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封神榜就是「水陸畫」,作者受啓發寫的小說

水陸畫是我國寺廟舉辦水陸法會時懸掛在大殿的宗教畫,而水陸法會則是中國佛教界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儀式最隆重的一種法事活動。水陸法會源於南朝梁武帝蕭衍時期,到元、明時期最為興盛,清末逐漸衰落,新中國成立後,基本消失。改革開放之後,雖有寺廟恢復了水陸法會,但僅設齋禮佛、誦經拜懺,有時也放焰口,古老的水陸畫基本沒有。有時會用新制的或電腦噴繪的水陸畫,但其形式遠不如古時的規模。

真實的封神榜就是“水陸畫”,作者受啟發寫的小說

局部

水陸畫,學者稱為“可流動的壁畫”,與敦煌壁畫有著直接的淵源,在中國宗教畫中的地位很高。水陸畫佛教寺院舉行水陸法會時,在法會內外壇中懸掛的神佛鬼魅畫像。水陸道場,全稱是“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盛會”,又稱水陸法會或水陸齋會,起源於印度,隨佛教傳入中國。水陸法會是為了超度水陸亡魂開設的,除了超度亡者和把這種功德回施自身及家庭,也有救濟六道眾生的作用。根據佛經記載,佛陀弟子阿難有一天晚上夢見餓鬼向他求食,阿難就設了水陸道場,施捨食物超度餓鬼。據說被佛法超度的孤魂餓鬼,都可以免罪昇天,脫離地獄,這也是水路法會在以後興盛的原因。南朝梁武帝就曾經為他的妃子舉行水路法會,成為中國水路道場的開始,水陸畫也就伴隨著水路道場興盛起來,成為我國宗教繪畫的一種。

水陸畫的地域分佈及特徵

水陸畫一般出自民間畫師之手,色彩以赭紅配綠色調,視覺效果非常強烈,尤以神佛菩薩畫像最為精湛。以豐富流暢的線條,把人物的形象、服飾完美地勾畫出來,運筆如行雲流水,揮灑自如,把豐富多彩、各式各類的人物刻畫得富有個性、栩栩如生。

水陸畫的質地主要為絹、紙、布,設色多為工筆重彩,採用石青、石綠、硃砂或金銀粉等礦物顏料繪製,顏色雖經數百年,至今仍鮮亮如故。

黃河流域水陸畫的分佈及特徵

古代時期,由於佛教從印度傳入西域,再向中原一帶延伸,在黃河流域的青海、甘肅、陝西、山西、河北、山東等地保留下來許多不同類別的水陸畫。

近幾年來,甘肅遺存的五六百餘幅水陸畫公諸於世,引起研究者的極大關注。由於敦煌自元代以後,基本處於荒蕪階段,這裡的壁畫藝人為了生計,大都流落在河西走廊及其他區域,為這裡的寺廟繪製了大量的壁畫和水陸畫。 陝西自古都是佛教文化中心,關中地區保留著大量的佛教、道教寺廟,其中彬縣大佛寺、長安興教寺、安康平利縣古剎等均有不同類別的明清水陸畫。目前,有紀年款最早的為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藏元代大德年間的江西五嶽廟水陸畫。

水路畫在目前藝術品交易市場的帶領下,水路畫價格一直在不斷的上升。

隋唐以前的佛教水路畫,大多繪畫在寺廟的牆壁上,宋朝以後才在卷素上做水陸畫掛在牆壁上。

元明以後的水陸畫就成了卷軸式的,這樣便於保存。

水陸畫的內容大致分為三類,第一是佛教系統中的神佛,如佛祖、菩薩、羅漢等;第二類是道教和中國民間土生土長的神,如三清、五嶽、二十八星宿、八仙等;第三類是一切死後落入六道輪迴中的亡魂。水路法會的緣由,據《釋門正統》卷四記載:“諸仙致食於流水,鬼致食於淨地”是為了超度亡靈,普度水陸的一起鬼神而舉行的佛教法會。

這種法會時間長達49天,少的也有7天,最少不能少於三天;規模很大,有時僧俗加起來有成千上萬人;活動頻繁,佛教的各種法會,都會有水陸道場的出現。水路發揮分內壇和外壇,內壇主要做法事,外壇是念經的主要場所。

不僅如此,在做水路法會的時候,水陸畫的懸掛分上、下兩堂、上堂水陸畫,懸掛在大雄寶殿和其他主要宮殿,多為地位崇高的諸佛、菩薩、天王、明王、天龍八部等護法神。下堂的水陸畫大多掛於外面過廊或其他偏殿,大多數地位較低,三山五嶽、二十八星君、四海龍王,以致忠臣烈士、三貞九烈、各行各業等的亡靈。

這種懸掛法師有原因的,上堂的水陸畫中的人物是超度者,下堂的水陸畫的人物是被超度者。在佛殿上在佛堂上懸掛那個神佛的畫像,就等於請來了這位神仙,在下堂懸掛那個人物的畫像就等於召來了這個人物魂靈。經過供奉、召領、發願等一系列的法事活動,祈求上堂的神佛超度下堂的亡靈往生極樂世界。

水陸法會結束後,就要把水陸畫拿下來卷好,留著下一次使用,不僅如此這類的水陸畫平時不能掛、也不能拆開來單獨掛,是水陸法會的專用品。

水陸畫有宣講佛法,傳播佛教教義,擔負著普度眾生的使命。

這就是水陸畫和水陸道場之間的關係,可見沒有水陸道場就沒有水陸畫。

水陸畫人物圖版說明

真實的封神榜就是“水陸畫”,作者受啟發寫的小說

一、毗盧遮那佛

法身(理法聚而為法身)佛,與盧舍那佛、釋迦牟尼佛合稱三身佛。毗盧遮那意譯為“光明普照”、“遍一切處”、“大日”,故密教稱毗盧遮那佛為“大日如來佛”,為密教教主,即密教五方佛中正中央佛。

二、釋迦牟尼佛

佛教創始人,顯教教主。在此處為三身佛中的應身(功德法聚而為應身)佛。也是過去七佛中的第七佛,三世佛中的現在佛(過去佛燃燈佛、未來佛彌勒佛)。

應身,又稱化生、應化身,是表示隨緣教化,超度世間芸芸眾生而現的佛身,即釋迦牟尼的生身。

三、盧舍那佛

報身(智法聚而為報身)佛,是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

四、阿閦佛

五方佛中的東方佛,表覺性,意譯為“不動佛”、“無動佛”、“無怒佛”、“無嗔恚佛”等。閦(chu)意為“動”、“嗔怒”,阿意為“無”。無嗔怒是佛門修行的基礎,是佛門最重要的戒律之一;因嗔怒會生煩惱,而煩惱是“苦”根源,是成佛的一大障礙。

五、寶生佛

為五方佛中的南方佛,表福德,象徵著大日如來五智中的第三智即平等性智,又譯為“南方福德聚寶生如來”,寶相佛,寶幢佛等。寶生佛位於南方歡喜世界,可滿足眾生的一切願望。

六、不空成就佛

五方佛中的北方佛,表事業,象徵著大日如來五智中的第五種智慧——成所作智,可以成就自利、利他的一切事業。

七、阿彌陀佛

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名號有十三個之多,常用的有“無量壽佛”、“無量光佛”、用“阿”意為“無”,“彌陀”意為“量”。阿彌陀佛位於西方淨土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為其左右脅侍,合稱“西方三聖”。據《無量壽經》雲:凡至心發願求生彌陀淨土者,臨終之時,阿彌陀佛必定親自前來接引往生,故又名“接引佛”。

八、藥師佛

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亦稱“大醫王佛”、“十二願王”等。藥師佛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願為眾生解除疾病之苦,使具足諸根,而入解脫,依此願而成佛。藥師佛願滿建成的淨土,即淨琉璃世界。藥師佛為活人消災延壽,讓人健康快樂,故在漢地大受歡迎。日光菩薩與月光菩薩為其左右脅侍,合稱東方三聖。

九、彌勒佛

未來佛,即釋迦牟尼佛的法定接班人,漢地形象為“布袋和尚”,即佛教寺院天王殿上笑口常開的胖和尚。彌勒佛的淨土為兜率天,意為“妙足”、“知足”。

十、觀世音菩薩

亦稱“觀音”、“光世音”、“觀自在”等,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佛教顯宗認為其說法道場在浙江的舟山普陀山;佛教密宗認為其說法道場在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

“觀世音”名號有三層意思:1.觀世音,觀世間眾生髮出的求救聲音而前往拯救;2.觀世意,觀世間眾生身受諸苦而前往拯救;3.觀自在,為眾生破除各種世俗的無明煩惱而得大自在。

觀世音與大勢至同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被稱為“西方三聖”之一,其信仰之普遍在漢地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之稱。佛教密宗以觀音為蓮花部的本尊,認為觀音為阿彌陀的果德。六字大明咒為觀音菩薩的真言。

十一、文殊菩薩

全稱文殊師利菩薩,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首,為釋迦牟尼佛為的脅侍之一,是智慧的化身。在《華嚴經》中,表理之普賢與表智之文殊同為毗盧遮那佛之脅侍,三者合稱“華嚴三聖”。文殊菩薩說法道場在山西五臺山。

十二、普賢菩薩

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為釋迦牟尼佛的脅侍之一,是理德的化身,大乘經典的總護法,菩薩行的典範。普賢菩薩說法道場在四川峨眉山。

十三、地藏菩薩

亦稱“地藏王菩薩”。據《地藏十輪經》卷一,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故名,為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地藏菩薩曾在佛前立下誓言:“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為幽明教主,說法道場在安徽九華山。

十四、大勢至菩薩

簡稱“勢至”、“大勢”,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西方三聖之一。《觀無量壽經》曰:“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指地獄、餓鬼、畜生)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密宗稱其為“得大勢明王”。

二十、大威德大笑明王

“大威德”,密宗泛指具有大威德的菩薩:“有伏惡之勢,謂之大威;有護善之功,謂之大德”。“明王”是密宗佛、菩薩的化身,是為了教化貪婪、愚昧的眾生而示現的忿怒威猛相;是以佛菩薩的智慧之光明,破除眾生愚痴煩惱之業障,故稱明王。大威德大笑明王是虛空藏菩薩的化身。虛空指雖沒有物質存在而能容納物質存在的空間。“離諸障礙,故名虛空。”

二十一、大威德 步擲明王

普賢菩薩化身,可濟度六道,有使罪人發現其菩提心及降伏惡魔的力量。

二十二、大威德大力明王,十大明王之一。

二十三、大威德不動尊明王

又稱不動金剛、不動威怒明王等,為五大明王之首,大日如來的化身,可使修習者成就諸願,且能消除水旱災、降伏兵賊及獲得財富。

二十四、大威德變現忿怒大輪明王

彌勒菩薩之化身,能排除眾生的一切業障。

二十五、大威德焰發德迦明王

十大明王之一,是妙吉祥菩薩的化身,曾發願成就火光三昧作如來力士,為如來降伏魔怨,啖盡穢跡,故又稱“火頭金剛”、“穢跡金剛”。

二十六、大威德無能勝明王

地藏菩薩的化身,能降伏眾生的煩惱魔障。

二十七、大威德馬首明王

觀音菩薩的化身,即密宗六觀音之馬首觀音,能除眾生一切災厄及恐怖,能救眾生脫離苦海。

二十八、大威德甘露軍吒明王

南方寶生佛的化身。“軍吒”意譯為“瓶”,瓶在密宗裡是甘露的象徵,意為以慈悲為懷,遍灑甘露水,以洗滌眾生的汙穢心靈。

二十九、大威德降三世明王

東方阿閦佛之化身,能降伏眾生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貪、嗔、痴之毒,故名。

三十、跋羅墮尊者 伽伐蹉尊者

為十六羅漢中的第一、二羅漢。十八羅漢即由十六羅漢演變而來。本堂水陸畫中的十六位尊者為佛的弟子,受佛的囑託,常住世間,不入涅槃,受世人供養併為世人種福田。據唐玄奘法師西行取經帶回的《法經記》說,慶友尊者在涅槃時將住世十六位大阿羅漢的名號告知眾生,十六羅漢即廣為流傳。到了清代,世人在為十六羅漢造像時,出於尊敬,將慶友尊者及玄奘大師加進去,於是,十六尊者即演變成十八羅漢,只是後兩位羅漢名號時有變化。清乾隆年間,由乾隆帝欽定,將十七、十八羅漢定為降龍羅漢和伏虎羅漢,十八羅漢名號才最終確定。本堂水陸畫畫於明代中期,當時,尚未有十八羅漢之定論,故只畫十六羅漢。

到清代,羅漢的傳說有了演變。據說,跋羅墮尊者原是印度優陀延王的大臣,出家成道後,常騎鹿回宮,勸導國王出家,並用種種比喻說明慾念之可厭,終於說動國王讓位給太子而出家,故世人俗稱他為“騎鹿羅漢”。

伽伐蹉尊者原是古印度的一位雄辯家。有人曾問他:“什麼是喜”?他解釋說:“由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而感到的快樂謂之喜。”又問他:“什麼是慶?”,他說:“不由眼耳鼻口手所感覺的快樂,就是慶。比如誠心向佛,心覺佛在,即感快樂。”故世人又稱其為“喜慶羅漢”。

三十一、諾迦跋哩陀尊者 蘇頻陀尊者

為十六羅漢中的第三、四羅漢。據說,諾迦跋哩陀尊者原是一位化緣和尚。他化緣的方法與眾不同,是高舉鐵缽向人乞食,成道後,世人稱其為“舉缽羅漢”。

蘇頻陀尊者原是佛陀最後一位弟子。因塔是佛的象徵,為紀念和追隨佛祖,他特製一塔隨身攜帶,成道後世人稱其為“託塔羅漢”。

三十二、諾炬羅尊者、跋陀羅尊者

為十六羅漢中的第五、第六羅漢。據說,諾炬羅尊者原為一武士,出家後,師父為了讓他摒棄以往粗野的性格,讓他學靜坐。但他靜坐時仍現出大力士的體格,故成道後世人稱他為“靜坐羅漢”。

跋陀羅尊者原是佛祖的一名侍者,主管佛祖洗浴事。他的母親在跋陀羅樹(又稱賢樹)下產下他,故名。據傳,東印度群島的佛教就是因他乘船渡江海而傳播過去的,故世人稱他為“過江羅漢”。

三十三、迦力迦尊者 佛陀羅尊者

為十六羅漢中的第七、八羅漢。

據傳,迦力迦尊者原是一位馴象師。因象的威力大,能耐勞又能致遠,是佛法的象徵。故成道後世人稱他為“騎象羅漢”。

佛陀羅尊者原本是一位勇猛的獵人,連獅虎也能獵殺。後出家戒殺,將證阿羅漢果時,有兩隻小獅子走到他身邊感激他放下屠刀。成道後,他就將這兩隻小獅子帶在身邊,故人稱“笑獅羅漢”。

三十四、戌博迦尊者 伴諾迦尊者

為十六羅漢中的第九、十羅漢。據傳,戌博迦尊者原是中天竺太子,其弟想與他爭奪王位。他對他弟弟說:“我心裡只有佛,而沒有王位。”且打開胸膛,弟弟見他心中果然只有一佛,遂不作亂。成道後世人稱他為“開心羅漢”。

伴諾迦尊者原是個“路邊生”的私生子,與第十六羅漢為同胞兄弟。因他打坐時常用半跏趺坐法,打坐完畢即雙手舉起,長噓一口氣,成道後世人稱其為“探手羅漢”。

三十五、羅怙羅尊者 那迦犀尊者

為十六羅漢中的第十一、第十二羅漢。據傳,羅怙羅尊者是釋迦佛唯一的親生兒子,隨父出家,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著稱。所謂“密行”,就是在沉思中能知人所知,在行動時能行人所不能行。故世人稱他為“沉思羅漢”。

那迦犀尊者原是一位理論家,因論“耳根”而聞名於世。所謂“耳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一,六根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主要器官,要想成佛,必須六根清淨。六根中,耳根是由於覺淨而生認識,故耳根清淨最為第一。因為那迦犀論耳根清淨最為到家,故佛教造像常將他的形象塑畫為挖耳狀,故世人稱其為“挖耳羅漢”。

三十六、因迦陀尊者 伐那波斯尊者

為十六羅漢中的第十三、第十四羅漢。因迦陀尊者原為古印度捕蛇人,常攜帶布袋入山捉蛇以免行人被蛇咬傷,又將抓到的蛇拔去毒牙放生於山林,因發善心而證得阿羅漢果位。因他隨身總帶一裝蛇的布袋,故世人稱他為“布袋羅漢”。

據傳,伐那波斯尊者出生時雨下得正大,後院的芭蕉樹葉被大雨打得沙沙作響,故被取名為伐那波斯(梵文“雨”的意思)。後他出家常在芭蕉樹下用功並因此成道,故世人稱他“芭蕉羅漢”。

三十七、阿氏多尊者 荼畔吒迦尊者

為十六羅漢中的第十五、十六羅漢。據說,阿氏多尊者一生下來就有兩條長長的白眉,因為他前世就是一位修行和尚,修行到老,毛髮都脫落了,只剩下兩條長眉毛,死後投胎轉世,將長眉毛也帶了出來。父親知道他是修行人,故又送他出家,終於修成阿羅漢果,故世人稱他為“長眉羅漢”。

荼畔吒迦尊者是第十羅漢的弟弟,他出家後化緣的辦法是用拳頭拍門叫屋裡的人出來佈施。佛認為不妥,就賜他一根錫杖。他化緣時,就用錫杖在人家門前搖動,人家聽見這聲音果然就心生歡喜,開門佈施,成道後世人就稱他為看門羅漢。這錫杖(也叫禪杖)後來也就成為和尚出門隨帶的法器。

三十八、天龍八部諸神眾

又稱“龍神八部”、“八部眾”,為佛教八類天神名:1.天眾,如護持佛教的大梵天、帝釋天、韋馱天、四大天王等;2.龍眾,即主管興雲降雨的龍王神;3.夜叉,意為“能啖鬼”、“捷疾鬼”等;4.乾閥婆,香神或樂神;5.阿修羅,好鬥的護法神;6.迦樓羅,大鵬金翅鳥;7.緊那羅,歌神;8.摩睺羅迦,大蟒神,因八部眾中以天眾和龍眾最重要,故稱天龍八部眾。

三十九、衛法神王婆羅門仙等眾

四十、天藏菩薩

四十一、無色界四空天諸天眾

佛教將眾生生死輪迴的世界稱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無色界是隻有受、想、行、識四心,而沒有物質的有情眾生所居住的世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又稱四空天、四無色、四空處。

四十二、色界四禪非非想大梵天主眾

色界為三界的中間層,遠離欲界淫慾、食慾而仍然具有清淨色質的有情眾生所居住的華麗的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沒有欲染、沒有女形,眾生的出生方式是“化生”,因此界尚有色質,故稱色界。色界又依禪定的深淺而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級,從初禪的梵天到四禪的阿迦膩吒天,共有十八天。

四十三、大梵天無色界上四天並諸天眾

大梵天為三界中色界諸天之總稱,諸天以遠離淫慾為根本。

無色界上四天即四重天:1.空無邊處;2.識無邊處;3.無所有處;4.非想非非想處(三界的頂端,又稱“有頂天”)生活在無色界的天神已經超越了世俗物質的束縛,既無形體,也無居室,是一種精神的存在。

四十四、大梵天王諸神眾

特指色界初禪天之主,又稱大梵天王。大梵天王形象被漢化後,多為雍容華貴的中國古代帝王模樣,身後有輔臣簇擁。

四十五、忉利帝釋天王眾

按佛教的宇宙觀,欲界是由四惡趣(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四洲(眾生居住的地方:1.東勝身洲,此處人身殊勝,故名;2.南瞻部洲,此洲形狀如倒三角形;3.西牛貨洲,此洲以牛為貨幣,故名;4.北俱盧洲,此洲形狀四方形,人壽年豐,為四大部洲之冠。)、六慾天組成。六慾天即三界中欲界的六重天:1.四大天王,即四大天王居住的地方,在須彌山山腰;2.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位於須彌山山頂,中央居住帝釋天,四周各有八位天神,總共三十三位天神,故名;3.夜摩天;4.兜率天;5.樂變化天;6.他化自在天。帝釋天是佛教的護法神,職責就是保護佛、法、僧。帝釋天的形象在漢傳佛教裡多為少年帝王或王宮后妃模樣。

四十六、欲界十二天主諸天眾

欲界護持佛法的十二位天尊:1.東方帝釋天;2.東南方火天;3.南方焰摩天;4.西南羅剎天;5.西方水天;5.西北方風天;7.北方多聞天;8.東北方大自在天;9.上方梵天;10.下方地天;11.下方日天;12.下方月天。

這十二天是往古諸佛為度眾生而現,為總攝一切諸天鬼神之護世者,能使國泰民安。在漢傳佛教中,十二天形象多為古代宮廷大臣形象。

真實的封神榜就是“水陸畫”,作者受啟發寫的小說

四十七、四大天王

居住於欲界第一天,守護人四洲的四位天王。東方護世乾闥婆主持國天王能護持國土,守護東勝身洲;南方護世鳩槃荼主增長天王能令他人增長善根,守護南瞻部洲;西方護世大龍王主廣目天王能淨眼觀眾守護眾生,守護西牛貨洲;北方護世大藥叉主多聞天王能知聞四方,賜人福德,守護北俱盧洲。佛教傳入中國後,四大天王被漢化。元明後,受《封神演義》,《西遊記》等影響,北方多聞天王成了託塔李天王,四天王成為專門鎮守佛門的四大金剛,形象含意也隨之變化,分別表示風、調、雨、順。

四十八、大威德菩薩眾

指有大威勢,足以折伏惡魔;有大慈德,足以救助眾生的菩薩眾。

四十九、北極紫微大帝

全稱為“中天紫微北極太皇大帝”,是道教四御之一,地位僅次於玉皇大帝。

在道教神仙譜系中,最高的神為“三清”。“三清”既指天神所居住的三處勝境:玉清聖境、上清真境、太清仙境,合稱三清境;又指分別居住境的道教三位至尊神:玉清大帝元始天尊、上清大帝靈寶天尊、太清大帝道德天尊。三清有四位輔佐的天神,地位僅次於“三清”,分別是:玉皇大帝、北極紫微大帝、天皇大帝和后土黃地祗。四御之首為玉皇大帝,其次為北極紫微大帝。北極紫微大帝位居天的中央,協助玉皇大帝執掌天經地緯、日月星辰及四時節氣等自然現象,在中國古代民間極受崇拜。

佛教在漢化過程中,自然不可忽視這樣一位深受崇敬的執掌自然界的天神,故在水陸畫中、將他請進上堂,可見佛教在流傳過程中的靈活變通、兼容幷蓄。但假如將玉皇大帝請進法會,則位置可能就不太好擺放了。

到了明代,佛教的護法神隊伍又有了大的擴展,除了已將古印度神話中的二十位天神納入佛教懲惡揚善的護法隊伍(稱二十諸天)外,又增加了道教的三位神明,即紫微大帝、東嶽大帝及雷神,使紫微大帝成為佛教二十四天之一而享受人間煙火。

五十、星主宿主清涼照夜月宮天子、百明利生千光破暗日宮天子諸神眾。

畫中紅衣捧圭帝王相者為月宮天子,白衣捧圭帝王相者為月宮天子。日宮天子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亦稱日天子、寶光天子。月宮天子為大勢至菩薩的化身,亦稱月天、月天子、大白光神、寶吉祥、寶吉祥天等。佛經言月宮天子身有千光,故又稱千光明、涼冷光明等。

五十一、太乙諸神眾

為道教人物,是太乙救苦天尊的諸化身。太乙救苦天尊在道教中的角色,如同佛教中的觀世音菩薩,是道教中拯救苦難、超度地獄鬼魂的天神,是上清靈寶天尊的化身。據道教《太乙救苦護身經》載: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如恆河沙數,物隨身應,或化身為帝君聖人,或為金剛神王,或為魔王力士,或為文武官宰,或為都大元帥。這裡示現的是太乙天尊的三個化身,以三應無窮之數。

五十二、五方五帝眾

即道教的五老君,為早期道教最尊奉的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的五位天神:東方木帝,南方火帝,西方金帝、北方水帝,中央土帝。畫中中央一帝為玉皇大帝,被五方五帝所環繞。

道書中說,五方五帝為五氣之根宗、五行之本始。見於天文,則化為五星;凝之於物,則化為五嶽;見之於事,則為五帝;見之於人,則為五臟。

五十三、太陽木星火星金星水星土星真君。

道教崇奉的六位真君。道教以太陽為大明之神,稱為日宮太丹炎光鬱明太陽帝君,作男性帝王像。《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經》以木、火、金、水、土稱五星君,東方木德真君主發生萬物;南方火德星君主長養萬物;西方金德真君主收斂萬物;北方水德真君主通利萬物;中央土德真君主四時廣育萬類。六星均為道教中高照的吉星。

五十四、太陰羅睺計都紫氣月孛星君眾。

太陰即月神。道教以月為夜明之神。羅睺、計都為逆日月而行的星君;紫氣、月孛為順日月而行的星君。

道教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加上羅睺、計都、紫氣、月孛、合稱十一曜、作為星命家語。羅睺與計都合稱羅計,因與日月等反向而行,故稱蝕神。

五十五、寶瓶金牛天蠍巨蟹磨羯宮神。

為道教黃道十二宮之六宮。十二宮原為天文學術語,即太陽與月亮沿黃道運行一週,每年會合十二次,每次會合都在一定部位,稱十二宮。西洋名為白羊、金牛、雙子、巨蟹、處女、天秤、天蠍、人馬、磨羯、寶瓶、雙魚。道教對十二宮進行神格化,成十二宮神。由此也可知,在明代,西洋的天文學已影響中國的占星術,併為佛道兩教所運用。

畫中諸神身份,以手中所持之物可表明。

五十六、天馬天稱雙女雙魚白羊獅子神

為黃道十二宮之另六宮。

五十七、子醜寅卯辰巳元神

即十二生肖中的前六肖。中國古代以十二種動物來分別配屬十二地支,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道家對其神格化後,即為十二元神星君。畫中與十二種動物相配之神即為十二元神之神名。

五十八、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元辰星君

即十二生肖中的後六肖,十二元神中的後六位元神。

五十九、角亢氐房心尾箕星君

道教二十八宿之東方七宿,四象之一——青龍。東方七宿位於東方,其形似龍、屬木,其色青,總稱青龍(亦稱蒼龍)。東方七宿中,角宿星君主人間雨澤;亢宿星君主人間大風;氐宿星君主人間狂風;房宿星君主驚風駭雨;心宿星君主人間雨澤;尾宿星君主祥雲瑞氣,箕宿星君主斜風細雨。

二十八宿也有與之相配的二十八種動物,東方七宿為:角蛟、亢龍、氐貉、房兔、心狐、尾虎、箕豹。

六十、鬥牛女虛歲危室壁星君

道教二十八宿之北方七宿,四象之一——玄武,北方七宿位於北方,其形似龜(亦稱龜蛇合體),屬水,其色玄,總稱玄武。北方七宿中,鬥宿星君及牛宿星君主雲氣;女宿星君主陰陽,虛宿星君主人間大風;危宿星君主旋風走石,室宿星君人間陰翳,壁宿星君主人間風雨。

與北方七宿相配的動物為:鬥蟹、牛牛、女蝠、虛鼠、危燕、室豬、壁貐。

六十一、奎婁胃昴畢觜參星君

道教二十八宿之西方七宿,四象之一——白虎。西方七宿位於西方,其形似虎,屬金,色白,總稱白虎。西方七宿中,奎宿星君主人間風雨;婁宿星君主人間大風;胃宿星君主人間風;昴宿星君主人間晴;畢宿星君主天地開奉;觜宿星君、參宿星君主人間風雨。

與西方七宿相配的動物為:奎狼、婁狗、胃雉、昴雞、畢鳥、觜猴、參猿。

六十二、井鬼柳星張翼軫星君

道教二十八宿之南方七宿,四象之一——朱雀。南方七宿位於南方,其形似鳥,屬火,其色赤,總稱朱雀。南方七宿中井宿星君主天色昏黃;鬼宿星君主天色昏昧;柳宿星君主天色昏;星宿星君主天氣晴朗;張宿星君主時氣不和大熱;翼宿星君主晴朗;軫宿星君主晴。

與南方七宿相配的動物為:井犴、鬼羊、柳獐、星馬、張鹿、翼蛇、軫蚓。

六十三、北斗七元左輔右弼眾

畫中下北斗七元星君加上左輔右弼合稱北斗九辰星君。

道教認為,北斗是九天之精魂,九地之靈魂,九星之妙象,九州之威神。北斗在天居天之中,為天之樞紐,斡運四時;在人居人之心,心即北斗,北斗即心,如佛教即心是佛,即佛是心一樣。

北斗九辰星君依次是:北斗陽明貪狼星君(天樞星),北斗陰精巨門星君(天璇星),北斗真人祿存星君(天璣星),北斗玄冥文曲星君(天權星),北斗丹元廉貞星君(玉衡星),北斗北極武曲星君(闓陽星),北斗天蘭破軍星君(搖光星),北斗洞明左輔星君(洞明星,亦即勾陳天皇大帝),北斗隱元右弼星君(隱元星,亦即紫微北極大帝)。

六十四、普天烈曜一切星君諸神眾

畫中所繪為前面未提及的其他道教星君眾。

六十五、匡野四將神祗等眾

六十六、天地水府三官大帝眾

道教最早奉祀的神靈,亦稱“三元大帝”、“三官帝君”,是中國古代先民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並被道教神格化後形成的神仙信仰。三官崇拜在中國古代民間影響較大,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故中國民間供奉三官的廟、堂、殿、庵隨處可見。

六十七、天蓬天猷翊聖玄武真君

為道教四聖真君:天蓬大元帥真君,天猷副元帥真君,翊聖保德儲慶真君、真武靈應佑聖真君。亦稱“北極四聖”、“北方四元帥”為北極紫微大帝的四大護衛。

六十八、天曹府君天曹掌祿主算判官諸司判官等眾。

六十九、大阿修羅王諸神眾

天龍八部之一,佛教的護法神、戰神、以好鬥著稱。

七十、年月日時四直功曹使者

為道教中所供奉的年值、月值、日值、時值四位小神,從事掌記功勞、傳遞文書之事務,也是佛道兩教的守護神。

七十一、鬼子母羅剎諸神眾

鬼子母為佛教護法神二十諸天之一。據《鬼子母經》記載,鬼子母原為一惡神,自己有五百孩子,但還偏喜歡搶取他人的子女充飢。佛告訴阿難,待鬼子母外出,去帶走鬼子母的一個兒子並藏起來。鬼子母回來時,發現少了一個孩子,便披頭散髮滿城尋找。佛對她說,你有五百子女,尚且憐愛一子,何況其他人僅有一兩個子女,你還忍心食之。鬼子母幡然悔悟,由惡神而變為善神,成為了守護幼兒的慈悲女神。

羅剎原也為惡神,被佛教感悟後變為佛教護法神。

七十二、阿利帝母大羅剎諸神眾

阿利帝母即鬼子母,畫中所繪為轉善後持圭受封的鬼子母,身後所列為各大轉善後的男大羅剎。

七十三、大聖引路王菩薩眾

為接引佛阿彌陀佛的左脅待觀世音菩薩所化。西方極樂世界是佛教徒夢寐以求的世界。死後靈魂能跟著引路王菩薩脫離三界而足登極樂世界,為善男信女的至高理想。

七十四、八大金剛諸神眾

七十五、隨其所求令得成就大功德天特尊之主居色頂天摩醯首羅眾

1.即大自在天,音譯為“摩醯首羅”。原為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溼婆,意思是“幸福”,“創造幸福”。她是毀滅神,與創造神梵天、保護神毗溼奴合為婆羅門教、印度教三大主神。2.溼婆(畫中之男性)是佛教護法天神韋馱菩薩之父。但被吸收為佛教護法天神之後,被稱為“大自在天”,住在色界之頂,成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形象也發生了變化,由男身變為后妃模樣美麗女神:有五個頭,每個頭三隻眼,四隻手,坐騎是一頭大白牛。

七十六、金剛密跡等眾

金剛為“金中最剛”之意,以喻堅固、銳利、能摧毀一切之意。金剛杵在佛教中為斷煩惱、斬惡魔的法器。金剛密跡則為護持佛法的天神。稱其為“密跡”,是因其能聽到一切諸佛秘要密跡之事。

七十七、二十八部統領鬼神散脂大將眾殷憂四部外三洲韋馱尊天眾

右為散睹大將,又名夜叉大將,是北方毗沙門天王的八大將之一,統領二十八部眾,有的說他是鬼子母的丈夫,有的說他是鬼子母的兒子。漢傳寺院將他與金剛密跡塑成哼哈二將的形貌。密跡金剛白麵善相,散脂大將紅面怒相。

中為韋馱尊天。韋馱居四大天王部下三十二大將之首(每個天王各有八大部將),以善走如飛著稱,是佛教最著名的護法神,漢傳佛教寺院立於天王殿彌勒背後,手執金剛杵的即為韋馱。因他周統東、西、南三洲巡遊護法事宜,故又稱“三洲感應”。

七十八、持地菩薩眾

即佛教二十四天之一的地天,在漢傳佛教中為手持鮮花的美麗女神形象。

持地菩薩的職責是保護土地及地上的一切植物免受災害,角色如同道教中的后土娘娘。

七十九、九天後土聖母諸神眾

與前佛教持地菩薩對應,為道教四御之末,俗稱后土娘娘,職責大致與持地菩薩相同,主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與山河之秀,是四御中唯一的女性神。

“后土”之稱始於春秋,漢代列入皇朝祀典,為歷代帝王所沿襲。宋微宗封后土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后土皇地祗”稱“為陰地者,五方相乘,五氣凝結,負載江海山林屋宇。故日天陽地陰,天公地母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