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諡號、廟號、尊號、年號……如何區分的?

1.諡號

古代在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其生平事蹟和品德給予褒貶,往往不是隻言片語就能敘述清楚,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

諡號始於西周,使用的對象有(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帝王、大臣及其後妃、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等,後人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性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

古代皇帝諡號、廟號、尊號、年號……如何區分的?

像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褒諡,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麼能力的,質帝、衝帝、少帝(後人稱呼,不是正式的諡號)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厲、靈、煬都是惡諡,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一般用作朝代中後期君主,如明末崇禎皇帝追諡為思宗。政變中被推翻的稱廢帝(後人稱呼,不是正式的諡號)。亡國君主稱末帝。另外孫權是個特例,他的諡號是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諡號不獨立使用,多與廟號結合,成為全稱的組成部分。皇帝的諡號一般由禮官議上,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

2.廟號

是東亞地區,古代帝王死後,由繼承者奉入祖廟祭祀,並追尊為“某祖”、“某宗”的名號,以確定他在皇族中的地位.廟號始於商代,自漢代起,每個朝代的第一個皇帝一般稱太祖、高祖或世祖,其後的嗣君稱為太宗、世宗等.漢代以後“帝”字與諡號結合,成為廟號,如“漢文帝”、“魏文帝”、“晉武帝”.

古代皇帝諡號、廟號、尊號、年號……如何區分的?

漢文帝

由於後世皇帝諡號字數膨脹,且幾乎只要是後人接位的皇帝子孫都會給父祖上美諡,故諡號實際上無法顯示皇帝評價,廟號反而取代了諡號起到蓋棺論定的功用。

3.尊號(徽號)

皇帝生前接受的尊崇褒美的稱號叫做尊號,也叫徽號。《請不受尊號札子》記載,從唐代起,皇帝有尊號。

唐以前,天子尊稱皇帝,嗣位皇帝尊稱前帝為太上皇,前皇后為皇太后、太皇太后,無其他稱號。唐以後,皇帝死後被奉上尊號,如唐高宗死後70餘年,被奉上尊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李氏朝鮮英祖在位時尊號為至行純德英謨毅烈章義弘倫光仁敦禧體天建極聖功神化大成廣運開泰基永堯明舜哲乾健坤寧主上殿下

4.全稱

是廟號、尊號、諡號的合稱。如乾隆皇帝的全稱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其中“高宗”為廟號,“純”為諡號,其餘均為尊號.

5.年號

是帝王即位後為紀年而設置的稱號。一般新君即位,於次年改用新年號,叫“改元”。一個皇帝在位期間,如遇祥瑞災異等重大事件,也常常改元。明清兩代的皇帝除明英宗外均用一個年號,所以人們常用年號來稱呼在位的皇帝,如“嘉靖皇帝”、“乾隆皇帝”等。

古代皇帝諡號、廟號、尊號、年號……如何區分的?

乾隆皇帝

年號制度發端於中國,後來朝鮮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紀後期、越南在10世紀都因為中國的影響,開始使用年號;古代越南、大韓帝國時期的朝鮮以及高麗、蒙古國建國初年受到中國影響,都曾使用過年號。

目前仍使用年號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以及韓國、越南因為已經廢除君主制已經全面廢止年號。

另外中華民國所用的民國紀年和朝鮮使用的主體紀年也常被誤認為是年號。

6.陵號

陵號最早產生於戰國時期,例如趙肅侯十五年的起壽陵。秦朝的帝王沒有陵號,漢代以後陵號得到了普及,如明長陵、唐昭陵等。

古代皇帝諡號、廟號、尊號、年號……如何區分的?

昭陵六駿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