。

改革开放40年间,浙江是怎样一步步成为开放发展高地的?

進程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浙江40年的生動實踐。40年來,浙江在開放中不斷對標國際,補齊短板,優化資源配置,分享開放紅利。

開放,促進了浙江經濟社會發展。1978年到2017年,浙江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4.7%,有力地拉動了浙江經濟的發展。進入21世紀後,浙江對外貿易完成1000億美元、2000億美元、3000億美元“三級跳”,帶動了浙江省生產總值相繼突破3萬億元、4萬億元、5萬億元大關。浙江進口額從1978年的0.2億美元上升到2017年的910.1億美元,進口化妝品、汽車等高端消費品滿足了人民群眾對消費升級的需求。

開放,推動了浙江經濟轉型升級。通過擴大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浙江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優化;通過進口的先進技術設備和關鍵零部件,浙江產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通過引進外資帶來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浙江填補起產業空白和產業鏈缺口,形成了一批產業鏈條完整、配套體系完善的新興產業。對外貿易、雙向投資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浙江產品從全球價值鏈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

開放,拓展了浙江經濟發展空間。40年開放進程中,浙江不斷加強國際產能合作,與全球230多個國家建立了經貿往來,傳統市場不斷鞏固,新興市場逐步拓展,利用“兩種資源”開拓“兩個市場”的能力持續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大幅提升。

經驗

40年來,浙江人以浙江智慧凝成浙江經驗,以浙江經驗書寫改革開放中獨屬於浙江的開放篇章。

這是一塊解放思想,善抓機遇的開放熱土。浙江人善於在逆境中謀生存,改革開放以來,浙江順應國際國內形勢,宵衣旰食、傲霜鬥雪,牢牢握住了經濟全球化不同發展階段的重要戰略機遇。

哪裡有機遇,哪裡有市場,哪裡就有浙江人。20世紀80年代,抓住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機遇,浙江著力發展輕紡產品對外貿易,確立了浙江貿易大省的地位。20世紀90年代,抓住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的機遇,加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力度。入世後,浙江以“八八戰略”為指引,“跳出浙江發展浙江”,在繼續推動外貿、外資發展的同時,堅定實施“走出去”戰略,有效拓展了經濟發展空間。近年來,浙江更主動對接“一帶一路”,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開放發展更加主動有為。

這是一塊不斷創新,勇於探索的開放熱土。改革開放40年來,浙江牢牢抓住創新這一“牛鼻子”,打造起對外開放的浙江樣板,摸索出對外開放的“浙江經驗”。

通過“以民引外”這一外資領域的創新模式,賽諾菲醫藥、裕隆汽車等一批世界500強企業和跨國公司與浙江民企強強聯合,外資推動民資逐步向產業鏈上游攀升。通過在海外打造境外經貿合作區,實現了中小企業投資建廠“拎包入駐”,為民營企業境外投資降低了成本、避免了風險,當前,浙江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數量位居全國首位。

近年來,在對外開放的號角下,浙江肩負眾多國家戰略和改革試點,加快進行制度創新,以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經驗。在浙江自貿試驗區,跨關區供油、不同稅號油品混兌等新政,為實現油品全產業鏈投資便利化和貿易自由化先行探路;在全國首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杭州萌發的以“六體系兩平臺”為核心的制度體系,推廣至全國,這一成熟的改革經驗正推動跨境電商駛入“快車道”……

遠航

當前,全球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大量湧現,國際競爭日益複雜,貿易保護主義持續升溫正威脅著全球經濟的增長勢頭。

在新形勢下,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地的浙江,提出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確立了打造“一帶一路”重要樞紐的目標定位,完成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總體佈局。

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打造高質量外資集聚地,以“最多跑一次”為牽引完善開放營商環境……隨著開放新舉措的不斷落地,浙江的開放區域正進一步優化,開放佈局正持續擴大,抵禦風險能力正有力增強,開放能級正經歷全方位的提升。

“跳出浙江發展浙江”,這是開放浙江的眼界和胸懷,更是下一個四十年,改革開放再出發的遠航燈塔。

浙江新聞+

【從業24年的外貿老兵——“做外貿依然是一片藍海”】

我從22歲起投身外貿行業,如今已有24年。從昔日一位普通外貿業務員,到如今一家國有外貿企業的負責人,可以說,是跟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一路走來。

1994年夏天,我入職浙江省化工進出口公司,成為一名業務員,做的是醫藥類化工產品的出口。那時候,《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剛剛正式頒佈實施,明確指出“國家鼓勵發展對外貿易,發揮地方的積極性,保障對外貿易經營者的經營自主權”。進出口企業也已完全實行自負盈虧。當時正是浙江對外開放和外經貿發展的新一輪快速發展期,國內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升級,浙江出口從以茶葉、絲綢等初級產品為主向以工業製成品為主轉變,我的單位也成為國內 “醫藥中間體”出口第一梯隊的一員。

沒有合作供應商,沒有國外訂單。最初的起點可謂是“前無古人,兩眼摸黑”。破題的方法在於主動出擊,積極尋找。我和同事們從厚厚的黃頁本里,找出省裡各家化工廠名錄,逐一打電話問詢是否有可供出口的醫藥中間體產品。將信息統一收集後,根據工廠廠址制定路線,一家家實地考察,擇優合作。此外,為尋求國外訂單,我們每年都要製作上千封產品推銷信,平郵到海外潛在客戶的手裡。大海撈針式的寄送推銷信,每個月也只能收到1到2封回信,一年下來累積1到2個新客戶。

這種情況在進入新世紀後發生了改變。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浙江順勢而為,在“八八戰略”中提出“不斷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在那之前,諸多國外舉辦的專業展銷會上,我們這些企業代表只能去找國外潛在客戶的展位,上門推銷。這回終於搖身一變做起了參展方,設立展位,亮出產品,布展迎客。到2010年左右,歐洲一些大型的展銷會上,幾乎一半展位都是中國企業的。乘著改革開放春風,數不清的中國產品走出了國門。

2011年,我升任省化工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彼時,國內電子商務發展勢頭正盛,我組織公司團隊打造了一個外貿綜合服務平臺“融易通”,針對國內廣大中小微企業提供貫通整個外貿流程的出口服務。同時,關注“內外貿均衡”,發展進口,將產自北美洲的木漿、紙漿等國際優質原材料引進國內。

步入新時代,“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新時期改革開放進程。2016年,我來到浙江省土畜集團。集團拳頭產品“Kaisheng”牌腸衣“工貿一體化”的成功經驗啟發了我:自有品牌+自主設立生產加工基地,從源頭保證質量,把這一模式複製到更多產品領域,並隨新時期的開放腳步走出去。

“工貿一體化”走出去的第一步,就是建立海外辦事處,負責加工環節的貿易訂單外放。在2016年,我們在緬甸設立了第一個海外辦事處;接著,以承包生產線、合作辦廠起步,逐漸積累海外辦廠經驗,培育生產管理隊伍,為建設海外基地打基礎。2017年,我們在柬埔寨推出輕工產品加工業務,去年的營業額有400萬美元,今年更有1200萬至1300萬美元的箱包訂單、1000萬美元的服裝訂單落地。

如今,老百姓對食品品質的要求日漸提高。在進口業務領域,我正大力推進 “健康食品戰略”,把歐美地區價廉物美的乳製品、肉製品、紅酒引進國內。今年中秋節,第一批南非進口的紅酒將進入浙江市場,為人們的節日生活增彩。作為一名老外貿人,直至今天我仍信心滿滿:做外貿依然是一片藍海,大有可為!

(自述人:浙江土畜集團董事長張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