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是李鸿章提拔的,还是荣禄提拔的?

马松


之前有个说法,说在庚子年后,袁世凯之所以能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总督,主要是李鸿章在临死前举荐的。

试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当时地方第一大员,这个位置可不是谁都能做的,整个晚清也就曾国藩、李鸿章这种的重臣能做(还有荣禄、王文韶、裕禄几个人短暂做过)。

更何况,当时袁世凯不过四十出头,是晚清所有直隶总督中最年轻的,试想他何德何能,能够一飞冲天,做上“天下第一督”呢?



所以,当时负责与列强谈判的第一重臣李鸿章,其在谈判结束后吐血而死,他最终的泣血遗折保举了袁世凯出任自己的老位置,听起来也蛮像那么回事的。

不过在翻检文档之后,李鸿章的遗折是有的,但并没有保举袁世凯的片言只语。

事实上,在甲午年后,袁世凯与李鸿章的关系已经逐渐淡化,而其中原因是,李鸿章在甲午后日渐失势,袁世凯改投了门户。

从袁世凯的个人历史上看,其早期的发迹与李鸿章的提携有着莫大的关系。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袁世凯在随同吴长庆入朝平乱后,之后又成为大清驻朝鲜商务监督(相当于朝鲜监国),这一切都是靠的李鸿章,后者是袁世凯的顶头上司。



然而,在甲午年后,李鸿章因为承担战败责任而一度被靠边站,袁世凯为了自己的个人前途而改投他人,甚至投到了李鸿章的对头翁同龢门下。

这无疑让李鸿章对袁世凯备生恶感,说他死前举荐袁世凯,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其实呢,袁世凯在甲午后确实攀上了大腿,那就是慈禧太后的宠臣荣禄。

之后,袁世凯奉命前往小站练兵,成绩斐然,荣禄去看过后也颇生惜才之心,由此两人关系固结,其中在戊戌年更是如此。

曾有人说,袁世凯在戊戌年参与康有为谭嗣同的围园杀后之谋,事前不举报而事后才告密,于忠于友都有亏,荣禄却摆摆手说:“袁世凯是咱的人!”

就这么一句话,就把袁世凯给保下来了。



1899年底,为了应对德国在山东的压力和剿灭东省拳匪,袁世凯奉命带编好是武卫右军(即原新建陆军)入山东,被升为山东巡抚。

未及一年,因为庚子国变的缘故,荣禄组织的武卫军(分前后左右中五军)基本被打垮或打散,唯一成建制保留的仅袁世凯带到山东的武卫右军。

因此,在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西安回銮前,能够保证京畿安全也就是袁世凯这支部队了。

是以,荣禄将袁世凯举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吧?

问题答到这里,我想应该是十分清楚了。


坑爹史册


这涉及到袁世凯和李鸿章的关系和袁世凯和荣禄的关系了,首先说袁世凯和李鸿章的关系吧。

一个是北洋集团的领袖一个是淮军集团的领袖,北洋的发达与李鸿章淮军的兴衰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可以说袁世凯的早起的发展与李鸿章的提携密不可分,袁世凯也一直李鸿章政治衣钵的传承者。

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撰写挽联,表示我是再传弟子,愿宏志业继萧规。追溯起来,袁世凯家族李鸿章的淮系集团有很深的渊源,叔祖袁甲三和李鸿章在北京一同做过官,父辈袁保恒等都在李鸿章手下做过事。

但是李、袁二人真正发生关系时在朝鲜,袁世凯老成谋略成为李鸿章处理朝鲜问题的得力助手,最后在李鸿章的保举下,袁世凯成为驻扎朝鲜总理各项事物的全权代表,可以说袁世凯的崛起与李鸿章密不可分,袁世凯也曾经对此一度感激涕零。 但是在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失势,袁世凯曾经对李鸿章落井下石,把在朝鲜的黑材料发放京中友人,给李鸿章很大压力,并且开始投靠正在大红大紫的翁同龢、荣禄等,小站练兵是袁世凯北洋系统崛起的关键,没有李鸿章的原谅,荣禄的保举,要想获得练兵之权是不可能的。

实事求是的说袁世凯无论见识阅历乃至对西洋兵法的熟练,都能胜任训练新军这一职责,也是举国上下最为合适的,此时作为直隶大臣的荣禄还有一个考量就是,如果不是有中国方面掌握编练和统帅之权,那么按照另一个方案,小站的练兵将由德国军事顾问汉纳根负责,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因为赫得已经掌握关税大权,军事大权再由西方人掌握,那么中国实际已被暗中送与他人,所以袁世凯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到了后期,袁世凯小站练兵的顺利进行,没有荣禄的大力保举和包庇也不可能,因为很对人也弹劾袁世凯图尚虚文,营私蚀饷。


历史传讯社


应该说,李鸿章和荣禄两个人都提拔过袁世凯。轮到李鸿章和荣禄提拔袁世凯的时候,袁世凯已经名满天下了,谁提拔或不提拔他无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他早晚都是要出头的。

袁世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向天下人证明了他的能力了。到荣禄或李鸿章升袁世凯官的时候,不一定是提拔,反而更有可能是为了解他们自己的燃眉之急。

真正谈得上提拔袁世凯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吴长庆。

我一直有一种感觉:袁世凯是从现代某个地方穿越回清朝的。纵观袁世凯一生中,除了晚年的称帝外,一生行止轰轰烈烈,壮烈得让人无话可说。男子汉大丈夫,一辈子就应该像袁世凯那样。

在河南项城,袁家是大族。袁世凯出生时,他的叔祖袁甲三官至安徽按察使,正领着兵在寿州与苗霈霖周旋。而时任安徽巡抚翁同书,正是袁甲三的顶头上司。当时李鸿章奉师命弹劾翁同书,袁甲三也参与其中。所以,李鸿章其实是袁世凯爷爷辈的人。

袁世凯做学问不行,连个举人都考不上。袁世凯的过人之处是人情世故,而且在少年时代就因此而出了名。

袁世凯的生父袁保中是家中长子,而袁世凯是袁保中的第四子。袁保中的弟弟袁保庆无子,所以袁世凯从一生下来就被袁保庆的妾室牛氏抚养,后过继给袁保庆为嗣子。

袁保庆幼时即追随袁甲三出入战场,因此很早就踏入了仕途。他一生宦辙不离江淮,虽任府道,但一直在军中办理军务。因此,袁保庆与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都有很深的渊源。

袁保庆当过济南知府和江宁盐法道,深得两江总督马新贻的赏识,在济南、扬州和江宁都住过。袁世凯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从小耳濡目染,对官场十分熟悉。

据说,由于袁世凯是袁保庆的独子,从十一二岁就开始掌管家业。袁保庆担任的都是炙手可热的要职,每天家中迎来送往,接待宾客的任务十分繁重。但袁世凯小小年纪就能应付自如,且常有振聋发聩之言,每每令宾客侧目。

可惜好景不长。袁保庆英年早逝,袁世凯幼年失怙。他不喜读书,认为科举之路太慢了,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这个时候他去找过李鸿章,希望李鸿章能看在他嗣父的面子上照拂他一二。不过李鸿章没有理他。无奈之下,袁世凯只好退而求其次,转投吴长庆。

吴长庆是袁世凯嗣父袁保庆的换贴兄弟,他们曾在平捻的战斗中并肩作战,堪称生死之交。见到故友的儿子,袁保庆非常高兴,当即表示要把袁世凯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好好栽培他。吴长庆想让袁世凯与他的儿子吴保初一起读书,博取功名。

当时吴长庆给他儿子请的老师可都是一时无两的。他儿子吴保初在日后与史学大师陈寅恪的父亲陈散原一起并称为清末四公子,名满天下。那个时候吴保初随吴长庆在军中读书历练,成为袁世凯的好友。吴长庆虽然一介武夫,但幕府中名士云集,有当时名满天下的状元张謇,还有周家禄等名士。这一段经历对袁世凯影响很大,他学到了谦抑和内敛,渐渐消去了纨绔习气。

光绪八年(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之乱。朝鲜国王李熙之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利用军队哗变。朝鲜王妃闵妃请求清廷出兵平乱。朝鲜在中日利益之争中举足轻重,慈禧命吴长庆出兵。

抵达朝鲜后,袁世凯请求单独行动。他率领一支清军配合行动,杀死了几十名兵变参与者。战斗中,袁世凯冲锋在前,坚毅勇敢,兵变很快得以平定。

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呈报中毫不保留,对袁世凯大大夸赞。说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报以首功”。慈禧太后第一次知道了袁保庆还有一个这么有出息的儿子。

随后清军将大院君掳至保定问罪。慈禧知人善任,又感念袁保庆的军功,命23岁的袁世凯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从那时起,袁世凯开启了他崭新的人生。

袁世凯最初在朝鲜那几年主要是帮助朝鲜练兵。这也成了他日后小站事业的开端。袁世凯年轻,善于交际,又有能力,博得朝鲜朝野上下一致好评。朝鲜舆论称赞他:“明达夙成,留京师期年,大得都民之心”。他也和金允植、金炳始等多名朝鲜士大夫结为忘年至交。同时由于他的强势,让日本对他颇为忌惮,直到甲午战争之前,还在设法暗杀他。

也就在这时,袁世凯进入了李鸿章的视野,他开始欣赏袁世凯了。1885年,袁世凯被同僚嫉妒而弹劾,回京听参。李鸿章决定重用袁世凯以制衡日本。他向慈禧太后刨陈厉害,力荐袁世凯继续留驻朝鲜。

光绪十一年(1885年)10月,袁世凯护送朝鲜大院君回国。同年11月,清廷任命年仅26岁的袁世凯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员。袁世凯从此左右朝鲜政局,成了朝鲜的太上皇。

袁世凯在甲午之战时回国,随即到小站练兵,戊戌时为康有为视为同道,游说他向慈禧太后兵谏。袁世凯在得知慈禧决定向维新派动手时为了自保,不得已向荣禄告密。他的告密行为其实没有影响最终结果,但加重了慈禧对维新派的惩罚。从而成为袁世凯一生中的沉重负担。

题主所说的荣禄和李鸿章的提拔,大约就是指袁世凯在小站练兵和戊戌以后的际遇。其实,这个时期,有许多人都向慈禧太后举荐过袁世凯。除了李鸿章、荣禄以外,还有恭亲王奕䜣、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南巡抚王文韶等人。戊戌变法时康有为和谭嗣同也保荐过他。

戊戌政变时,当荣禄向慈禧报告袁世凯告密的经过时,慈禧太后对袁世凯的印象极为恶劣,曾经想把他撵回老家去。荣禄提醒慈禧不能做亲痛仇快的事,慈禧才悻悻然作罢。

所以,那个时候的袁世凯在兹念兹的就是如何讨太后老佛爷的欢心。为此,他倾力结交庆亲王奕匡,不惜以封疆之尊与奕匡的儿子载振结为把兄弟。另一方面他小心翼翼地以荣禄的马首是瞻。

袁世凯一生从不惧爬什么人,哪怕是李鸿章。在李鸿章面前,袁世凯很自信。李鸿章毕竟有大胸怀,晚年的他已经看淡了许多。他是宰相的身份,如果想用袁世凯,也一定是出以爱才,为天下苍生惜斯人。袁世凯颇有城府,更何况君子可欺其以方。

唯有荣禄让他害怕。荣禄是个老奸巨猾的人,他太明白袁世凯的为人了,他用袁世凯就像用一条狗,从来也没有把袁世凯当自己人。

荣禄是慈禧太后的影子。他对袁世凯的态度实际上代表了慈禧对袁世凯的态度:用你袁世凯不是因为喜欢和欣赏,而是不能让软禁在瀛台的光绪皇帝和珍妃,还有远遁海外的康梁他们看笑话。


国史馆


首先他有家族背景(他的叔祖父袁甲三和李鸿章平辈同僚,他的嗣父袁保庆在曾国藩手下任营务处总办),让吴长庆收留他还让后来的状元张季直辅导他功课。其次他个人有能力赴朝鲜后果断敢决断让李鸿章知道他的功绩。但真正应该是慈禧太后提拔的,袁世凯在甲午战争后走荣禄的路子担任直隶按察使在小站练兵,被光绪拉拢又出卖光绪但慈禧还是没有杀他,重用他任山东巡抚,直隶总督,调任军机大臣。还是慈禧看中他提拔他!因为戊戌变法他的行为足矣死罪或者葬送政治前途,是慈禧的重视提拔才有了后来中华民国的袁大总统!




一叶小舟风雨渡


应该这么说,袁世凯初露锋芒是在淮军统领吴长庆(安徽庐江泥河人)手下,锋芒毕露是在淮军首领李鸿章(安徽合肥肥东人)手下,锋芒四射是在荣禄(东北满洲人)手下。但没有安徽的吴长庆和李鸿章的鼎力提携,袁世凯就不会有被荣禄提拔的那一天。当然袁世凯反过来也栽培了北洋皖系首领段祺瑞。可以这么说,袁世凯是淮军培养出的最杰出的领袖人物,他还是不折不扣的大中华帝国洪宪大皇帝,虽然在位只有短短八十三天,但皇帝就是皇帝,历史史实就在那里。他还在世界政坛上享有远东华盛顿之美誉。卧槽,身高一米五三的袁胖子袁世凯真是太牛叉太拉风了。世界人民永远怀念你,袁宫保大人!

袁世凯(河南项城人)

吴长庆(安徽庐江泥河人)

李鸿章(安徽肥东磨店人)



荣禄(东北满洲人)

段祺瑞(安徽六安太平集人)


映山红英雄红


可以这么说,袁世凯发迹于李鸿章,得势于荣禄。


袁世凯出身官宦世家,屡试不中后弃笔从戎,他投奔的第一个人就是时任浙江提督的吴长庆,而吴长庆就是著名的淮军将领。

不久后朝鲜发生政变,袁世凯随吴长庆入朝作战,平叛后以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留在朝鲜,并帮助朝鲜训练新军。

“甲申政变”中袁世凯率兵击退了日军,保住了清朝和朝鲜的宗藩关系,从而得到了李鸿章的赏识,在李鸿章的力保下袁世凯升任“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成为宗主国派驻朝鲜的特使。

正是在李鸿章的庇护下,袁世凯在朝鲜才能大展拳脚,从而得到朝廷的信任,并有了善于练兵的美名,长期以来袁世凯都是李鸿章的人。

甲午战争后,

以李鸿章为首,刘坤一,王文韶联名向光绪保奏袁世凯,而奕訢、荣禄等满清贵族也保举袁世凯负责训练新军,他们在对袁世凯的任用上看法出奇的一致。

袁世凯与荣禄的交集多发生在创建武卫军之时,当时荣禄是袁世凯的直接领导,袁世凯那句“则诛荣禄如一狗耳”也广为人知。

其实袁世凯是个彻头彻尾的投机分子,当李鸿章因签订《马关条约》而卸任直隶总督这一要职之后,袁世凯意识到改换门庭的时候到了。

他来到北京拜见荣禄一口一个“中堂”的叫着,而荣禄还说出“此中堂非彼中堂”之言来试探袁世凯,袁世凯当即回答“此中堂即彼中堂”来表示效忠荣禄的真心。

由于袁世凯在编练新军以及“戊戌政变”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重用,1901年李鸿章刚刚去世,袁世凯就立刻接任直隶总督一职,这与荣禄的提携是分不开的,而所谓李鸿章临终前的推荐,却显得证据不足。


所以说袁世凯的起步李鸿章是引路人,而袁世凯最终成为清末民初举足轻重的人物,荣禄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