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不想違背盟約,突厥不打又可惜,慣使陰招將領盤活他的計策

貞觀元年的一場雪,無論對大唐還是對東突厥,貞觀元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對大唐來說,這一年是強盛的起點;對東突厥來說,則是強盛的終點。

東突厥的強盛看似必然,其實也很偶然。頡利連年入侵大唐耗費了不少人力物力,內部矛盾也越來越尖銳。

李世民不想違背盟約,突厥不打又可惜,慣使陰招將領盤活他的計策

這一年天降暴雪,史料記載這次大雪“深數尺”,看來比我國中南部2008年初的雪災有過之而無不及。

咱們出現了雪災,那是中央部署、地方協調,再加上“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最終是不會傷筋動骨的,最多大家返鄉晚一點兒、在家冷一點兒。

李世民不想違背盟約,突厥不打又可惜,慣使陰招將領盤活他的計策

東突厥就不同了,他們連年征戰、四處樹敵,人家不趁機打他就算好的了。雖然有幾個關係好的小邦國,還需要東突厥救濟呢。

想取得支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再加上突厥是以牛羊肉為主食,牛羊又需要大量的草料來餵養,而一下大雪,食物鏈的初端出了問題,整個食物鏈崩潰了。

在這種情況下,頡利只好加重對各部落的稅收,結果又引發了內部矛盾。

於是人們紛紛給李世民支招,勸他乘機攻打東突厥。一方面,這是攻打東突厥的絕佳機會;另一方面,在便橋結盟後不久,攻打東突厥是違背盟約的行為。

李世民也是左右為難,就向蕭瑀和長孫無忌諮詢。蕭瑀認為應當出兵攻打,而當時任尚書右僕射的長孫無忌不同意出兵。

長孫無忌認為,在東突厥沒來侵犯的情況下,背信棄義又勞民傷財,這不是王者之師。李世民最終聽取了長孫無忌的意見。

不久以後,回紇和薛延陀等少數民族部落相繼叛離東突厥,從東突厥出使歸來的鄭元濤認為東突厥三年之內必亡。李世民很是認同他的觀點。

接著很多大臣又勸李世民乘機出兵攻打東突厥,李世民仍沒有同意。

他說:“縱使其部落盡叛,六畜無餘,聯終不擊,必待有罪,然後討之。”

李世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貞觀元年,東突厥的突利可汗因為跟薛延陀、回紇作戰失敗,被頡利可汗關押了十幾天,還被責打了一頓。

突利好歹也是東突厥的第二號實力派人物,哪裡受得了這樣的委屈,就暗地裡策劃叛亂。

貞觀二年初,頡利可汗向突利可汗徵兵時,突利可汗一面拒不執行頡利的命令,一面向李世民請求歸附。

李世民接到突利請求歸附的書信後,按李世民自己的話說是“且喜且懼”。

他喜的是東突厥的衰落使大唐的西北邊境出現了難得的安定;懼的是強盛一時的東突厥居然衰落到這步田地了,以後稍一不慎,自己的國家也難免重蹈覆轍。

這就是居安思危—傳說中的一種美德。頡利對突利的行為很生氣,派兵征討。突利向大唐求援,李世民召開御前會議研究對策。

李世民不想違背盟約,突厥不打又可惜,慣使陰招將領盤活他的計策

這時,李世民仍然覺得左右為難:一邊是便橋之盟的約束,一邊是自己的結拜兄弟突利,情義(更是利益)和誠信哪個更重要?

兵部尚書杜如晦認為:不需要跟頡利講誠信,他早晚都會違背盟約的,現在不攻打他,以後鐵定要後悔,攻打出現內亂的國家是自古以來的慣例。

最終,李世民採取了一條兩全其美的辦法,既不違背便橋之盟,又能牽制東突厥。他的辦法是向梁師都開刀。

這個梁師都出身於朔方郡的望族,當過隋朝的鷹揚郎將,在隋末殺了朔方郡的郡丞起兵。

由於他離大唐、劉武周、東突厥這些勢力太近,一直沒有發展壯大的機會,基本上是在朔方郡窩裡橫,偶爾跟著東突厥一起騷擾騷擾大唐。

李世民不想違背盟約,突厥不打又可惜,慣使陰招將領盤活他的計策

這回,梁師都的靠山東突厥不穩了,李世民就派人招降梁師都。沒想到梁師都還真是個堅定的造反派,在形勢逼人的情況下居然咬緊牙關不歸唐,他要把造反進行到底。好吧,給你機會你不要,就別怪我收拾你了。

李世民收拾梁師都是分兩步走的。第一步,他派出了夏州都督劉旻和夏州司馬劉蘭成去“折磨”梁師都。李世民這次又選對了人。別看劉旻和劉蘭成此前並沒什麼轟轟烈烈的事蹟,陰招倒是有不少。

他們先是派遣輕騎兵去踐踏梁師都地盤內的莊稼,然後又使用離間計讓梁師都政治集團的內部出現裂痕。

李世民不想違背盟約,突厥不打又可惜,慣使陰招將領盤活他的計策

這兩招的效果很明顯。梁師都手下的名將李正寶就想把他給逮起來,不過最後計劃洩漏,李正寶沒能實現他的願景。幸運的是,李正寶活著逃到了大唐。

此後,梁師都集團內的猜忌更多,到大唐來投降的不計其數。這時候,劉旻和劉蘭成等人認為走第二步的機會到了。就向中央打報告要求派兵攻打梁師都。這次李世民派了兩個猛男—柴紹和薛萬均。

這幾年,柴紹跟東突厥、吐谷渾等打了不少仗,而且打得很漂亮。貞觀元年,屢立戰功的柴紹已官居右衛大將軍。

薛萬均則是薛萬徹的哥哥,當年弟兄倆在羅藝—也就是後來的李藝—手下很受重用,沒少給竇建德出難題,後來還被劉黑闊剃了個光頭,不過那隻能怪李神通太無能。

這時薛萬均的官職是殿中少監,相當於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的副局長。

在派出柴紹和薛萬均的同時,李世民讓劉旻、劉蘭成等人佔據朔方東城對梁師都施壓。梁師都拿劉是沒辦法,只好請東突厥出兵幫助對付唐軍。

東突厥的軍隊到了朔方東城之下,城裡的唐軍在劉蘭成率領下堰旗息鼓、拒不出戰。到了晚上,梁師都無奈地撤軍。劉蘭成率軍追擊,大勝。

東突厥一看唐軍不好對付,就再次派出軍隊救援梁師都,這次東突厥的援軍比上次數量多出了不少。

好在唐軍的大部隊在柴紹的率領下也及時趕到了朔方。東突厥軍與唐軍主力部隊在離朔方城只有幾十裡的地方遭遇,唐軍大勝。

李世民不想違背盟約,突厥不打又可惜,慣使陰招將領盤活他的計策

此戰之後,唐軍包圍了朔方城,東突厥也不敢再來救援梁師都。在外無救兵、內部渙散的情況下,梁師都被他的堂弟梁洛仁殺死。梁洛仁降唐,原屬梁師都的地盤從此成為了大唐的夏州。

此戰的意義遠非得到地盤這麼簡單,因為在此戰期間,東突厥救援梁師都的行為給大唐提供了發飆的理由。

當不成女婿當俘虜

貞觀二年八月,薛延陀派出使者去見李世民,雙方就雙邊關係和東突厥有關問題進行了友好磋商。

薛延陀本來是西北古老民族鐵勒族的部落之一,由薛、延陀兩部合併而成,曾長期受突厥奴役,不久前才擺脫頡利的控制。

突利可汗受頡利可汗責打就是因為追討薛延陀失利。頡利一看自己最強大的兩個對手薛延陀、大唐交好了,很是著急。

李世民不想違背盟約,突厥不打又可惜,慣使陰招將領盤活他的計策

為了不讓自己被李唐和薛延陀夾擊,頡利強烈要求向大唐稱臣,並提出要娶大唐的公主、給李世民當女婿。虧他想得出。整整比李世民大了二十歲,居然還想當人家的女婿。

李世民好不容易找到了打擊頡利的藉口,哪裡肯為了當一個糟老頭子的岳父而放棄痛打落水狗的機會,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頡利的請求。

這也怪不得李世民,要怪只能怪頡利早幹嘛去了?現在來裝孫子,還不如先前別把人家逼得那麼難受。

八月十九,李世民以頡利救援梁師都違背了便橋之盟為由,派遣兵部尚書李靖為行軍總管、代州都督張公謹為副總管征討東突厥。

大唐要攻打東突厥的消息一出來,那些本就對東突厥不再看好的部落和貴族都倒向了大唐。

九月初九,九位東突厥貴族率領三千人起兵降唐;九月二十一,拔野古、僕骨、同羅、奚等部落降唐。

不甘示弱的東突厥軍隊也坐不住了。貞觀二年十一月,東突厥進攻大唐的河西地區,被肅州刺史公孫武達、甘州刺史成仁重擊潰。十一月二十三日,李世民對東突厥開始動真格了。

李世民不想違背盟約,突厥不打又可惜,慣使陰招將領盤活他的計策

李世民以幷州都督李世勣為通漢道行軍總管,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華州刺史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二李、柴紹、薛萬徹都是戰功赫赫的宿將,讓誰當這四路人馬共十幾萬軍隊的總指揮呢?

李世民選擇了李靖。不僅因為他的戰功,還因為李世民對他的兵法很有信心。李靖也沒讓李世民失望。

貞觀三年正月,他率領三千騎兵自馬邑附近的惡陽嶺出發,在夜間襲擊定襄成功。

這次夜襲成功最重要的意義並不在於殺死殺傷了多少東突厥軍隊,也不在於得到了多少補給,而在於給了東突厥極大的震懾。

頡利可汗認為李唐這次肯定是派了大量的軍隊打過來,嚇得把牙帳(一些少數民族部落首領的官署,用象牙裝飾)搬到了磧口,他說:“唐不傾國而來,靖何敢孤軍至此!”

與此同時,從雲中出兵的李世勣(李勣)在白道(今呼武公路)大勝東突厥。接下來,李靖又派人實施離間計,使得頡利可汗的親近大臣康蘇密降唐。不過,震懾和離間並不能徹底殲滅敵人,徹底殲滅敵人還需要真刀真槍的廝殺。

在唐軍的連續打擊下,內憂外困的頡利可汗帶領數萬部眾逃到了鐵山,派執失思力去見李世民,要求做大唐的藩屬國,頡利可汗願意親自去長安。

李世民派時任鴻臚卿的唐儉去跟頡利可汗接洽,同時讓李靖率軍迎接頡利可汗入朝。

李靖和李世勣一合計,認為現在不乘勝拿下頡利可汗,如果讓他再往北去,想追都追不上了,不如乘現在頡利可汗接到李世民允許他投降的詔書後警惕性比較低,派一萬精銳騎兵襲擊,應該可以一戰成擒。

兩人把想法告訴張公謹,張公謹認為李世民已經下詔允許頡利可汗投降,而且唐儉在頡利可汗那裡,不應該再發動攻擊。李靖說:“此韓信所以破齊也。唐儉輩何足惜!”意思是說當年西漢大將韓信也是在酈食其已經成功勸降齊王田廣的情況下,堅持攻打齊地,雖然酈食其被田廣烹殺了,但韓信建立了莫大的功勳,唐儉這種人又有什麼好可惜的。

李世民不想違背盟約,突厥不打又可惜,慣使陰招將領盤活他的計策

李靖當夜就率軍出發,李世勣也率軍跟了上去。這時候頡利可汗見到了唐儉,認為戰爭已經結束,放鬆了警惕。二月初八,蘇定方率領唐軍先頭部隊來到陰山離頡利可汗的營帳僅僅只有七里遠的地方時,東突厥才發現唐軍。

頡利可汗乘馬逃走,東突厥被擊潰,李靖的軍隊斬下東突厥軍隊的首級一萬多,俘獲人口十多萬、牲畜數十萬,殺死了經常煽動東突厥統治者侵唐的隋朝義成公主,生擒義成公主的兒子疊羅施。

善於逃跑的唐儉這次居然又神奇地逃掉了。頡利可汗帶著一萬多人想從磧口北渡黃河,卻發現李世勣已經在那裡等著了。頡利可汗無法北渡,只好去投奔在突利之後立的小可汗阿史那蘇尼失,而東突厥的很多貴族和部落首領不幹了,乾脆就地向李世勣投降了。這次李世勣也是收穫頗豐,俘獲了五萬多人口。二月十八,李世民因為擊敗東突厥而大赦。

李世民不想違背盟約,突厥不打又可惜,慣使陰招將領盤活他的計策

當日,一批朝廷重臣也被心情極佳的李世民升了職:御史大夫溫彥博當上了中書令;守侍中(散官品級低而實際職務高稱為守)王硅的官階得到提升,成為了正式的侍中。守民部尚書戴胄也成為了民部尚書。先前因為違規違紀而不得不從太常少卿崗位從頭再來的蕭瑀這次又當上了御史大夫,而且可以跟僕射、中書令、侍中這些宰相級別的官員一起參議朝政。

半個月後,也就是貞觀四年的三月初三,早就降了唐的東突厥親王阿史那思摩被李世民封為右武修大將軍。

早投降的好處這麼多,今後誰會傻得跟李世民死磕啊?這一天是阿史那思摩的好日子,更是李世民的好日子。因為就在這一天,歸附了李唐的廣大少數民族的領袖們一起來到皇宮朝見李世民,給李世民獻上了一個“天可汗”的稱號。

突厥、柔然、吐谷渾等少數民族把他們的首領尊稱為可汗,可汗前面再加個“天”字,其尊貴可想而知。李世民卻顯得對這個“天可汗”的稱號不怎麼感冒,他說:“我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

顯然,李世民認為“天可汗”的稱號不及李唐皇帝的地位高,否則也不會用“下行”這個詞。在他眼裡,如果大唐皇帝相當於一個企業的董事長的話,天可汗最多也就是部門經理級別。

不管怎麼說,天可汗在少數民族中還是前所未有的尊貴稱號,於是李世民在大臣們和一眾少數民族領袖的“萬歲”聲中,接受了這個稱號。在以後給西北少數民族首領們寫信時,李世民就常用這個落款。

李世民也許想不到,在後代人的眼裡,當初被他認為是“下行”的這個天可汗稱號,成了他文治武功、民族團結的象徵之一。的確,能得到少數民族這麼擁戴的中原皇帝,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也沒有幾個。

天可汗剛當了十來天,又一樁好事來了。不過這雖然對李世民和他的臣民們是一樁好事,對頡利卻是一樁壞得不能再壞了的壞事—蘇尼失在李道宗、張寶相的壓力之下降唐,頡利也成了大唐的俘虜。

四月初三,李世民接見了頡利,譴責了他侵略、背盟等行為,但最終並沒有殺他,原因是自從便橋之盟後頡利沒有再對大唐發動過大規模戰爭。平定了東突厥之後,李世民採納溫彥博的建議,將東突厥投降過來的人全部安置在幽州以西、靈州以東的地區;原屬突利的地盤被分為順、祐、化、長四州,領利的地盤被分為六個州,由定襄都督府和雲巾都督府管轄。

突利可汗被封為右衛大將軍、北平郡王、順州都督,仍舊統領原來的部下。阿史那蘇尼失被封為為懷德郡王,右武衛大將軍史大奈被封為為豐州都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