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式:如果「狗」咬了我,我一定要咬回去!

受欺負羞辱了,總有些人為自己開脫,“一條狗咬了你,難道你還咬回去啊?”

這話存在三個問題:

第一,比喻的不慎重,把與自己同為人的同類比作狗,自己難道能夠獨善其身?看似意淫成功,其實自取其辱、也成狗必定無疑;

第二,人云亦云,成了喪失價值判斷的枯木;這就像針砭時弊的時候被有人冠以“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窮”不尊不孝的帽子一樣,自己首先不是狗,不具有類比性,嫌不嫌家窮的對錯都沒有成立的前提,至於“母親說”更是將比擬的對象誤以為真,還強行比對母親,褻瀆至親形象,可謂是既愚蠢且矇昧。

第三,用謊言、欺騙的方式從精神上撫慰自己。且不說像不像孔乙己,主要是他是一種向內壓制自己的方式,受了欺負、遭受了不公不能將負面的情緒向外排除反而轉向對付自己,所有精神性疾病的病灶都源自這裡,長期的習慣於用這種悲觀的方式處理悲觀問題,不僅無助於解決問題,反而令負面情緒積壓,負面的能量水位一旦超出堤壩高度就會形成高破壞性、殺傷性力量,令自己身陷囹圄甚至誤傷友親,或者還沒等到爆發的那一刻,自己都已經憋屈成疾、因病而死了,孔乙己死的那麼早,不能不說是一個特大號的悲劇。

所以,被狗咬了,哪怕是把自己變成狗也得咬回去!

如果咬的太重,還可以說:“對不起啊,我那會兒變成了“狗”,別太往心裡去啊”。

“什麼?狗咬了你,你還讓狗賠醫藥費?你還是人嗎?跟狗都計較!狗有錢嗎?

恨之深,愛之切!愛恨是情緒的正相關,張扣扣不是基於對母親的至深母愛,斷然不可能生出除夕夜怒斬村長家三口人命的恨;如果不是母愛情深意切,他會像佝僂一樣說“死者已矣,生者活得幸福快樂才是對死去親人的最大安慰”,特麼說的比唱的都好聽,如果張扣扣是這樣的選擇,當然泉下有知的張母不會怪兒子,但是她那口氣沒咽得下,張扣扣無論過得多快樂,他有口氣沒喘順,氣都喘不直,最多也就是皮肉之樂,離幸福太遠!太遠!

腰挺不直、氣喘不順的張扣扣,也不可能成為現在這樣一個目光凌厲、神情剛毅的漢子張扣扣,至多隻是一個掛金鍊子、挺啤酒肚、吆五喝六的張扣扣!

愛與恨,都是支撐健全人格的精神力量,愛可以令一個人寬廣,恨可以使一個人剛強;哪怕是短暫的恨,都應該對之給予正面的回應,報仇雪恨的意義不在於其本身,而是惟其如此才可令自己精神品格健康、不會成為“鴕鳥心態”下一味逃避躲閃的犬儒!

教育方式:如果“狗”咬了我,我一定要咬回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