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感悟|得道成仙,道教求長生的意義何在?

修真感悟|得道成仙,道教求長生的意義何在?

宗教伴隨著人類對生命的思考而興起,道教本是一個高度重視生命的宗教。盧國龍先生曾說:道家發天道、明自然,發展文化的思路是由天至人,以自然之理作為文化體系的基礎。由此,就對於生命的態度而言,道教雖然倡導返樸歸真、少私寡慾,但卻從不阻礙人們對於長生的嚮往,它倡導的是“重生貴生”,認為人的生命最為寶貴。

道教是一個對宇宙和人生都做出了哲學思考的宗教。但宇宙之浩渺與人生之短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蘇東坡《前赤壁賦》說:“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期盼生命永恆,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夢想。那麼,生命的永恆能否實現呢?道教的答案是肯定的。方法就是使生命迴歸其源泉,也就是回到“道”中去,做到“生道合一”,就能夠實現生命的永恆。

修真感悟|得道成仙,道教求長生的意義何在?

道是宇宙的本原。《道德經》說:“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道永恆不變,亙古如斯,故能閱盡宇宙之內無限事物的起始。《南華經》說,道是“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的,能夠“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天地有變道不變,萬物有終道無終。

道的最大特性就是生生不息。《太上老君內觀經》說:“道不可見,因生以明之。”道無形無象,其見證就是天地間大化流行所體現的永不停息的生命活力。個體的生命是短暫的,但是人貴為萬物之靈,具有巨大的主觀能動性,可以發現生命永恆的奧秘。這個奧秘就是“與道合真”。《太上老君內觀經》說:“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羽化神仙。”司馬承禎《坐忘論》說:“山有玉,草木以之不凋;人懷道,形骸以之永固。資薰日久,變質同神,煉形入微,與道冥一。”個體生命與大道就像一滴水與大海的關係,一滴水只有迴歸大海才能永不幹涸,個體生命只有迴歸大道才能永恆不滅。

修真感悟|得道成仙,道教求長生的意義何在?

對修道者而言,生命的永恆有兩個層次:其一是“形神俱妙”,其二是“形逝神存”。

司馬承禎《坐忘論》說:“虛無之道,力有深淺,深則兼被於形,淺則唯及於心。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覺而身不免謝。”“形神俱妙”是最高境界,在道教中要有明師傳授心法,要通過煉己築基、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這樣的修煉過程,福報巨大者,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

其次則是精神生命的永恆,用道教的話來說就是“真性”不滅。“真性”就是每個人由道所稟賦的本性,也就是每個人的生命主體。但是人們在成長過程中,七情六慾發之於內,功名利祿感之於外,往往被妄念遮蔽迷亂而不自覺,導致真性隨肉體的生死而輪迴不已。要超出輪迴,就必須讓真性作自己心靈的主宰。王重陽祖師說:“是這真性不亂,萬緣不掛,無去無來,此是長生不死也。”因此,道人修長生即是在追求與道和真的境界。

另一方面,

生命合道之關鍵在於心與道通。《道德經》說:“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在日常生活中要時時注意以人之“真性”做主宰,虛靜、恬淡、樸素,妄念不起,不昧善心,“去智與故,循天之理”(《南華經》語),“是道則進,非道則退”(《太上感應篇》語),最後達到“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德經》語)的境界,自然能夠“與道合真”,實現生命的永恆。

修真感悟|得道成仙,道教求長生的意義何在?

張伯端祖師在《悟真篇》中說:

“不求大道出迷途,縱負賢才豈丈夫?

百歲光陰石火爍,一生身世水泡浮。

只貪利祿求榮顯,不覺形容暗悴枯。”

汲汲於功名利祿,實際上就是“以物易性”,耗費了寶貴的生命。而道教要人樹立起珍惜生命的意識,並積極探索如何讓寶貴的生命不致成為劃過夜空的流星。道教所求之長生,既表現為對肉體生命的尊重,更體現於現實人生中活出的最大價值。唯有功行至上者,其形魂才可跨越時間的限制,成為萬世尊奉的修行楷模。

投稿地址 :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