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國共兩軍最罕見的意見統一

1948年9月24日,華野代司令代政委粟裕首次向中央軍委提出了進行“淮海戰役”的建議。同一天,國民黨國防部長何應欽,以蔣介石的名義向徐州“剿總”和華中“剿總”下達了《對當前作戰之指導指示》。根據這一指示,部署了以徐州為中心的防禦態勢。在以徐州為中心的津浦、隴海兩條鐵路線上擺出“十”字陣,即“一點兩線”的防禦部署。後來又制定了一個“守江必守淮”的計劃,將主要兵力集中於蚌埠附近守備淮河。

淮海戰役國共兩軍最罕見的意見統一

在戰役謀劃、執行的過程中,中共方面始終能按照“淮海戰役作戰方針”的精神,不斷充實、修訂、完善作戰計劃。而國民黨軍卻多次改變作戰方針,蔣介石舉棋不定,對徐州戰事,時而要堅工固守,時而又要放棄;對兵力部署,一會要求深溝高壘堅守鐵路沿線重要點站,一會又要向南轉進,守備淮河。因此,當時國民黨內有人發牢騷說:“舉棋不定,亡國之徵。”

雙方同時確定最高指揮權

淮海戰役國共兩軍最罕見的意見統一

1948年10月31日,粟裕電報中央軍委:“此戰規模巨大,請由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當即得到了中央軍委的同意。淮海戰役最高指揮得到了確定。而國民黨方面,在10月30日召開的國民黨國防部討論中原作戰問題的會議上確定由白崇禧統一指揮徐州和華中兩個“剿總”部隊作戰。而在10月31日白崇禧卻突然變了卦,不願擔此重任,蔣介石無奈,只好臨時改由劉峙擔任徐州方面的指揮。

雙方同時下達作戰命令

11月4日,一切準備就緒後,華東野戰軍下達了《淮海戰役攻擊命令》。同一天,國民黨參謀總長顧祝同和作戰廳長郭汝瑰來到徐州召開軍事將領會議,部署徐州外圍各部向徐州集結,然後沿津浦鐵路南下轉進淮河的作戰命令。

11月5日,解放軍各部進入了攻擊出發位置。同一天,國民黨徐州“剿總”軍事會議完畢,各兵團司令、軍長分別回到各部隊下達作戰命令。

淮海戰役國共兩軍最罕見的意見統一

11月6日,解放軍以雷霆萬鈞之勢,從四面八方挺進淮海戰場。而國民黨軍各部也在同一天開始行動,命令士兵每人僅帶七日食糧,部隊離開原駐防地,向徐州方向轉進。

從大戰前幾天雙方的行動變化就可以看出,大戰未開,國民黨軍已犯了臨陣換將、放棄堅固城池、撤退倉促等兵家大忌,勝負的天平已明顯向解放軍方面傾斜。

三個殲滅戰模式大致相同

淮海戰役國共兩軍最罕見的意見統一

淮海戰役歷時66天,圍繞著碾莊、雙堆集和陳官莊三個地區展開殲滅戰。這三個殲滅戰,跨地三省、縱橫數百里,面對的國民黨指揮將領也不同,但其作戰的具體模式卻有著驚人的相似。

在第一階段中,國民黨黃百韜兵第七兵團原駐在新安鎮地區,這裡是黃百韜兵團經營多年的軍事要地,位於隴海鐵路沿線,城市工事堅固,防禦陣地戰壕交錯,攻守兼備,聯絡便捷,駐紮的幾個軍之間呈多角配置,便於相互支援,儲備了大量的各類武器彈藥。然而,該兵團卻在大戰開始時離開經營已久的駐紮地,孤軍轉進向徐州方向靠攏,又沒有事先在運河上架設浮橋。除了軍隊還有大量地方官員、家屬、醫院、學校等隨軍轉進,千軍萬馬從唯一的一條鐵路橋上通過,嚴重影響了行軍速度。而直撲新安鎮的華野大軍發現黃百韜軍隊離開遂開始全線追擊。黃兵團到達碾莊地區後,本應馬不停蹄繼續向徐州靠攏,但卻猶豫不定在碾莊滯留一天,失掉了寶貴的西撤時間,在行進中被追擊的華野部隊包圍起來,被迫固守待援,戰鬥進行十餘天,解放軍以優勢兵力不斷地壓縮包圍圈,逐漸消耗其兵力,致使黃百韜部隊不得已分頭突圍,最後被殲。

淮海戰役國共兩軍最罕見的意見統一

第二階段,黃維第十二兵團是一個全美式裝備的機械化部隊,從河南確山駐馬店地區長途跋涉千里馳援淮海戰場,一路上被尾隨而來的中野部隊不斷地襲擾,好不容易過了渦河後,本應與蚌埠的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聯手後再增援黃百韜兵團,可是在蔣介石嚴令下,又不得不強攻澮河向宿縣進攻。結果在不覺中鑽進中野預設的囊形陣地,緊接著又在行進中被包圍起來,陷入了孤兵求援的境地,在“固守待援”的過程,兵力逐日削減,包圍圈逐步縮小,最後也是隻能各自突圍,在這支部隊裡,有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第十八軍,然而這隻裝備精良的部隊還沒有來得及完全施展能力,便被包圍殲滅了。

第三階段更是如此,杜聿明集團的邱清泉兵團、孫元良兵團和李彌兵團及徐州“剿總”直屬部隊,本來可憑藉徐州城高牆厚,工事完備及經營多年的攻防設施、特別是外圍的有利地形與解放軍對峙周旋。同樣經過了圍困、壓縮的過程,各兵團被解放軍各個擊破,最後在突圍中被全部殲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