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12讲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12讲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018年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12讲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一种情况:当我们和别人持不同的想法的时候,我们会尽我们所学从各种细枝末节的地方来寻找能够证明我们是对的的材料。这种场景基本上在每时每刻都在上演,有时候是和别人,有时候是和自己。但是我们大部分人,大多数时候选择的会是"把自己的牌子立好",很少会有人选择"踢倒别人的牌子"。这是我们的一种思维定式。今天我们就逆思维学习一种"踢倒别人的牌子"的论证方法——驳论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论证方式以及基本的驳论方法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1)立论

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写立论性的文章,必须做到:

①论点要正确、鲜明。正确就是论点本身要符客观实际,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鲜明就是说作者必须旗帜鲜明地表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决不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②论据要真实、充分。就是说,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公认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

作为论据的事实,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用事实作论据,有很强的说服力。

用科学道理作为论据,也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如用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和公式等作为论据,也能有力的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

③论证必须符合正确的推理形式。写立论性的文章,要言之成理,合乎逻辑。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证明论点。论据必须足以证明论点,论点必须是从论据中推断出来的必然结论。

(2)驳论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有三种形式:

①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同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有的文章,首先证明与论敌的论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以此来证明论敌的论点是错误的。

②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论点的根据,是证明论点的。错误和反动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之上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

③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谬误(驳其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驳倒了它的论证中关键问题,也就把谬论驳倒了。

驳论文的驳法有三种: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反驳论证相对于前两者更高了一个层次。

议论虽有立论、驳论两种方式,但两者不是完全分开的。驳和立是辨证的统一。在立论性的文章中,有时也要批驳错误论点;在驳论性的文章中,一般也要在批驳错误论点的同时,阐明正确的观点。因此,立论和驳论在议论文中常常是结合起来使用的。

直接驳和间接驳的差别:

①如果直接以论点出发,那就算是直接驳论。

②如果通过各种论据来反驳论点的算间接驳论。

③如果从始至终都通过论点论据来论证中心的,就是典型的驳论文,如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就是典型的驳论文章。

总之,写驳论性的文章,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对准靶子。写驳论性的文章,首先要摆出对方的谬论或反动观点,树起靶子。怎样树起靶子呢?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概述。即用概括的语言,将所批驳的敌论复述一下。并且还要强调出敌论的弊端。概述时,可适当引用一些原词句,但要有重点,倾向性要鲜明。二是摘引。即把反面材料的关键部分或有关部分,摘录下来,然后对准靶子,进行驳斥。可以引用一些较为典型的事例,和古典名句。更加强有力的证明自己的观点。

②要抓住要害。鲁迅说:"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予致命的重伤。"对谬论,一定要抓住其反动本质,深入地进行揭露和批判。

③要注意分寸。对于敌人的反革命谬论和人民内部存在的错误思想,必须加以区别。对敌人,要无情揭露,痛加批驳,给以致命打击;对于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就要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决不可相提并论。

考点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1) 论证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形式:引论一本论一结论。在思路上体现为: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议论文的结构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二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类型:

①并列式: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是平行的、并重的。

②对照式:论述中把两种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正一反的两种意思)加以对照,或用一种事物来烘托另一种事物,以见其是非美丑。

③层进式:就是"层层深入"式,它采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的论证方式,由小到大、由浅到深地把道理说深说透。

④总分式:分为总一分、分一总、总分一总三种。

「2018年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12讲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 论证思路

论证思路就是将文章的论证结构进一步具体化,即提出了什么观点或论题,通过哪些论证方法展开论证的,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分析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概括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具体作答时,多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运用"提出""分析""论证"等体现议论文特征的词语来表述。

本文: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树立了批驳的靶子,摆出敌论的论据和论点。论据是:两年以前我们总是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是一味求神拜佛。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本文从批驳敌论论证入手指出敌论论证的荒谬,根据敌论的论据根本就不可能得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结论。正确的推理应该是:先前的信"地"信"物",后来的信"国联",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他信力"也失掉了;求神拜佛会"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所以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通过批驳敌论的论证,证明了敌论的论点根本不能成立。最后,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正面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举出了从古至今的事例作为论据,使正面的论点立于不败之地。正面论点的确立,又是对敌论论点的间接驳斥。作者运用正反笔法,驳立结合,鲜明地揭示了事理,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全面深刻。

考点3 比较《敬业与乐业》的差别

(1)《敬业与乐业》论证结构

「2018年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12讲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敬业与乐业》的论证思路

文章本论部分按照"有业""敬业""乐业"的顺序分别论述:"有业"是"敬业""乐业"的前提和基础;"敬业"是对职业采取的基本态度;"乐业"是对待职业的更高境界,层层递进,论证严密,思路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三 、例题精析

例题1

"开卷有益"

同学们大概经常听到、见到"开卷有益"这个词。不知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说开卷有益?开卷有哪些益?开卷是不是都有益?请你针对"开卷有益"这种看法,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①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②论点要鲜明,论证方法得当,结构完整。

【解析】:这是一篇自拟题目的议论文。写好这篇作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先确立一个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对"开卷有益"这种说法,既不能全盘否定,写驳论文;也不宜全盘肯定,写成立论文。因为这种说法既有它正确的一面。又有它不够全面的地方,所以对这个看法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肯定其有益的一面,否定其有害的一面,从中总结出正确的论点来。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说法作出合乎事实的评价,最终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2、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要防止出这样一个毛病:自相矛盾。一会儿说开卷有益,一会儿说开卷有害,令人不知所云。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文章中还要将二者的联系点明,才算把道理真正说透。

3、从论证方法看,如果所读的书是坏书,则开卷未必有益,这里可以采取例证法,并辅之以引证法和喻证法,用前几年社会上黄书泛滥成灾毒害青少年作为事实论据,用名人名言作为理论论据,充分论证黄书的害处和读好书的益处。在此基础上,再把这两者辩正地统一起来。说明我们中学生既要多读书,又要慎重地加以选择、读好书。这样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就将问题说得比较全面而深刻,文章也就具有了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例题2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提出"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他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就是要有责任心(敬业),有趣味(乐业)。

B.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采用驳论的论证方式,驳斥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并通过列举中国的脊梁,摆事实有力论证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C.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以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态度变化为线索,刻画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虚伪势利的形象,批判了金钱至上的人性缺点。

D.《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西汉时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句中有两处错误,一是《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作品,小说的线索是"于勒命运变化",而不是"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态度变化"。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例题3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

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

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③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④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⑤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

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⑦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⑧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A.作者运用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

B."总"字刻画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

C."只"字刻画出一副真挚、虔诚、执著的样子。

D."一味"刻画出一副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2)下面对选段①-⑤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作者反复强调这些事实,可见作者用冷峻的目光关注着社会现实,关注着这些"公开的文字"。

B.第③段画线句子中的"新生路"指的是"相信自己"。

C.第⑤段是过渡段,由揭露不但失掉"自信力"而且发展着"自欺力"的一小撮中国人转向歌颂"并不失掉自信力"的广大人民。

D.文章段与段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第⑤段"然而,在这笼罩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使全文从前面的间接批驳转向直接批驳。

(3)选段⑤-⑧中论证的观点是( )

A."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B.要论中国人,必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D.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答案】(1)C(2)D(3)C

【解析】(1)"只"字刻画出一副懦弱无能的样子。(2)使全文从前面的直接批驳转向间接批驳。确立了正确的观点。(3)正面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例题4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文中敌论点是什么?敌论据是什么?(2分)

敌论点: 敌论据:

(2)作者批驳论敌的论点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论点,这个论点是什么?能证明作者论点的论据是什么?(2分)

论点: 论据:

(3)"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2分)

(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句中两处加横线词语的含义是什么?(2分)

中国人①:

中国人②:

(5)第⑨段中,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文中"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分别指的是什么?(3分)

(6)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1)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0.5分)

敌论据:①总自夸地大物博。 ②只希望着国联。③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一点0.5分)

(2)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1分)

论据: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1分)

(3)"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救亡。

(4)第一个"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1分)第二个"中国人"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1分)

(5)①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底下。(1分)②有骨气、有自信力的中坚力量,就是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1分)

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1分)

(6)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1分)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1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1分)

【解析】试题分析:文章第1、2段作者通过列举一些事实论断,最后得出敌论点,"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及论据的分析。

四 、课堂运用

基础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敬业与乐业》选自梁启超先生的《饮冰室合集》,本文是一篇演讲词,提出来"敬业"的主旨,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文旨意。

B.法国作家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以第三人称的的口吻讲述了菲利普夫妇在意外遇到于勒时的各自的言行神态,揭示了他们态度发生变化的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

C.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采用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的方法,无情地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言论,热情歌颂富于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

D.诸葛亮的《出师表》是一篇千古传诵的表文,追述了自己追随先帝创业的经历和"受命已来"的工作同时,抒写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故事情节的,不是第三人称。B项叙述错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

2.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5分)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他信力""自欺力"加双引号起什么作用?(1分)

(2)文中敌论点是什么?作者的正面论点又是什么?(2分)

(3)本文语言具有辛辣嘲讽意味,请从第一段 "总""只""一味"任选一词加以赏析。(3分)

(4)本文题目有什么妙处?(3分)

(5)第⑦段中"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有什么含义?(3分)

(6)在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这些"民族的脊梁"又具有什么样的时代特征?请举例说明。(3分)

【答案】(1)讽刺否定。

(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的丑态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愚昧成习;沉迷其中不愿自拔,顽固不化。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 尖锐泼辣的语言,极富讽刺意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4)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以问句形式出现,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感情强烈。

(5)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希望和中坚力量,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热情讴歌和赞美。

(6)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抗战结束后,坚持回到祖国,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对国家的热爱。"雷锋传人"郭明义20年献血6万毫升,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最美教师张丽莉放学时在路边疏导学生,一辆客车失控轧向学生,她奋力将学生推开,自己却被压在车底,失去了双腿。罗阳,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牺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解析】

(1)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引号有哪些作用,根据语境理解作者的观点与思想,从情感色彩上来判断引事号的作用。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试题分析:从第二段中即可摘引敌论观点,从第七段中"然而……"一句中即可摘引作者的观点。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首先要根据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批驳的对象以及对方的谬论,然后就这几人字词从讽刺的角度来概括其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丑化,点明丑化了他们什么形象,要用评价语"深刻地揭露""增加了讽刺性"等。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理解反问句的作用,根据文章内容从树起敌论的靶子,表达作者旗帜鲜明的态度,引起读者注意等角度来分析概括。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5)试题分析:首先点明修辞手法,抓住"脊梁"一词,根据文意理解作者是赞美什么的,要用评价语"生动形象""感情色彩丰富""感染力强"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6)试题分析:举几个为国报效做出巨大贡献的现代名人,说明他们的精神品质和对国家的贡献对社会的影响。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拔高

3."不可随便"

1939年,郭沫若回乡探亲,平常散漫懒惰的某某同学登门拜访,并请郭老赐以墨宝(即请郭老题字)。郭老早已了解此人平时做事马虎、敷衍,便问道:"写什么呢"那位同学漫不经心地答道:"随便。"郭老眉头一皱,挥笔写下"不可随便"四个大字。

"不可随便",言简意丰,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可随便"。

请以《从"不可随便"谈起》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①可以结合上述材料内容,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②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

【解析】: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该题虽然规定了作文题目,但仍给学生思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从文体来看,写议论文是最好的选择。学生可以从是非观、处世态度、治学精神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要写好议论文,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1)确定论点。根据命题提供的材料,可从不同角度提炼出诸多观点,但短短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选准一个论点充分论证。

(2)选好论据。论据能起到充分证明论点的作用,论据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确凿,不能有虚假成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说服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3)组织好论证结构。最常用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五 、课堂小结

1.论证方式以及基本的驳论方法

驳论文的驳法有三种: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形式:引论一本论一结论。

论证思路就是将文章的论证结构进一步具体化,即提出了什么观点或论题,通过哪些论证方法展开论证的,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

3.于《敬业与乐业》的区别

六 、课后作业

基础

1.下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脂粉"、"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地底下",运用借喻,既照应文章题目,又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

B."《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梁启超《敬业与乐业》),梁启超的用意是说,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C."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象性的虚拟中,运用明喻和隐喻的修辞手法,表达对解放区的热爱。

D."请你想一想,你现在跟这个犹太人讲理,就像站在海滩上,叫那大海的怒涛减低它的奔腾的威力,责问豺狼为什么害得母羊为了失去它的羔羊而哀啼,或是叫那山上的松柏,在受到天风吹拂的时候,不要摇头摆脑,发出簌簌的声音。"(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连续用三个比喻句来强调夏洛克的残忍无法改变。虽然台词较长,但无累赘之感,给人以一种生动、形象、华美、流畅、富有诗意的艺术美感。

【答案】A

2.阅读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节选的文字,完成题。

①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②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③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④"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⑤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⑥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⑦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段②中"一条新生路"指的是( )

A.自夸"地大物博"

B.信"国联"

C.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D.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2)段⑦中"脂粉"的修辞方法和含义是( )

A.借代,指为国民党反动派涂脂粉的人

B.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

C.借代,指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

D.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报刊上的欺骗宣传

(3)段⑥"这一类的人们"指代错误的一项是( )

A.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等

B.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C.被喻为"中国的脊梁"的人们

D."有确信,不自欺"的中国人

(4)选文正面立论的论点句是( )

A.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D.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5)段⑤中除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 )

A.引用论证 B.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正反论证

(6)作者在文中运用的驳立结合的方式是( )

A.先驳后立 B.先立后驳 C.边驳边立 D.边立边驳

【答案】DDBCCA

3.阅读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2018年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12讲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确立的观点又是什么?(4分)

(2)文章由直接反驳转到间接反驳起过渡作用的是第几段?它在内容上是怎样承上启下的?请结合原文作答。(5分)

(3)联系全文,对"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的共同特征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

B.他们有确信,不自欺。

C.他们前仆后继的战斗。

D.他们总不为大家所知道。

(4)文章⑦—⑨段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5)今天的中国正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国民的自信力,请依照例句按要求续写。(5分

例句:杨利伟,用自信的挥手代表了中国航天科技的高度;

续写: , ; , 。他们都 。

【答案】(1)(4分)批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确立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

(2)(5分)第⑥段。内容上先说"自欺"在现在的危害日见明显,承接上文错误观点"中国人是在发展着'自欺力'","然而"一转,提出正确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引出下文论证。

(3)(2分)D

(4)(4分)表达出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5)(5分)参考:刘翔,用自信的步伐跑出了110米栏的"中国速度";李宁,用自信的火炬点燃了北京奥运的同一个梦想。是当代中国的脊梁。

(句式要与例句相同,内容相关,末句为总结句。每空一分。)

拔高

4.阅读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8分)

敬业与乐业(节选)

①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②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③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④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

⑤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赦的。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1)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中,作者主要论证一个什么观点?(2分)

(2)选文第③段在论证上有重要作用,从论证思路角度说说本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3)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答案】(1)论述人们有业的必要性。评分:2分。

(2)本段引用孔子的话来说无业很可怕,从反面论述有业很重要,与第④段形成正反对比论证,来论述人们有业的必要性。评分:共4分,对这段进行概括1分,反面1分,答出与下文对比1分,答出论述的内容1分。

(3)把没有职业的懒人比喻成蛀米虫、盗贼,形象的告诉人们没有职业的懒人是万恶之首,是要彻底讨伐,万不容赦的。从而进一步论述人人都要有的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评分:共2分,分析比喻句1分,论述内容1分。

七 、教学反思

「2018年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12讲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