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間,清政府本來有機會邁入世界強國,卻被生生的浪費掉了

本文取材於阿蘭·佩雷菲特的《停滯的帝國》一書

1860年,英法聯軍劫掠並縱火焚燒了圓明園。在那裡,他們意外地發現了許多沒使用過的英國大炮、炮彈和其他各式武器。這些西式武器怎麼會出現這裡呢?這要從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說起。

乾隆年間,清政府本來有機會邁入世界強國,卻被生生的浪費掉了

那時距離1840年的鴉片戰爭還有將近半個世紀,英國使團抱著與中國談判互相通商的目的來華,他們帶著當時最先進的武器、最精巧的科技成果。但是,這次和平訪問徹底失敗了。因為清朝政府要求馬戛爾尼等人對皇帝行三拜九叩的大禮,而馬戛爾尼卻要求施平等的禮節。雙方爭執不下,最後不歡而散。然而這次訪問失敗的背後真的只是禮儀問題,還是有著更為深層的原因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當時世界是個什麼樣子。1793年,距離哥倫布發現美洲已經過去了三百年。在這三百年裡,歐洲國家爭先恐後地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而當時最為強大的殖民帝國,非英國莫屬。在政治上,英國率先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較為先進的君主立憲制度。英國政府奉行重商主義政策,用國家力量推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在經濟上,英國也是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實現了從手工生產到機器生產的巨大飛躍,工業實力飛速發展。英國人此時迫切需要開拓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他們把目光投向了遙遠的東方。

乾隆年間,清政府本來有機會邁入世界強國,卻被生生的浪費掉了

而此時的中國,正處於“康乾盛世”的晚期,達到了古代社會發展的最高峰。總體上看,整個國家社會穩定,國庫充盈,人口龐大,疆域遼闊,是一片安寧祥和的景象。但在盛世的表面下,也存在著許多問題。經濟上,中國只有技術水平低下的農業和手工業;政治上,君主絕對專制,官員腐敗嚴重;文化上,朝廷大興文字獄,扼殺新思想,維護儒家禮教;對外政策上,清朝閉關鎖國,對外貿易僅限於廣州一個港口,規模也十分有限。

但是在當時沒有中國人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存在,並且認為中國是天下唯一一個文明國家,是“天朝上國”。周邊小國仰慕中國的儒家文化,其政治制度也是模仿中國建立的。他們定期派貢使前來朝貢,並獲得中國皇帝的認可和賞賜。但當時的歐洲並不瞭解中國的虛實。他們認識的中國,是馬可波羅筆下繁榮的城市與鄉村,是傳教士寄回歐洲的書信裡所描繪的謙謙君子的國度。以伏爾泰為代表的啟蒙哲學家們,在批判歐洲社會的時候,經常拿中國作為樣板,認為中國是一個理性和文明的國度。

乾隆年間,清政府本來有機會邁入世界強國,卻被生生的浪費掉了

因此,英國政府對此次出訪十分重視。出訪的名義,是給中國的乾隆皇帝祝壽。國王委任的特使馬戛爾尼伯爵,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外交家和政治家,曾經代表英國國王出使俄國,也在加勒比和印度地區的殖民地當過總督,功勳卓著。國王交給他的任務,是與中國朝廷談判通商,並尋求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

在出訪以前,英國還專門派人給廣州的地方官員遞交了文件。現在在清朝的皇家檔案裡,還能找到當時的奏摺。奏摺中怎麼寫的呢?大概意思就是英吉利國的夷人要來給皇上祝壽,專門派了使臣馬戛爾尼前來進貢。

乾隆年間,清政府本來有機會邁入世界強國,卻被生生的浪費掉了

這裡有兩個十分重要的細節。第一個是,巡撫將英國人稱為夷人。所謂夷人,指“蠻夷之人”,也就是未開化的人。在清朝君臣的眼中,只有大清朝才是文明之地,遠在天涯海角的英國人,當然只能是蠻夷。另一個細節是,奏摺中說,馬戛爾尼一行人是來進貢的,也就是來表示臣服於清朝的。而事實上,英國人的書面文件中明確表示,他們此行,是為了增進兩個國家的友好往來,發展貿易關係。我們可以看到,雙方從一開始對此次訪問的理解就是水火不容的,這也為後來在禮儀上的爭執埋下了伏筆。

而乾隆知道後,龍顏大悅。因為一個沒聽過的國家讓人來朝貢,說明了在他的統治下,大清繁榮和強大的影響力已經遠傳海外。他下旨命令沿途各地官員對使團高規格接待,還派人帶馬戛爾尼使團去熱河。乾隆要在熱河舉行慶典,接受來自各地的朝貢。

乾隆年間,清政府本來有機會邁入世界強國,卻被生生的浪費掉了

而英國這邊也發現了不對勁,中國官員稱自己為“貢使”,帶的禮物也叫做“貢物”,還要求他們在見皇帝的時候要三拜九叩。他們強烈抗議,他們認為這是兩個平等的主權國家之間的交流,只能對中國皇帝行平等的禮儀。官員們盡力斡旋不成,只能據實稟告乾隆。

乾隆聽到後,勃然大怒,命令把接待規格降低來懲罰這幫不懂禮數的蠻人。但英國方面也是絲毫不讓步,下跪是不可能的。從天津到北京,再到熱河,雙方討價還價好幾輪,連乾隆的寵臣和珅都出動了,也沒能談妥。因為英國來使這件事已經傳的沸沸揚揚,朝廷害怕最後無法收場,只好做出讓步,同意馬戛爾尼給乾隆單膝下跪,就像對他們自己的國王一樣。這次禮儀之爭,以馬戛爾尼取得勝利而告終。但是作者發現,在清朝官方的記錄裡,都清清楚楚地寫道,英國貢使馬戛爾尼對中國皇帝行了三拜九叩的大禮。就這樣,朝廷不動聲色地掩蓋了事實,維護了自己的禮法和尊嚴。

乾隆年間,清政府本來有機會邁入世界強國,卻被生生的浪費掉了

馬戛爾尼對自己的堅持換來的勝利感到滿意,但他不知道的是,朝廷的妥協只是為了避免面子上的損失。覲見完成後,馬戛爾尼請求與中國政府談判建交與通商的事宜,結果被毫不客氣地拒絕了。極度失望的馬戛爾尼,只好帶著他的使團離開京城,回到了英國。這次史無前例的出訪,就此宣告失敗。

好了,上面為你講述的就是第一個重點內容:希望以對等地位與中國進行談判的英國馬戛爾尼使團,遭遇了不由分說將他當作貢使的清朝制度。雙方在磕頭問題上爆發了激烈的衝突,最終馬戛爾尼雖然免於下跪,但並沒有達到出使的目的。

乾隆年間,清政府本來有機會邁入世界強國,卻被生生的浪費掉了

作者認為,這次出訪的失敗是必然的,而非偶然的。兩個國家代表著新和舊兩個世界,思想觀念和文化差異實在太大了。

首先,東西方世界中的國際秩序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邏輯。由於歷史的原因,歐洲一直都是一片破碎的大陸。各個國家共處了成百上千年,互相之間的交流和爭鬥綿延不斷。在國家平等的前提下,它們根據實力強弱締結各種條約。兩個國家要結盟對付共同的敵人,就籤個盟約;一場戰爭打完了,要明確戰後安排,就籤個和約,這樣的國際秩序被人們稱為“條約體系”。而在世界的東方,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文明一家獨大。在有歷史記錄的數千年裡,從來都沒有哪一個文明能夠對中國構成持續的挑戰。中國周邊的小國家,大部分時候都在仰視中原帝國,它們積極學習引進中國的制度、文化和技術。到了明清兩朝,在華夷觀念的指導下,朝廷更是建立起了“朝貢制度”,形成了以中華為核心,周圍小國拱衛的“朝貢體系”。所以,出現英國使團這樣的事件在當時來說幾乎是必然的。

乾隆年間,清政府本來有機會邁入世界強國,卻被生生的浪費掉了

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如果英國使團接受了清朝的要求,給皇帝磕頭,能不能就和朝廷搞好了關係,進而打開中國的國門呢?答案依然是,不可能。在馬戛爾尼離開中國後,一群荷蘭人也決心敲一敲中國的大門。他們吸取了前者的教訓,對朝廷的安排惟命是從,他們凌晨就爬起來,和朝鮮的貢使、蒙古的王公貴族一起跪在皇宮的門口等候,不但對乾隆皇帝磕頭,甚至還對賞賜的禮物磕頭。可是到最後也沒有任何機會與皇帝對話。他們最終只得到皇帝對荷蘭君主的一句問候,諷刺的是,荷蘭是個共和國,壓根就沒有君主。

乾隆年間,清政府本來有機會邁入世界強國,卻被生生的浪費掉了

荷蘭人的經歷表明,中國的專制王朝只會用對待藩國的態度來對待西方國家,根本沒有意識到世界的變化。

這是因為,古代中國雖然為世界貢獻了無數重要的發明,但它們大多是在生產生活中發現的經驗成果。古代中國並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科學體系,掌握國家權力的精英飽讀聖賢書,致力於維護儒家文化中的秩序,但對於科學技術毫無興趣。他們把西方科技當成是“奇巧淫技”,在大一統的帝國中,只要人人守好君、臣、父、子的倫理本分,就不用擔心會出什麼亂子。

乾隆年間,清政府本來有機會邁入世界強國,卻被生生的浪費掉了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老司機的文章就果斷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