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的“衣带诏”事件,其实根本没有这件事,只是董承想造反!

三国时的"衣带诏"事件,其实根本没有这件事,只是董承想造反!

大家都知道衣带诏是汉献帝写给董承,让董承找人杀了曹操以夺回实权。但细看史书记载却颇有隐晦和令人起疑的地方,而刘备又在此间扮演何种角色?我们一起来研究看看吧!

三国时的“衣带诏”事件,其实根本没有这件事,只是董承想造反!

真正的经过,可能跟大家印象有很大不同,单就三国志等相关记载来看,事情是这样的:

董承不满曹操奉戴天子后,荣宠归于曹操,自己虽为车骑将军但无实权,因此想找人一起干掉曹操。董承向刘备声称有所谓的密诏,而刘备实际上也没看到,对此行动没有兴趣。董承就又去找某位皇族后代王子名服,劝说一起谋反,之后可以继承王位然后让董承当相国,王子服很高兴地答应,董承就再去约自己的心腹种辑和吴硕一起干,不知道谁告的密?被曹操发现谋反的计划,全都斩了!是否为刘备告的密,以曹操执意让刘备去拦阻袁术,让刘备远离京城来看,很有可能。但董承会找上刘备,表示他应该也找过很多人都被拒绝,因此告密的就不见得是玄德。

三国时的“衣带诏”事件,其实根本没有这件事,只是董承想造反!

汉献帝纪: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接受秘密诏令诛杀曹操,事情败露。壬午,曹操杀了董承等,夷三族。

曹操传:刘备还在未去之前,就暗中与董承等人策划谋反。这两段并没有刘备受密诏的记载。

刘备传: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辞:告知;未发:没有表现出来。(董承)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这段有些许关旭,是董承对刘备说有这回事,但他没看到。

三国时的“衣带诏”事件,其实根本没有这件事,只是董承想造反!

后汉书董卓传: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承遂与刘备同谋,未发,会备出征,承更与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结谋。事泄,承、服、辑、硕皆为操所诛。综合以上,除了董承没人看过所谓的密诏,甚至衣带诏是只有刘备传中才出现如此具体的形容。

三国时的“衣带诏”事件,其实根本没有这件事,只是董承想造反!

尤其是时间点,董承被肃清的时候是建安五年初,刘备进入曹营是三年底,所以此谋反计划保守估计最晚是建安四年左右就有的,可能更早。而建安元年底献帝才刚到许都,到建安三年底也才两年多的时间,曹操阵营都还忙着对付袁术跟吕布,天下局势仍乱,皇帝这会儿也才十七八岁而且龙椅还没坐热,更不要说此时的许都朝廷比董卓和李榷朝廷好几倍,要献帝这个时候就觉得曹操专权必须除掉,是否太过牵强?

献帝真的在此时会下此密诏吗?而在来许都之前,董承是献帝身边的保驾功臣,且先后与李榷、张济、韩暹等人翻脸,你可以说他忠心保护汉献帝,也可以说他极力在铲除献帝身边的有力人士。

三国时的“衣带诏”事件,其实根本没有这件事,只是董承想造反!

如果在配上裴松之引献帝起居注的一段记录:承等与备谋未发,而备出。承谓服曰:"郭多有数百兵,坏李傕数万人,但足下与吾同不耳!昔吕不韦之门,须子楚而后高,今吾与子由是也。"服曰:"惶惧不敢当,且兵又少。"承曰:"举事讫,得曹公成兵,顾不足邪?"服曰:"今京师岂有所任乎?"承曰:"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是吾腹心办事者。"

这一段是董承在劝说王子服造反,但内容董承竟然用吕不韦和嬴子楚来比喻自己跟王子服,嬴子楚与吕不韦相遇时是楚王之子的身份,说明这个王子服应该是汉朝的一位王子名服(王子,顾名思义不是汉献帝的儿子,可能是如刘虞之类的近亲旁支),所以比较早记录的三国志中应该才是正确,而后汉书中改为王服不知道是没有详细考据还是故意修改?鉴于起居注为宫廷史官所记录,这一段虽然不是存在于正史内,我们仍应该要很重视它不能忽视,在此前提下,这件事的真相就清楚了。

三国时的“衣带诏”事件,其实根本没有这件事,只是董承想造反!

所以董承是想要当吕不韦,因此要王子服当子楚,董承觉得自己没实权不满,想借杀曹操之功让自己掌握实权,也借此让王子服得到继承权!所以王子服一听就只担心兵力够不够而已了。小编由此判断应该没有衣带诏!刘备在进汉中王位的表里也没有提到密诏,而先主传记录中密诏也是董承"告知"刘备的,除了董承没有证据显示其他人看过密诏,连王子服董承都只有以利诱之!而若真是执行献帝旨意,更不该说出吕不韦和子楚这样的逆上之语。

三国时的“衣带诏”事件,其实根本没有这件事,只是董承想造反!

所以整件事与其说是献帝要杀曹操,更像是董承想要掌权而欲发动政变而矫诏。也难怪刘备对此行动兴趣缺缺,曹操也在肃清前夕不顾部下反对偏要指派刘备去徐州击杀袁术,让刘备远离此次宫廷斗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