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都把東西放在袖子裡,爲什麼不會掉下來?

蹲在牆角買回憶


以前看古裝影片,片中的人物都是從手袖裡拿東西,古人的手袖就象一個百寶箱,琳琅滿目,什麼都有。

更讓人不解的是,袖子裡的東西為什麼不會掉出來呢?

最近熱播的古裝劇裡《延禧攻略》服裝漂亮,衣服袖口設計款式各異。

與以往古裝劇中的垂胡袖、琵琶袖略為不同,劇中多為馬蹄袖,也有長袖、大袖、窄袖、小袖之分。

各種袖款適合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群。位尊權重、富貴之人通常穿的是寬袖、琵琶袖、大袖;

而老百姓、窮困勞作之人穿的是窄袖、小袖,可謂設計合理、美觀大方。

原來古人放在袖子裡不會掉出來,是因為袖子裡有內袋。把東西裝在內袋裡,方便取用,無論手臂上下活動或是翩翩起舞,東西都不會掉出來,這便是古人的聰慧設計。

袖內口袋的做法有兩種,一種是縫製在手腕附近,口袋開口與袖口方向相反,狀如梯形,收口;

另一種是在衣服上臂的位置縫製,開口向上,內袋的開口很小,舉手或放下,內袋裡的東西自然下垂,東西不易掉出。

“袖珍”意為懷藏袖中的小巧之物;

“兩袖清風”意為兩袖迎風而起,飄飄揚揚,袖中除了清風之外,別無所有,是做官清政廉潔的美喻。

還有藏在衣袖裡的小刀和短箭叫“袖刃”、“袖箭”。

我暫且叫它袖口文化吧,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學無止境。

從袖口文化看古代傳統服飾,現在漢服復興,社會上新生了許多漢服社團,漢服的復興也是文化復興的一種體現。

傳統服飾不僅美麗、端莊,更承載著中國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總之,傳統服飾設計萬千,袖子風格各異,殊途同歸,都是古代人的保險櫃,裝東西是不會掉的。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我國古人的服裝沒有什麼口袋,但也不是所有東西都放在袖子裡的,有時候塞進腰帶或掛一個荷包,也可能放在胸口的衣襟裡,還有時揹包裹出行。要是王公貴族的話,就直接讓下人拿回去好了,何必自己受累。把東西放進袖子的這種情況多半是發生在像上朝這樣重要的場合,畢竟都是有身份地位的人,直接伸手到懷裡掏東西還是不太雅觀啊,而且這樣做的條件是衣服有大袖子,因為古人也穿窄袖的衣服。

漢服中有一種琵琶袖,多見於明制漢服。琵琶袖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它的袖口很小,跟手腕大小相似,所以是可以放一些東西的。

其他的衣服則有個非常顯著的特點——袖子大,所以有“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這樣的說法。古人中基本只有文人貴族才會穿這種大袖的衣服,普通的下層群眾因為勞動的緣故,通常會穿短袖或者把袖子勒起來。而一般咱們看到的古人穿的寬袍大袖,是在袖子裡面縫有跟袖口開口方向相反的口袋,口袋呈收口的梯形狀,可以放一些銀兩、書信等東西,比較方便。還由此出現一些名詞,比如“袖珍”原意指的就是衣袖裡藏的小件奇珍寶物,“兩袖清風”說的是袖子裡沒有裝錢,所以很清貧。古人的衣服也能裝大物件,如“竊符救趙”中,信陵君奪兵權殺晉鄙時用的就是“朱亥袖四十斤鐵豬”。而且這些口袋多在手肘後,而非袖口處,這樣是為了避免抬起手臂時東西掉出來。東晉葛洪的醫書《肘後備急方》中的“肘後”就是說這書能放在肘後的口袋裡隨身攜帶。不過清朝入關後,便改掉了這種“中華衣冠”。


國家人文歷史


喜歡看古裝電視劇的人都知道,一般付錢或者取東西的時候,人們都會突然從袖子裡面拿出來,彷彿變戲法一般,而袖子就好像一個百寶箱,裡面什麼都可以放。那麼,古代人的袖子,真的能放東西嗎?

中國古代有身份的人穿寬服大袖。袖子裡縫有口袋,那個口袋開口的方向與袖子是相反的,而且口袋呈收口的梯形狀。這樣,把銀子、書信什麼的放口袋裡,即使雙手下垂或作揖什麼的,裡面的東東也不會掉出來。正因為袖子經常裝錢財,所以才會用“兩袖清風”來形容清貧的人或不貪汙的清官。


還有些所謂“袖刃”、“袖箭”,即衣袖裡所藏的小刀、短箭。“袖珍”的原意是指衣袖裡所藏小件珍奇之物。從漢代開始,當時的衣服袖子叫做琵琶袖(貌似又是垂胡袖),袖口很小,一般跟手腕差不多大小,可以放一些小的東西。不過古代並不像電視裡面那樣,人人都穿著寬大袖子的衣服,只有一些貴族才會這樣穿。

古人的袖子也有窄袖,就是袖子是直的,請不要被現在的電視劇誤導了,寬袍大袖一般只有貴族會穿,既然是貴族,也沒有帶銀子的必要。在古代,有身份的人都會穿寬幅大袖的衣服。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n ,源自黃帝制冕服。

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 \n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 \n,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鑑漢服特徵。

查看原文 >>

斌格謙


古代人的衣服袖子是有些都很大,但是他們怎麼都喜歡把銀子或者其他東西裝袖子裡呢?而且手垂直的時候還不會掉出來。這個問題小時候看電視的時候也想過。

不過也不是所有東西都放袖子裡呀,也有塞懷裡的,看古裝劇那些人逛街的時候也有很多人腰間掛有一個荷包錢袋。言歸正傳,那麼,寬寬大大的袖子為什麼能放東西呢?



首先,並不是所有人都穿飄飄欲仙的大袖子衣服,再者古代人的衣服也不是所有都是大袖子,也有窄窄小小的袖子的。像那些平民百姓,每天要下地幹活,洗衣做飯,大多都是麻衣粗布,基本上一年裡他們也穿不上一回。所以一般都是那些有身份的富貴人家,達官貴人,再者就是皇親貴族才會穿那種綾羅綢緞的寬幅大袖的衣服。這更像是一種富人與窮人的象徵。



古代人的服飾與現在的服裝有很大的差異,古代的衣服並沒有像現在的衣服一樣在很多地方設計口袋,第一,如果古代衣服在外設計口袋的話影響美觀,第二,不安全。像看電視古代人趕集會把錢袋子別在腰間的腰帶上,這樣很容易遭賊,所以古代那麼寬大的衣服要把口袋設計在外的話很容易被小偷扒。



所以,古代人選擇了在寬大的袖子裡做文章,他們在袖子裡面縫製了一個類似於口袋的袖袋,而這個袖袋的設計當然要與衣服袖口成反方向。開口向手臂腋窩方向,袖袋底部區域要大,然後再固定縫製,使人在活動的時候可以不讓袖袋裡的東西輕易掉出來。當然也不要大幅度活動,因為也不是沒有掉下來的可能性。

所謂古人袖裡有乾坤,古代人很聰明。但也不是所有東西都往袖袋裡塞,裝多了東西,衣服難免會有負墜感,像碎銀子這類有重量的東西,活動起來也多有不便之處。



前面說到大多數都是那些有身份的達官顯貴,皇親貴族才會經常穿寬幅大袖的衣服,那麼他們也會什麼東西都往袖袋裡裝嗎?

答案是不會,因為但凡是有身份的人都會有隨從、丫鬟等下人伺候著,一出門基本都會帶上貼身隨從。而外出帶著隨從肯定是使喚用的呀,肯定不該裝袖袋裡的東西都由隨從們拿著。


小史感


看古裝劇裡邊的人們衣服袖子特別大,可以裝銀子、書、扇子等各種東西,這是真的嗎?

這個問題可以拆成兩個:古代人們的衣服袖子特別大嗎?特別大的衣服袖子可以用來裝一切嗎?

由於電視劇裡掏袖子的人物一般都是廣義上的漢族,所以我們把“古代人們的衣服”範圍限制在“漢服”中。百度漢服,首先出現的很可能是各地高中成人禮上的“寬袍大袖,褒衣博帶”。

其實拖地大袖子並不是中國古代服飾中最常見的袖形,不光普通百姓一輩子也穿不了一次,就算在上流社會,它出現的頻率也遠沒有電視劇裡那麼高。

電視劇《大明宮詞》

除了拖地袖子,中國人還有什麼選項呢?從歷代服裝的連袖廓形上看,袖子的變化多集中在袖底線的曲直、袖身的長短和袖口的寬窄上。根據《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的分法,可以把袖形粗略地分為寬袖、垂胡袖/琵琶袖、長袖/大袖、窄袖/小袖幾種。

作為“漢服中的漢服”,深衣大約春秋戰國時期,才從南到北流行開來。早期的深衣帛畫、木俑和實物,大多出土於楚墓,最常見的袖形並非寬袖大袖,而是復興漢服圈中相對小眾的“垂胡袖”。

戰國 陳家大山楚墓帛畫

所謂“垂胡”,和胡人一點關係都沒有。《說文解字》中解“胡”為“牛頷垂也”,垂胡袖的袖身肥大,袖口收緊,腋部較窄,與牛脖子上下垂的皮褶形狀類似。

這種袖形不只屬於“制芰荷以為衣”的楚地,它在漢代繼續流行,直到清代,都是漢族服裝中常見的元素。

牛脖子的“垂胡”

至於垂胡袖和琵琶袖到底算不算同一種袖形,學界還沒有定論。雖然明代以後的“琵琶袖”裁剪和楚墓文物有微妙差別,但總體看來,它們大袖身小袖口的形狀,沒多少變化。

其他幾種袖形,寬袖的特點是短袖筒、寬袖口,一般用於上層社會禮服;大袖/長袖的袖身極長,袖底線為弧線,兩手下垂時袖子可以著地;窄袖/小袖則以方便為主,外面通常罩有其他衣服。

寶玉“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

上層社會尚且沒有袖口一寬到底,平民百姓們,就更不可能穿又廢布料又累贅礙事的寬袍大袖了,所以,古人的衣服袖子都特別大,顯然是錯的。

那古裝劇裡的人經常會從袖子裡掏東西出來都是假的?也不盡然,這是借鑑了古典小說的描述。

《紅樓夢》第二十七回,寶釵撲蝶時“向袖中取出扇子來”;《水滸傳》第三十七回,宋江與戴宗見面,宋遞與吳用之書,“那人拆開封皮,從頭讀了,藏在袖內”;甚至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時候,都要靠袖子救場:屠戶“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公子遂將晉鄙軍。”

寶釵撲蝶

除去顯然不可能裝得下任何東西的小袖,有可能袖內藏物的,還剩寬袖、大袖和垂胡袖。

垂胡袖特殊的袖形,顯然可以容納香袋、手帕、幾枚小錢之類的小物件。至於寬袖和大袖,想放得下東西,必須要裝一個暗袋,從目前的出土文物來看,還沒有大開口的袖子裡縫過暗袋。

不過,人們穿大袖衣服時,裡面不可能光著身子露胳膊,外衣裡面加件垂胡袖中衣,就又能袖內藏物了。

下半段封口

還有一種袖子,表面看起來袖口寬大,實際上開口只比手腕大不了多少,其他部分都是縫合的。這種設計和服中也有出現,如果硬要塞東西進去,容量確實是夠的,只不過想原路拿出來,免不了抓耳撓腮一番。

不過,出於美觀和方便的雙重考慮,袖子裡能放的東西極其有限,不能太重,也不能太大,至於掏出一錠銀子?除非你想買下整座客棧,古代生活哪裡有機會花那麼多錢。

參考資料:
1.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商務印書館,2011年12月第一版。
2.劉樂樂,《從深衣到深衣制》,《文化遺產》,2914年第5期;
3.王峮英,《論楚文化對漢初服飾的影響》,《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5年第10期;

李同同、高丹丹,《從連身袖形態看中國古代造物設計思想》,《美與時代》,2013年第6期。


關注是最好的支持,拉到頂部關注視知TV
視知TV(微信公眾號ID:shizhimedia),知識解釋類短視頻“一哥”,致力於打破信息高牆,將深奧、枯燥、晦澀的知識用專業、精準、有趣的形式“翻譯”出來,形式不限於視頻、漫畫和圖文。目前旗下有百科、汽車、財經、健康、電影、男裝、寵物和二次元八大垂直領域。我們的口號是,知識看得見。

視知TV


古代人都把東西放在袖子裡,為什麼不會掉下來?

說“都”,是錯誤的,因為多數人不會把東西放袖子裡,那是數量極少的文臣或士子才幹的事兒。古代平常人,平時穿的衣服是什麼樣的?在盛夏的時候,古代平民穿“開衫性感小馬甲”:

也有可能光著膀子:

有時候甚至只穿內褲:

(元·趙孟頫《浴馬圖》)

幹起活來,更是要束口,把袖口和褲子都紮緊,擼起袖子加油幹,所有累贅的東西都不能有:

北宋《重修政和證類本草》圖

所以,古代人都把東西放在袖子裡,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是有文人雅士,把東西放袖子裡,袖子裡有個倒口的縫好的口袋,跟我們現在冬天穿的羽絨服貼裡的口袋一個道理,但袖子裡的是收口的,平時也只放一些小東西。所以我們現在有個詞,叫“袖珍”,說明這玩意兒很小。

袖子裡可以放很小的書、信紙、一點散碎銀子等。至於大門大戶的,出門在外,都有小廝扛物,婢女捧盤,根本用不著自己再放什麼大件。普通人,一般放懷裡、包袱裡、書笥裡,沒人自找麻煩把行李都放袖子裡去。下圖為古代竹笥,也就是我們現在俗稱的“旅行箱”:

當然,普通人的袖子裡也不是不能藏東西。我們到現在袖口還藏過一些小東西,和這些大小一樣的東西,古人都藏過。


豆子人民藝術家


古人穿著的著裝,有幾種款式的,交領衫或者是交領袍,我們看電視經常看到俠客的交領衫,兩襟於胸前相交,然後腰間繫上腰帶,胸前交襟的地方和腰間就形成一個夾層,這個就是口袋了,我們經常看到他們放書信或者是銀兩,或者有時看到電視劇中扮演小偷角色的偷東西,書籍,或是珠寶,或是吃的,都是往胸前的交襟出放進去。

古人的服飾袖子比較長,一般是袖子蓋過手,避免手肘露出來,所以會有長袖和修袖的稱呼,而且袖子還比較寬大,還記得仙劍奇俠傳龍葵的藍色的廣袖流仙群吧,所以又有廣袖和大袖的說法,因為袖子比較寬大,所以常常看不見手,只看見袖子擺動,又有拂袖而去的說法。

廣大的袖子裡面縫有一個口袋,位於手肘的上方,肘後部位,電視劇上的那些人一般只是把東西淺淺的放在袖口裡一點點,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你的手臂只要微微抬起,裡面的東西就會立馬掉出來,所以別被電視上面忽悠,實際上,口袋縫在肘後,這樣子,你想想你很少需要動用這個大臂吧,東西自然就不會容易掉出來。

其實不是說不掉出來,只是沒有那麼容易,往往放的也是一些小物件,不可能像電視劇那種誇張了劇情,他們古人有許多的包袱,往往大的東西都是裝在裡面的,袖口裡的,都是一些較為貴重的細小之物,方便拿取,也有一些刺客為了暗殺,也有可能放有匕首之類的小物件啦,知道袖珍什麼意思嗎?袖口裡放的東西又小又輕便,所以這個是該詞的來源,哈哈哈,明白了吧。






翠柔坊


袖子裡東西一般不會掉出來,但也有掉出來的記載。

比如三國時期的陸績去赴袁術的宴會,吃完飯帶了偷偷地打包兩桔子想給老孃吃,就放在袖子裡了,結果在出門告別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掉了出來,好尷尬啊!

古代人常把東西往袖子裡一放就行了,一般這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的做法,平常老百姓可沒有這樣的穿衣條件。

其實是寬大的衣服袖子裡有一個開口向裡的小兜,也就是所說的暗兜,可以隨時放一些小點的東西,比如書信、汗巾啊之類的東西。忙時也不會耽誤手裡幹活兒,走路時也會大袖飄逸,因為只固定了袋口,袋底是不用固定,只要是盛放東西物後,無論胳膊怎樣擺動,口袋都會形成自然下垂,一點也不會影響胳膊運動。

大步行走時,只要大臂與小臂形成自然彎曲,裝了東西的口袋就自然依附在胳膊上,有會隨著身體晃動而亂搖擺,形象儒雅,氣質極佳。沒事時還可以隔著袖布將東西輕輕地攥在手中,防止小偷惦記,安全啊。

但要是很重的物品可是不能往裡面放的,一是放著不方便,再說也有影響文人形象啊,所以只要遠途跋涉的人都用布包或是布口袋什麼的,斜系在後背上的。

當然,古人也並不是小物品都往袖子裡裝,有時也感覺不太方便,也有人是放在胸口的衣襟裡面去的,更多的人也會塞進腰帶,還有的人會在腰間掛上荷包,裡面放錢和印章之類的。


歷史黑白灰


的確,有很多人在影視劇中看到這個情況的時候,都會發出這樣的疑惑,但這種做法不僅不影響正常活動,還可以進行一些大的動作。比如古時候的錢都是碎銀子,還有女子常用的手帕什麼的,全都放進袖子裡,並且從外面看還看不出來裡面裝了多少東西。這種方式在當時還算是比較常見的,特別是隨著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推動經濟的繁榮。

因為古代紙還是比較稀少的,在後來北宋出現的銀票出現之前,大多數使用的還是貝殼,銀子之類的東西。雖然比貨幣出現前以物換物的方式先進了不少,但是這隻適合小的買賣,一旦數目過大,那麼出門買東西要帶著幾大箱銀子嗎?可想而知,銀票的出現有多麼重要,為中國經濟的發展算是提供了比較好的交換方式。

都說人出門,別的不帶,錢是一定要帶的,那時候又沒有包包和銀行卡。於是聰明的古人想出了一個好的方法,在袖子裡縫一個小的口袋,都知道古代人穿的衣服寬大,裡三層外三層的。不僅有外衣還有內衣,而就是在內衣上縫一個口袋,固定袋口,袋口朝斜上方,與袖口方向相反,就可以在裡面放想放的東西了,也不用擔心裡面的東西會掉了。

其實我們現代人許多人喜歡的漢服,不僅僅指的是漢朝的服裝,而指的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其袖子就和古時候的袖子有異曲同工之妙,特別是琵琶袖和廣袖等。出門不用揹包,直接把想帶的東西全都塞進袖中,簡單快捷。更多人都覺得漢服不方便,但其實改良過後的漢服,既可以保留漢元素,又可以方便行動,值得發揚。況且漢服是真的有我們漢族的名民族特色,其代表的民族精神就值得傳承和發展。



同時因為這一特點,也出現了許多關於“袖”的說法。比如說形容一個人當官特別的清廉就可以說他是兩袖清風,兩隻袖子裡什麼都沒有,只有兩縷清風,沒有什麼金銀財寶。還有這種穿法估計只有古代是的富貴人家才會穿,因為只有富人出門才會帶有那麼多的銀子,窮人一般不會這麼穿,因為他們沒那麼多錢可以裝。再加上其實胸前也可以放東西,富人愛面子,當眾從懷中掏東西難免顯得不雅,所以才會想出這麼個辦法來。

以上


木劍溫不勝


題目說古人把東西放袖子裡,應該主要是指的清朝之前的古人,那時的人們穿著寬袍大服,儒雅飄逸,喜歡把東西放在袖子。我們就以漢服為例,來說說古人衣袖裡的玄機。

漢服看似沒有口袋,實則是將衣袖與口袋二合一了,因為漢服講究的是飄逸,外面顯然是不適合縫口袋的。

裝在袖子裡,因為袖子足夠寬大就不會顯得臃腫難看了。

漢服的口袋,位置在手肘的後面也就是上臂位置,而且是與袖口反向開口,這樣雖然裝了東西也不妨礙古人見面作揖等,也不用擔心東西會掉出來。其實,古代穿這種寬袍大袖的漢服的,基本都是達官貴人和讀書人,平時也就是裝一些散碎銀兩等小物品。

東晉醫學家葛洪就曾寫過一本醫書《肘後備急方》,書名的“肘後”一詞,就是說這本書可以放在肘後的口袋中隨身攜帶。“袖珍”一詞也是來源於此。而我們常說的成語“袖裡乾坤”是說這人袖子裡裝的東西,“兩袖清風”則用來比喻官員作風清廉的。


古人一般在袖子裡也就是裝裝書信、少量銀兩和其他一些小東西、貴重東西。再大的東西可以掛在腰上,如錢袋、刀劍、印章等。如果有更大或更多的東西,那就要用行囊了,電視裡還經常看到有書生揹著書袋、平民或商人揹著褡褳,這些都是古人攜帶東西的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