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航:正确的事情越少越好,最好少到只有一件

前段时间,我去黑马成长营做了一次分享。我在做投资的时候,发现创业者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疑惑,比如:如何突破过去的局限,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怎样对现在和未来的趋势做出判断?

作为一枚曾经的创业者,回过头来再看这些事情,我对创业也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分享给你们。

周航:正确的事情越少越好,最好少到只有一件

没有什么不能跨的界,没有什么不可进入的新领域

我从九十年代开始创业,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生命中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创业。

第一段创业经历是非常传统的行业。这个生意我做了不到 10 年,算小有成绩。2003 年我内心开始躁动,心有不甘,因为这是一个很狭窄的行业,又偏居一隅。我那会儿还不到 30 岁,就想要新的突破。

后来我去了长江商学院。上学虽然没有解决选择难题,也不能消除焦虑,但能看到新的世界,接触很多新的人。长江的经历给我带来了一次很重要的人生实习机会:曾经在长江商学院任教的曾鸣教授,2006 年去了阿里巴巴,2007 年又就任雅虎中国 CEO。后来他给了我一个机会,把我叫过去做顾问。

周航:正确的事情越少越好,最好少到只有一件

《社交网络》|打破边界,看到新世界

这一段经历对我非常有价值,就像开了一扇窗。过去我虽然知道互联网,也知道阿里巴巴,知道雅虎,但也只是从一个网络用户的角度,这一次是真正从内部去了解一个互联网公司是怎么回事。

人心都是这样,被一点点被撑大的。后来我有了很多很多的想法,有靠谱的,也有不靠谱的。任何事情,光想的时候是没什么结论的,因为你没什么压力。今天你想得可能很兴奋,明天可能又觉得不爽了,有很多阻碍,想不下去,就不想了。

我必须要给自己一个时间表,不能再无限制地想下去,我不可能等到一个完美的事情出现,更需要做出一个决定。于是我开始做减法,把最不想做的、最不能做的、最不会做的,一项项划掉。最终划下来,就只剩易到用车这么一件事。

周航:正确的事情越少越好,最好少到只有一件

《一路顺风》|如果传统行业被改变.....

有了项目,具体怎么干呢?不知道。找谁干?不知道。怎么融资?也不懂。尽管我有过十几年的创业经历,但是每开始一段新的创业,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依然不知所措,甚至心里有点小慌乱。

后来的故事我就先省略 1000 个字,因为大家都比较了解。这是我讲的第一部分,我从传统行业,从一个小行业、小地方走出来,通过学习接触到了更大的世界,然后怎么走出去,进入一个新的行业。

去年我从创业又转到了投资,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做一个专业投资者,要像一个小学生一样去学习,跟所有的人学习。

这几段跨界的经历给了我一个很大的信心,那就是没有什么不能跨的界,没有什么不可进入的新领域。

我们最缺乏的,是“中观”视角和自己的框架

接下来,我想谈谈我怎样看待过去的这十几年,以及对现在和未来的趋势判断。

从世纪之交第一波互联网浪潮开始,全世界的商业进入了一条新轨道,那就是以互联网为核心驱动力。现在全球市值前十大的公司,有 9 个跟科技相关,几乎所有媒体都被这些公司吸睛。

从用户的角度,我们的生活方式被互联网改变得最大。现在我们每个人都用手机、用微信,所有人的生活方式都是在过去的七八年时间里被改变的。2010 年是移动互联网元年,在这之前的移动互联网,我们称之为“边缘互联网”,是那些买不起电脑、没有宽带、上不了网的人才用的互联网;2010 年后,有了智能手机、有了 3G 和 APP 之后,移动互联网才正式、全面地代替了传统互联网,成为互联网的主流。

现在回过头来看道理很简单,每个人都有一个互联网终端,实时在线,全民上网,当然就不一样。在这个广泛的、链接性的基础上,激发出了很多新的商业模式。易到就是很典型的一个,没有移动互联网就不可能有易到。

原来我们对互联网的理解,认为它是个传统行业,是一个单独的行业,其实根本不是。现在互联网渗透度还很低,百度仅仅改变了一个广告业,阿里电商只是改变了部分的零售业,专车或者叫网约车只是改变了一点点出租车,美团只是改变了一点点外卖.....这一点点都已经搞得这么天翻地覆,如果所有的行业都被互联网改变一下,那得多么可怕?

互联网对我们整个商业形态的改变不是已经结束,而是在进程之中,在我看来,可能还处于一个很早期的进程之中

听说在座的(黑马营学员)88% 都是盈利状态,我恰恰因此对你们有极大的担忧。为什么?盈利说明你们这个行业还没有被互联网折腾过,所以也不要心存侥幸,说我们现在的这个行业形态,天生就是有价值的,互联网有可能给我们锦上添花,但是它颠覆不了我们。

周航:正确的事情越少越好,最好少到只有一件

《乔比斯》| “看穿”才能颠覆

一个公司、一个人,本质上都是时代的产物,你的未来不可避免要跟时代的大趋势发生关系。

刚才我们谈了过去、谈了现在,那么未来呢?移动互联网普及的红利之后,整个商业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大家可能会提很多大词儿,什么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基因、生物等等。这些词随便什么人都会说,所以其实没什么价值。“看到”和“看穿”是不同的,看到了新趋势,不等于要急着贴上一个关于趋势的新标签。

坦率地说,我看到的绝大多数创业者,都是这个水平,没有真正的思考。如果你同意这是所谓趋势,我认为,你就要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建立起这样的认知结构。你们天天看朋友圈,如果你的资讯来源 50% 以上来自于朋友圈,我觉得是很危险的一件事。不是说这些资讯不好,而是你接收了过量的外部资讯以后,就可能丧失一个最重要的能力:独立思考。

所谓独立思考,就是你有没有提过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有没有提过一个从未有过的东西,是不是真正在骨子里追求这种不同。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媒体问我,能不能畅想一下未来 10 年。我说我不谈,这话题有什么意义呢?中国人小时候受的教育,全都是关于这个,老畅想未来,我觉得都是缺乏想象力的。我说你要真让我谈,我不会站在现在看未来,因为那是一个线性的思维,我会谈一谈如何站在未来看现在。我看到的是未来发展以后,对现在构成的挑战是什么。

如果当年传统零售业的人,想过电子商务飞速发展以后,对传统零售带来的挑战是什么,他肯定会有不一样的应对方式。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态:有的人认为这是机会,拥抱上去;有的人认为这是挑战,非常害怕;有的人鸵鸟心态,视而不见。

过去我们学习的时候,要么非常宏观,世界发生什么大事,区块链怎么样,人工智能怎么样;要么就是特别微观,说融资到底该怎么融,怎样提升估值。结果我们最缺乏的就是一种“中观”视角,无法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框架,不知道你的公司现在到底该干什么。

正确的事越少越好,最好少到只有一件

和做正确的事情相比,勤奋毫不重要。一个 CEO 最最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就是为公司选择一件正确的事,而不是天天喊口号打鸡血搞团建,而且正确的事越少越好,最好少到只有一件。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是执行力的问题、团队的问题、市场的问题、品牌的问题,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本质上是战略的问题,而往往我们容易把战略问题当成战术问题考虑,把“锅”甩给下属。

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现在反思,在做易到的时候,把大家搞得忙得不行,“996”。一天干 20 件事,其实这 20 件事几乎没有一件该干的。不要光看员工晒加班,公司灯火通明你就高兴,费着你的电吹着你的空调,给加班费买夜宵,那其实在消耗你的资源啊。让大家处在这种忙碌中,只是老板看着爽而已。

这就是我说的中观,要知道现在到底该干什么,要为公司做正确的选择。而且。一个公司,真的不需要做太多的事,也不要觉得所有的事都应该干。往往决定一个公司前途和命运的,只要几件事做对了,就会上一个台阶。你之所以愿意多做,不愿意少做,是因为你不确信哪件事才是对的。

没有一个公司是完美的,公司的核心价值也不在于它有没有短板,而在于它的长板是不是足够长。我们更不要被那些基层员工的个体感受所迷惑,问他们觉得公司怎么样,说“不行我们公司乱着呢”,“官僚拖沓得很”,“上层老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我们在下面没法做事”,等等。

周航:正确的事情越少越好,最好少到只有一件

《亿万》|公司的问题,本质上是战略的问题

我们更应该想想,为什么这个公司这么多的毛病,每年却能增长好几倍?当你的关键策略定了以后,把跟这个策略相匹配的关键能力建立起来,就够了。现在大家都喜欢说我们是一个技术驱动的公司,这是自己忽悠自己。你要很清楚,公司核心的驱动力到底是什么?运营驱动型公司就不好吗?品牌驱动的公司就不好吗?或是一个供应链驱动的公司、一个管理驱动的公司就不好吗?

我希望大家努力尝试一下,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建立起自己的认知框架,真正有独立的思考。

我刚刚开始做易到的时候,做了很多的调研,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从用户到传统出租车行业的人,到监管机关,有一百多个人,没有一个人说我这事靠谱的,真的一个都没有。用户说没有这个需求,同行说这个行业水太深,你们外行怎么敢进来干,监管的说你们就是黑车,只要干我们就抓你。机会都是负面的看法

但是对我来说,我找他们调研,不是想听他们对我这件事的看法,也不关心他们的结论,我只是想让他们告诉我事实,现在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的结论对我毫无影响。相反,一个传统的人对我越否定,我就越开心,因为他们肯定不会干。

每个人对行业、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可能完全不一样。举一个例子,前一段时间我跟一个咖啡创业者做了一个交流,请教了一些问题。我发现大家都是做咖啡,但对咖啡内在价值的理解完全不一样。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星巴克,到今天也进不了意大利,因为在意大利人眼里,星巴克咖啡是洗锅水,是不能喝的。

但星巴克给大家营造的本质上可能是以咖啡为载体的社区空间。原来我也不理解,为什么西雅图,一个差不多 200 万人的城市,最高峰的时候有 4000 多家星巴克,评价 500 人一个咖啡馆,这是不可想象的密度。

我另外一个朋友做的咖啡,只为咖啡的重度消费者服务,为那些每天必须喝好几杯咖啡的人服务。他对咖啡的理解,完全是效率型的。还有一个朋友,他也热爱咖啡,分析全世界不同的产地、烤制方法、研磨方法,这一派对咖啡是品鉴思维。

表面上,大家都是做咖啡的,但是每个人对咖啡的理解和价值主张就是不一样的。他们不需要争论到底是你对还是我对,因为每种都可能是对的。只要你把价值主张发挥到极致,你都可能做出一个非常伟大的公司。

最可怕和最糟糕的是,你没有任何主张。你对所在行业的主张是什么?这个价值主张是不是只有你能做?是不是只有你能做得最好,为什么?也许你可以好好问一下自己。

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心,诚实面对自己的能力

刚才提的这几点,我简单回溯一下:

第一,最好把公司的前途和时代、大判断放在一起,在大背景下考虑问题。

第二,用跟以往不同的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

第三,建立一个清晰的价值主张。

最后我想再说一下选择。做选择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诚实,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心,诚实面对自己的能力。我们来这里学习到了很多新的东西,认识了很多新的人,听到了很多新的商业趋势,这时候有些人就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通向新世界的钥匙。

其实不然,现在只是你们在电视里看了一眼新世界而已,新世界其实离你们还远着呢,所以千万不要盲动。很多人就准备把自己的资源、把自己的资金跟同学一起合作,搞一个新的事情,觉得这就是未来了,肯定能行。这个现象几乎在所有的商学院都见过,但成功者几乎没有。为什么?我觉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你想做的,其实能力上做不了。你想拥抱一个新世界,但也有可能因此掉进坑里了。

尤其从传统行业转型挺难,并不是说想转就一定能转得过去,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学习和经历。每件事情都有风险,有可能转型不成功,这种情况你能不能承受,甘不甘愿接受?享不享受这个转型的过程?如果你的心态很好,就是要享受这个转型的过程,哪怕失败了,也有所学习、有所成长,那就去做;如果你脑子里都是转型成功以后上市敲钟那个画面,我觉得就很危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