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王图霸计,天子在手谁敢不服

曹操这个名字,在三国及之后的历代中几乎是无人不晓,但曹操的形象总是属于戏台上的白脸奸臣一类,不在好人列。

然而历史上,曹操其实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王者,是十分了不起的人物。细想一下,若不是赤壁之战失算于周瑜、诸葛亮,按照当时的态势,曹操大军肯定会马跃长江。进而灭掉孙吴,下一步入主西川。要知道,当时的刘备尽管文有“诸葛”,武有“关张马”,但总体实力相差甚远,那点人马已经不堪一击。真要如此的话中国历史上就不会出现三国时代,而是一个曹操开创的曹氏朝代。

勤王图霸计,天子在手谁敢不服

曹操当时之所以能具备如此雄壮的实力,得益于他统一了当时的长江以北广大区域,而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使命,他主要依靠勤王图霸之计。

曹操的出身尽管称不上显贵,但在当时绝对属于“官二代”。年轻时期的曹操嫉恶如仇,单人持刀想暗杀当时独断朝野的董卓,被识破后急中生智骑马逃脱,回到家乡之后感觉要成就大事必须要有自己的军事力量,这才招兵买马成立自己的队伍。

历史也给了曹操成就霸业的机会.

在司徒王允利用貂蝉巧使连环计灭掉董卓之后,董卓旧部马上联合打击吕布。吕布可以领人逃走,可堂堂的一国之君不能也像一般人那样四处瞎跑吧.所以需要有人来护驾。

这时,在山东一带具备一定军事实力的曹操很快成了朝野中议论的话题,

曹操控制的区域距离洛阳比较近,本人更有不顾个人安危“暗杀董卓”的光荣历史。皇帝身边的人就推荐了曹操勤王护驾,而此时的曹操也正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考虑如何来到皇帝身边。

这样,曹操的主观想象和汉室皇廷的客观实际不谋而合.

勤王图霸计,天子在手谁敢不服

曹操迅速抓住这次机会,马上派大军直逼洛阳,很快将董卓的旧部人马打得路花流水,帮助皇室稳定了中原局面。

不过此时皇帝(还有朝野掌权之臣)对曹操仍有疑虑,毕竟有董卓之事在前。

可随后发生的事情让朝野大臣瞪大了双眼:曹操数月之内又击破了汝南、颖川的黄巾反叛人马,这等功劳要不封赏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朝廷只能封曹操为建德将军,稍后不久又开任镇东将军加封为费亭侯。费亭侯曾是曹操祖父曹腾的封号,从中可以看出朝廷对曹操的重视程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曹操居然婉言拒绝。这一招让朝中对他存有顾虑的人放宽了心。

这年秋天,汉献帝入驻洛阳,随后曹操也进军洛阳保卫京城,皇帝赐曹操节钺,标志着曹操对中央朝政的实际控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形成。皇帝的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那肯定就要嘉奖曹操。这样一来,曹操在朝野中的地位明显升高,可谓权倾朝野。

洛阳经董卓破坏,已残破不堪,董昭等劝曹操定都许昌。

曹操勤王成功,下一步就要称霸。他广揽人才,逐步选取要攻下的“异己”目标。做好计划之后,下一步就要求皇帝下圣旨讨伐所谓“逆贼”,其他的地方武装在这种政治态势下首先就处于下风,加上曹操用人得当,他很快便走上了自己人生事业的巅峰:张绣、孔融、公孙瓒、吕布、刘表、马超、韩遂、袁术等一系列割据军阀,倒在曹操的铁蹄之下。更让曹操扬名天下的是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彻底击溃北方最大的军事集团袁绍,威震四方。

勤王图霸计,天子在手谁敢不服

公元204年7月,曹操攻下河北袁氏的根据地邺城,从本年起,曹操把自己的据点北迁到了冀州邺城朝廷的政令、军令此后都从这里发出,而汉献帝的都城许昌则只留下个别官吏。

从此后,正当壮年的汉献帝十几年间不敢违背曹操的意志,只能屈身于曹操。

最后,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彻底击溃袁尚、乌桓联军,消灭了袁氏集团,统一了中国北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