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董承要策划出衣带诏行动?难道是自导自演?

公元200年,有几位将军和大臣联合在一起试图想铲除曹操,想杀害曹操,但是这个事情败露了,没有成功,这些人反而被曹操给杀了。这里为首的是一个叫董承的人,另外据说刘备也参与了这项工作的早期筹备。

为何董承要策划出衣带诏行动?难道是自导自演?

董承,为什么想到要去杀曹操,根据《后汉书·献帝纪》里面的说法,“受密诏,诛曹操”。密诏:就是皇帝发布的秘密诏书,通俗讲就是秘密命令。说是汉献帝秘密下令让董承想办法把曹操给除掉,那么说杀曹操是汉献帝的意思,这个说法可不可信呢?同样是对于这样一件事的描述,《资治通鉴》里面有一个非常微妙的变化,对于这件事情的讲述。资治通鉴怎么讲的呢,“董承称受帝衣带中密诏,与刘备谋诛曹操”,这句话怎么理解,董承对外宣称自己受了汉献帝的秘密指令,和刘备一起,要把曹操给铲除掉,这里的关键字是哪几个呢?关键字是:董承,称,这 三个字,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这是董承,自己对外宣称的,宣称的事情和事实是不是一回事,得打个问号,汉献帝到底有没有下过这个命令让董承去杀曹操。从《资治通鉴》中描述来看,是值得怀疑的,只不过,董承他是这么说,董承借着汉献帝的名义,做了这样一件事情,我们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看上去好像,汉献帝,想借董承的手杀掉曹操,好像是件铁板钉钉的事情,而根据《资治通鉴》的讲述,资质通鉴的作者认为这是一件值得怀疑的事情,说不定就是董承自己想做。然后,这个,宣称是受到汉献帝的指示,我觉得《资治通鉴》的这个怀疑是有道理的,何以见得呢?

为何董承要策划出衣带诏行动?难道是自导自演?

影视剧中董承的形象

首先我们看董承这个人,他和曹操之间闹矛盾,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根本不需要汉献帝的介入。为什么?从军事编制上讲董承,董承起初是董卓的部下,最初是在西北,自董卓死了以后,大大小小的军阀开始相互的争斗,相互之间闹矛盾争权夺利,在当中的有几支军阀是愿意保护汉献帝从长安回到洛阳的。董承,就是这样几只军阀当中的一只,扮演了保护汉献帝东归的角色。在汉献帝东归的路上,董承,并没有表现出诚心诚意地辅佐汉献帝,而是一路上不停地争权夺利,到了洛阳以后,原来共同保护汉献帝东归的几支军阀,相互之间争斗更是变本加厉。

为何董承要策划出衣带诏行动?难道是自导自演?

曹操要派人到洛阳来迎接汉献帝把他接到许昌,这几支军阀全都是反对的。董承甚至联合过袁术的部队阻击曹操派来迎接汉献帝的军队,所以说,董承跟曹操的矛盾,很早之前就已经存在。后来,虽然董承顺应了大势,跟着汉献帝一起接受了曹操立都许昌。但董承他既不是一个能够顾全大局辅佐汉献帝了这样一位将领,同时他又不可能成为曹操这个军事集团当中核心人物。董承和曹操之间闹矛盾,有非常充足的这个历史渊源和历史理由。我们从汉献帝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件事情有没有可能发生,在公元200年的春天,建安五年的春天是什么时候,这恰恰是官渡之战爆发之前的关键时刻。

为何董承要策划出衣带诏行动?难道是自导自演?

许昌朝廷和袁绍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在这种情况下,汉献帝,如果让董承去杀曹操,那么杀了曹操之后,谁来承担保卫许昌的责任呢,谁来跟袁绍对抗?汉献帝这么聪明的人,如果在这么关键的当口,你要去杀曹操,不等于自毁长城,从这个时间点上看,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杀完曹操谁来代替他呢,董承靠得住吗?所以啊我们从这个多方面来看,从董承和曹操的关系。从这个时间爆发点,从汉献帝他的这个角度来看,汉献帝秘密命令董承去杀曹操,这点事情都可能性都不大啊,很有可能正如《资治通鉴》所怀疑的,这点事情,只不过是董承自己想做但是他借用了汉献帝的名义,事实上汉献帝并没有杀曹操的意思,更没有下过这样一道诏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