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才不遇之時要「秀」還是選「修」?

(邁點專欄作者 谷安迪)“懷才不遇”,恐怕不只困惑著無數初出茅廬的"職場菜鳥", 在漫漫“打工世界”裡,從“皇帝”到“平民”都多多少少會為之鬱郁。用一分鐘想想,在你的心靈深處,你是已經得到“伯樂”的“千里馬”嗎?看看那些真正稱得上是客觀的工作滿意度調查吧,結果大多便不言而喻了。

其實細想來,“懷才不遇”本就是個“自我本位”的說法,”才“與”不才“依仗的是周遭的評定,但”遇“與”不遇“卻是自我的感受。由此,“懷才不遇”出於自我本位,總會有消極與積極的兩面體現,一面是對自我潛力的信心,另一面則是好高騖遠的心理失衡。

但不容置疑的是,一旦“懷才不遇”出現在你的心理銀幕上,它便就地成了癥結,成了你工作不快樂的困擾根源。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是懷才不遇,中層升不了職是懷才不遇,CEO得不到董事會的信任,也是懷才不遇。這一干人等的工作壓力和社會定位或許不盡相同,但相同的一點是,他們都”不高興了”,並將此歸咎於“環境”。

主觀的我與客觀的環境,其中誰是誰非,總是很糾結。“南橘北枳”的故事我們都聽說過,人們大可以由此來依託自己的 “懷才不遇”是因為被放到了錯誤的環境。但反過來想,淮南也並沒有給橘以偏愛,淮北也並未給橘以刁難,嫁接移植的並不總會是個個失敗,但適者生存卻是個中不變的規則。

怀才不遇之时要“秀”还是选“修”?

“適者生存”看似老生常談,但是對於“懷才不遇”這個心病,適者生存的方式或許能有更明瞭的方案。

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如今的“懷才不遇感 ”的飆升,絕對不是偶然現象,而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雖然沒做過詳細的調查,但我們側耳聆聽便基本敢去肯定,當下的“懷才不遇感”比起過去必然是多而又多的。因為在信息極大豐富的今天,“秀”早已成了世界的主題,我們每天在無休止的看別人“秀”,當然也在學著自己“秀”。

並且,在點擊率可以創造財富的今天,每個人內心的機會主義動機都在被“秀”的規則強烈刺激著。哪個博主不希望自己的微博或博文成為熱點?哪個人在成為熱點後不期待由此來獲得經濟利益。市場中的榜樣力量往往比精神社會層面的榜樣力量要大過千倍,因為它看得見,摸得到,傳的快,是100%Reality.

因為這篇博文不是探討如何去“隱”的,所以必須要提出點“適者生存”的具體方案來才是。那麼,想了很久,我所悟出來的便是:人生一面要“秀”,一面在“修”。

只有“秀”與“修”並舉,才不至於“懷才不遇”,才有可能“名利雙收”,才有可能笑傲於這個紛亂的時代。

“秀”是當下的大勢,是屹立於在21世紀的遊戲規則,我們喜歡也好,憤青也罷,它是存在的,也就是合理的。在“秀”的過程中,我們要探索的是如何把潛能價值兌換成市場價值,如何把思想成果與經濟世界對接。很多應屆畢業生輸就輸在不能很好很快的找到“潛能”的市場牌價,起初太輕易的就高估自己,而在碰頭之後又太輕易的賤價拋售。以至於一招錯的太深,後續總是沉淪。這是懷才不遇的一個普遍病因。

在“秀”的旁邊,還有一個“修”。這是“修”,是從老到少,從低到高,所有人都容易忽略的,卻又更為重要的一個生存環節。

因為這個世界太過注重急功近利的“秀”,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被推搡著粉墨登場、倉促上臺。久而久之,我們便在秀的過程中耗盡了之前的“才”的儲備,在不覺之間變得黔驢技窮。更可怕的是,因為缺乏靜心自省的空閒,因為對於急功近利妄念,我們竟然對自己的黔驢技窮會全然不知,竟還憤憤的以為,那是多年滄桑之後又一次的生不逢時,懷才不遇。

“修”是什麼,是自持的智慧,是自我平衡的把玩,是創新的思維餘地,是改變的內心勇氣,是推進否定之否定的自我源動力。“修”不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才叫“修”,“修”不是一蹴而就,不可急功近利,所以才叫修。“修”絕不止是僧人道士的工作,而是每一個人“秀”的精彩的能量,修其實並不非要被賦予太深的含義,其實它最終莫過於心與智,性與情,過去與將來,原我與超我間的自我修正。

只有“秀”與“修”兼備的人才有可能可到工作的快樂,總是能找到自己的伯樂,因為他們在秀的同時也在進行著自我推翻。只有由“秀”與“修”兼備的人才組成的組織才能夠在創新中進化,因為他們的革新因子永遠多於之後因素。縱使是這個以“秀”為主流的信息社會也將會再不久的將來回歸於新高點上的平靜,讓人們去重新修為自己的文化的心智。

所以,懷才不遇時,試看“秀”之外的“修”吧。

怀才不遇之时要“秀”还是选“修”?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關注“2016年度酒店業影響力品牌頒獎盛典"精彩專題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