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味道]一碗羊雜背後的故事

[寧夏味道]一碗羊雜背後的故事(文|長霖,圖|李繼輝)

中華傳統美食,每一道的背後都有著豐富精彩的故事。吃美食不僅要感受舌尖的愉悅,享受胃蕾的舒心,同時也要得到知識的提升,美食才更富人文思想。

[寧夏味道]一碗羊雜背後的故事

吳吃堡美食(圖|李繼輝)

說起創業,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開業和經營的過程沒有想象的容易,裝修費用的超出以及人手的不夠用,只是創業者要面對眾多問題的一部分,還要面對抄襲的質疑,以及同行的挑釁。“他”想不通,90後的回憶以及文化屬於所有90後,不應該被誰壟斷。也許在眾人看來,年輕的90後思想極不成熟,甚至有些偏浮。面對種種質疑以及對90後偏執的標籤,讓初中畢業的“他”踏上了艱難的創業路。

[寧夏味道]一碗羊雜背後的故事

吳吃堡羊雜碎(圖|李繼輝)

小時候,不要說羊雜碎,能吃一頓肉已經非常奢侈,羊雜碎更是奢侈中的奢侈了,因為一隻羊就只有一副羊雜。但每年的古爾邦節,總能吃到母親做的那碗羊雜湯。那時候也就7、8歲吧,每逢過節家裡就會宰羊,我的任務就是幫忙燎羊頭和羊蹄,用一些樹枝把羊頭和羊蹄烤的金黃,把毛燒掉,大人最後再刮毛用火錐燙,用刀子刮,總之非常麻煩,至於後來怎麼加工就不得而知了,我的“辛苦”就是為了能吃上母親的那碗羊雜碎,當時就是感覺那碗羊雜碎是那麼的香。

[寧夏味道]一碗羊雜背後的故事

(圖|李繼輝)

隨著慢慢長大,在吳忠的街頭小巷,總能吃到羊雜碎,但每次吃後都感覺差點什麼,沒有小時候的味道,又覺得多了點什麼,羊雜也沒有那時候全。很多年過去了,雖然過節也能吃到家裡做的羊雜,但沒有了那時的味道。我深知這並不是缺少了情懷的味道,因為從小我便跟在父母身邊吃著那時最好的美食。父母年輕時算是鄉間廚師,做著一手好菜,為村裡的大小喜事灶廚,我跟隨他們吃盡千家萬戶,養成了挑剔的舌頭。帶著疑問曾幾度找過母親,才得知小時候吃到的羊雜碎是母親在姥姥的指導下做出來的,記憶中的味道也只有姥姥才能做出來。後來才知道,早在七八年改革開放後姥姥就已經營起了羊雜湯的營生,據姥姥說她的手藝還是太爺爺傳授的,上幾代的故事便不是特別清晰了。

[寧夏味道]一碗羊雜背後的故事

(圖|李繼輝)

幾年的創業里程倍感身心俱疲,起起落落始終沒有穩定下來。偶然的機會使我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就是將姥姥的手藝傳承下來,帶給更多的人來享受這份美味。一個沒有任何食品相關經驗的門外漢,卻將羊雜做成了速食食品。願景一片大好,但總是事與願違,因為技術不成熟,受姥姥教導的我又不能在羊雜裡添加防腐劑,成批量生產出來的產品走向市場不到兩週的時間,幾乎有80%全部脹袋腐爛。辦公室的電話響個不停,從這一刻起我的人生髮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企業倒閉”。

[寧夏味道]一碗羊雜背後的故事

(圖|李繼輝)

經歷暴風雨後,沉澱了下來。我始終告訴自己,從哪裡跌倒就要從哪裡爬起來。兩年後得益於朋友的信任與支持,當然也少不了譏諷與反對的聲音,但沒有受到任何影響,重新開始了創業路。毅然將商鋪選在了盛名已久的羊雜西施對面,在外人看來我又一次自尋死路,面對強大的對手競爭,很難有店能支撐下去。我相信這些反對的聲音是為我好,也許正是90後的想法與之不同吧,我做事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與思路,也許前期看不到任何的成績,但厚積薄發總會向好的一天。是福是禍,不去試又怎能知道真的不行。

[寧夏味道]一碗羊雜背後的故事

吳吃堡涼拌羊雜(圖|李繼輝)

開業後,連續幾天便已聽到各種吐槽,“難吃”的聲音至今還在耳邊徘徊。起初受到家人、朋友、食客的質疑,我也有些焦急,迫切的想弄清楚問題出在哪裡,連續幾天調湯試湯,卻一次比一次差。在灰心與絕望時,我想起了姥姥在授藝時說過的話,茅塞頓開。姥姥在授藝時曾說過,做生意要誠信,用料要真實不摻假,不該用的不用,我們做的羊雜碎不能用味精來欺騙消費的食客。印象最深的是“做餐飲買賣前廳後廚要刮亮,服務員的衛生要刮亮”,“客人來了問,走了送”,“舀雜碎寧可多一兩,不能少一錢”,“黑心的買賣咱不做,味精香精不能用”。這時才明白為什麼消費者給差評,歷年來吳忠的餐飲發展突飛猛進,各種味精香精養慣了消費者的味蕾,突然拿去這點味之材,叫喊難吃也不為過。此後,無論家人或是朋友都給出建議“改進配方”,該加的加不該加的也要加,做生意為的是賺錢,不然就得賠錢。思想的掙扎折磨我整整一週,最後的決定仍是保持傳承,繼續做最清淡難的羊雜碎,我堅信總會有人喜歡清淡、喜歡這份本真的味道。

[寧夏味道]一碗羊雜背後的故事

吳吃堡辣爆羊頭(圖|李繼輝)

少了一份味精、香精,多了一份真心、真情。為什麼起名吳吃堡?除了乾隆皇帝的傳說以外,“吳吃堡”就是吃美食的地方。秉承了上一輩人悉心留下來的原汁原味,湯色金(辣椒無色素)、湯底清(純羊骨與羊瘦肉熬湯)、湯味鮮(天然原料無添加)。正是因為這一碗難吃的羊雜碎,卻給了不少人深刻的印象。因為難吃而得名,因為難吃而口傳於市,因為難吃而記憶深刻。

[寧夏味道]一碗羊雜背後的故事

吳吃堡醬香羊心(圖|李繼輝)

雖說幾代人積累的經驗是寶藏,但不能死守著傳承不進步,時間久了還是會膩。幾個月的調試與創新,在堅持三不加(不加味精、香精,不加牛雜,不加非雜)的基礎上,對羊雜的加工工藝做出了調整。吳吃堡的每一份羊雜都是單鍋燴”,小火慢燉直至入味(3月1日正式開售),每一份原汁原味。

[寧夏味道]一碗羊雜背後的故事

吳吃堡香汁肺片(圖|李繼輝)

[寧夏味道]一碗羊雜背後的故事

吳吃堡辣爆羊肚

[寧夏味道]一碗羊雜背後的故事

吳吃堡八寶飯

[寧夏味道]一碗羊雜背後的故事

吳吃堡八寶粗糧發糕

[寧夏味道]一碗羊雜背後的故事

吳吃堡桂花八寶茶

[寧夏味道]一碗羊雜背後的故事

吳吃堡糖麻丫

新品推薦:

更多新品到店品鑑

[寧夏味道]一碗羊雜背後的故事

吳吃堡牛肉粉

[寧夏味道]一碗羊雜背後的故事

吳吃堡花甲粉

店內環境:

[寧夏味道]一碗羊雜背後的故事

[寧夏味道]一碗羊雜背後的故事

[寧夏味道]一碗羊雜背後的故事

[寧夏味道]一碗羊雜背後的故事

[寧夏味道]一碗羊雜背後的故事

圖|李繼輝

一碗羊雜

它不僅是上一代人的美好記憶

更代表著我們吳忠飲食文化歷史的階梯

也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

但在吳忠人的心中

不論身在何地永遠想念那一碗

鄉愁滿滿的羊雜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