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龍場悟道,到底悟出了什麼道理?

鐵錘歷史


王陽明是儒釋道集大成者,也是唯一位“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者。

我們知道王陽明被貶為龍場當作驛丞,因為他上書皇帝得罪劉瑾而起。

王陽明在龍場處於極度的困苦中,首先語言不通,當時的龍場就是現在的貴州,當時只是當數民族聚集地,很少得到教化,民風與中原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後來從王陽明平定兩廣,閩南匪患。我們就知道,當時南方實際上處於相對比較動盪的狀態。

王陽明作為龍場驛,其實平時沒有什麼工作。

王陽明在沒有住處,語言不通,沒有吃的,生命時時受到野生動物威脅的狀態。王陽明的遭遇人生極大的挫折,此時的王陽明為自己打造了一個石槨。每天躺在石槨中反思古聖先賢的思想,在這樣極度的困難下,人的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我們往往就會迸發到人生巨大的力量。

一個月高睛空萬里的星星閃閃的夜晚,王陽明突然從石槨中跳過來,手舞足蹈著,大聲叫嚷著:心即理也。

“心即理”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我們知道王陽明龍場悟道,悟出的是:心即理。

心即理的最早提出者是宋的陸九淵,並不是王陽明獨創。

如何理解“心即理”呢?

我們知道心者何也?也就是我們的本心本性,那顆純天理之極的心,也就是那大公無私的天道。

理者何也?眾生或萬事萬物需要遵守的天地運行之規則,天道無私心。例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就是自然而然,一切都是自然而成,不會干涉萬物的生成死亡。無所謂生無所謂死,一切皆是自然,順其自然,無有偏私。

心即理表明王陽明把我們內心的那顆本心本性的內部世界,與天地萬物的運行世界聯繫了起,真正的實現了天人合一,天人本一,天人無二。

我心即道心,所以我們需要恢復我們這顆被私慾遮蔽的本心,本心的迴歸,也就是我們回到天道的公心狀態,那麼我們的心胸自然無限大,我們自然可以容納天地萬物,就像天道一樣可以容納天地之間的一切。

一切的萬事萬物皆不出離我們的這顆本心,那麼我們自然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

那心外也有物乎?心外之理乎?

心即理是王陽明心學的基礎。


止一,靜篤以此為記。

喜歡,王陽明,請關注,馴服黑夜。回覆:“王陽明心學”關鍵字,就可以加入群聊。歡迎留言評論點贊。

馴服黑夜


在龍場驛,王陽明除了努力工作外,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悟道。

可朱熹的理論已經不能給他幫助,他決定靠自己的力量,奮起一搏。王陽明親手打造了一幅石棺槨,沒事就坐在裡邊冥想、思考。

這麼一副景象,實在是太嚇人了,鬼看見都繞著走。

終於,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一陣大笑驚醒了熟睡的人們,可王陽明卻沒有擾民的覺悟: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務者誤也。”

意思就是:聖賢之道,就藏在我的本心之中,根本不用向外部求取。

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虛度19年時光,走遍天下卻始終找不到“道”在哪裡,原來聖賢之道並不存在於世間萬物,而在人的心中,從不曾離開。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本心”,能夠分辨善惡、美醜、忠奸,能夠判斷世間的一切事物。

隨心而動,隨意而行,這就是“心即是理。”

中華哲學史上一門偉大的哲學“心學”就此誕生,王陽明的名字,也將烙印在天地之間,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他就會被人無數次的說起,無休無止。

權利、財富、功業,終有一天會煙消雲散,唯有學問,才永恆。

隨後,王陽明被朝廷啟用,並且去江西主持剿匪戰爭。這場戰爭並不顯眼,但它對王陽明卻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在剿匪的兩年裡,他發現成天思考理論,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理論既不能吃飽飯,也不能打敗土匪,要想達到目的,還必須腳踏實地去做。

於是,他在“心即是理”的基礎上,提出了“心學”的第二層理論——“知行合一。”

不僅應該“知”,還應該“行”;

如果知而不行,與不知何異?

如果行而不知,與莽夫何異?

應該把明白的道理,運用到實踐中去;

用實踐得到的經驗,補充到理論中來。

“知行合一”,短短4個字卻影響了無數的英豪。

王陽明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偉大的目標,不僅要學習深厚的知識,還應該一步一個腳印的去實踐。”

1522年,王華病逝。王陽明趁機回家丁憂,並在餘姚講學。

在講學期間,進一步的擴展了“心學”的範圍。在“心即是理”、“知行合一”的基礎上,他提出“致良知”的概念。


這樣,就形成“心學”理論、行動、目的三個環節,按照這三個環節,人人都可以成為聖賢:

只要找到人生的理想,然後去努力奮鬥,最終實現理想的圓滿、內心的安寧。

“心即是理”,是用本心去感受這個世界;

“知行合一”,是將內心的善意付諸實踐;

在實踐中提高修養和能力,成為脫離低級趣味的人,就是“致良知。”

至此,影響後世500年的“心學”徹底完善,中國、日本、東南亞的無數英雄好漢,將沿著王陽明開闢的道路,在這個風起雲湧的世界,創造出波瀾壯闊的歷史。


溫乎


這個問題有深度,我肯定無法完全揣摩出王陽明在龍場所悟出的道,我只能根據自己的主觀臆斷來猜測一下,不當之處望王陽明老先生見諒!



首先,王陽明悟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很多人總是向心外去求,在追逐心外之物的過程中,忘記了自己的內心的良知,實際上心和物不是截然分開的,它們是一體兩面,並且王陽明更看重內心的良知,每個人最初都是有良知的,本性俱足,換句話說,都有做聖人的潛質。只不過受外界環境影響,良知被埋沒,經過一番修心努力,內心的良知會被喚醒!

王陽明老先生的龍場悟道,有一點釋家所說的明心見性的意思,見到了心裡面的善性,空性。有一點大徹大悟的意思,所以才創了心學,影響了許多後來人,甚至傳到曰本,在日本流行,武士道,茶道,空手道等都有心學的痕跡。


自己越寫越慚愧,感覺離王陽明老先生所悟之道已有萬里之遙。

不費腦細胞了!

歡迎批評指正!


波羅密2


龍場悟道是王陽明構建其心學體系的標誌性事件,在中國歷史上成為一段佳話,就王陽明而言,龍場之悟道是其自身良知自悟,是其成聖路上的關鍵之悟,反映了王陽明獨特的個人氣質,也帶有濃厚的心學底色。

王陽明畫像

龍場位於貴州省貴陽市以北約八十里的修文縣,在明朝這裡尚未開發,人煙稀少,偏僻閉塞,散居著一些言語難通的苗彝等土著。龍場的環境十分簡陋、艱苦,據記載王陽明初至龍場時,自己動手搭建房屋,“結廬而居”,不過他苦中作樂,在這裡過上了遁世生活。他不但不鄙視勞動生產,反而親身勞作,開墾荒地,自耕自食,通過完全平民化的生活實踐,也讓他的成聖追求有了一個堅實的根基,謫居龍場三年的時間內,王陽明不斷闡發出新的體會,開始走出彷徨探索的階段。

王陽明像

龍場悟道的發生時間現在已不可考,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悟道是發生在夜晚寤寐之中,自此王陽明找到了成聖的人生路向,其“致良知”的思想也醞釀於此。王陽明龍場悟道悟出了對“格物致知”的新解,朱熹認為“格物”的真諦是通過格物窮理以致其知,而王陽明卻悟出了“格物”的實質是重在“致良知”,通過良知推廣至事事物物,“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此外,王陽明講“知行合一”,強調“要在事上磨鍊”,這種寓“道”於“倫常日用”中的觀念是對儒道思想的繼承,這些觀念也與龍場所悟不無關係。

王陽明雕像

除了悟“道”,龍場所悟也讓王陽明的個人心態發生了變化,他不再計較於個人官場得失,而是積極去追求生活世界的意義,發現“孔顏之樂”,他的“樂”主要包括幾個方面,一是“安而樂之”,無屋可居,王陽明就自己動手搭建草菴,自給自足;二是“自然之樂”,在龍場的三年裡,王陽明享受於農業生產之樂,過著簡單、樸素、返璞歸真的生活。因此,龍場悟道也可視為王陽明“重生”的起點

參考文獻:

朱曉鵬:《論王陽明龍場“吏隱”》,《陽明學刊》2009年。

大場一央、胡嘉明:《龍場大悟在王陽明思想形成中的位置》,《陽明學刊》2016年。

陳立勝:《王陽明龍場悟道新詮》,《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54卷第4期。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林小靜


季我努學社


“千聖皆過影,良知是吾師。”這是王陽明先生對自己龍場悟道的一個總結,因為得罪當朝權貴宦官劉瑾,他捱了四十大板後走運沒死,被貶擔任貴州龍場驛站站長。來到龍場之後,王陽明問了自己一個問題:“聖人處此,更有何道?”王陽明想知道,如果孔孟這樣的聖人面臨類似處境,又會怎麼做?

王陽明是找到了答案的。在龍場,王陽明將新建的小木屋命名為“何陋軒”。隨後,他又在附近建了座“君子亭”。龍場悟道是王陽明與朱熹理學分道揚鑣的時刻,他們的分歧在於求“理”的途徑不一樣。朱熹理學認為“理”在世間萬物中,求“理”應該“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而王陽明則認為“理”在心中,求“理”的途徑是“致良知”,簡單說就是讓你的心更加明淨。

龍場悟道的核心關鍵就是發現了找真知的路徑。那真正的知怎麼來呢?王陽明發現在於心,那心是什麼?良心嗎?王陽明怕你們不懂,只能大概這樣說。良心只是一個詞,一個代表而且是大家熟悉的代表,因為大家知道孟子嘛,所以他搞個代表搞個大家熟悉的概念方便大家理解。實際上心完全不是僅僅侷限這個意思。

這就是為什麼王陽明一死,流派四起爭論不休,在古代學習奧義,師傅都不說破,其原因有二:1、掌握最終解釋權,2、方便傳道。第一點是因為愚蠢之輩太多,第二點是虛妄之輩太多。說清楚了,他覺得不就是這樣嘛,於是不學了,又或者太蠢只掌握了一層意思,所以就覺得懂了悟了可以裝逼了。所以但凡懂了心學的人,絕對不會再去探究良知或者良心是什麼。

插播:我們常說經大苦大難方得正果,但是和大多數人不同的是,王陽明的大苦大難全是自找的。往陽明從小,就是浙江富饒地區的一個不擇不扣的富N代+官N代+學N代。小時候他也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英雄事蹟,不過有一點“志向遠大”,只是他的志向無論是當代還是今日,都讓人匪夷所思、天方夜譚,他的志向是——做聖賢。

王老爹是當代的狀元,這是無數讀書人的終極夢想、宏大志向,兒子王陽明想超過父親,是可以理解的。學術上(狀元)他老爹算是到頭了,非要說超過也只剩下傳說中的“連中三元”。至於說當聖賢,就比較無厘頭了,

按理來說父親聽到兒子宏大的夢想應該感到欣慰大加讚賞啊,畢竟老子英雄兒好漢,但聽到陽明先生講出這個夢想的時候,王老爹一個巴掌就摑了上去,也顧不得體面涵養了。

一個奇人,可以理解為奇怪的人、奇特的人、奇異的人,這些王陽明都佔了,他不僅想法奇怪,而且也付之於行動上,真可謂“知行合一”,這個階段,他與佛、道、理學親密接觸,一句歌詞反過來說可以概括“不斷希望、不斷失望”……最後一直失望到懷疑人生,過中情節、極富喜感。

就是這樣一個奇人,在蠻荒的龍場悟出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場和險惡的朝堂,讓龍場悟道實際發揮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內心的良知,便能達到寧靜於內、無敵於外的境界。

如果心學是聖賢功夫,那麼知行合一則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並非得自頓悟,而是在磨難中不斷反思、修練,最終砥礪出的生命境界。

在經歷了當眾廷杖的奇恥、下獄待死的恐懼;流放南蠻的絕望、瘟疫肆虐的危險;荒山野嶺的孤寂、無人問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靜後,王陽明不但求得了內心的安寧,而且逐漸通過“知行合一”擁有了足以改變世界的力量。

憑藉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率文吏弱卒,蕩平了江西數十年巨寇。

憑藉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以幾封書信,一場火攻,三十五天內平定了寧王之亂。

憑藉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從根本上掃清了困擾明政府多年的廣西部族匪患。

“江西剿匪”、“平叛寧王”、“廣西平患”三場轟動朝野的國家戰事,陽明先生端坐帳中便全搞定了……

不僅搞定,而且始終無一敗績……

不僅無一敗績,而且基本都是以少勝多……

不僅以少勝多,而且用時極少……

不僅用時極少,而且糧餉花費少得匪夷所思……

不僅用人、用時、用糧、用錢最少,而且他始終秉持著,將死傷、擾民降到最小程度……仁者無敵。

“江西剿匪”最後一戰捷報傳來時,總指揮王陽明沒有在指揮部焦急等待,也沒有在佛堂燒香祈福;更沒有在與同僚對弈品茶。他在……給學生教書,是的,他在教室裡面給弟子們上著他的“心”學課程。他緩緩走出教室平靜地聽完捷報,然後又緩緩走入教室。

此時,他的學生們急不可待的詢問戰況,他只輕描淡寫的說了句:“贏是贏了,但是又有多少生靈塗炭呀,讓我良知不安”,他微微嘆了一口氣,繼續平靜地給學生們上課……窗外沒有驚天動地的風雨,但學生們卻分明看見了老師眼中的山河俱動。

時間軸插播:

龍場,一個普通的深夜。

人們都已入睡。萬籟俱寂。

突然,黑暗中傳來一聲狂笑。聲音來自一間木屋。

緊接著,木屋中傳出又叫又跳的聲音。

“我明白啦!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明白啦!”“我終於明白啦!”

此刻,旁人被嚇得不輕,從夢中驚醒。

只有他能體會自己內心的狂喜。

數十年來的疑慮煙消雲散,眼前的世界豁然開朗。

百死千難,但為此心。

黑暗之中,萬丈光明!

此刻,在與中原幾乎完全隔絕的一個小村落,中國思想史翻開了最為光輝燦爛的一頁。

史稱“龍場悟道”。


市井江湖


王守仁的兩首詩,大約能看出點他的心學歷程: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於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客行日日萬鋒頭,山水難來亦勝遊。布穀鳥啼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蠻煙喜過青楊瘴,鄉思愁經芳杜州。身在夜郎家萬里,五雲天北是神州。

王守仁從小就不是個死讀書的孩子,一四七二生,餘姚人,先祖有個王羲之,父親王華狀元。王守仁從小兵書戰策無書不看,父親帶他到塞外歷煉考察過。

那時,宋朱喜理學,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名言為:存天理,去人慾。什麼是天理,什麼是人慾?一心成聖人王守仁苦苦思索,格物窮理?於是對著一叢破竹子,不眠不休好幾天。

但王守仁是偉大的,終於走到貴州龍場,一切自己幹吧,得罪了死太監有什麼辦法?但在這裡,心學終於成功了,他悟了,頓悟!!

那一夜,經過幾十年的格物窮理,站在石棺裡他,望著星空滿天,一聲長嘯,天理即人慾!

什麼吃喝拉撒,什麼富貴榮華,什麼國色天香,這都是天理,這都是人慾!

就此,聖人與哲學站在了歷史上!


萬里雪飄74


陽明的悟道,是一個人對自我道性本心的認知解放,他定名為致良知。

這與佛說的人人具備如來自性,可能是一致的,與老子說的赤子之心也可是一致的,表述不一樣吧。

想起自己昔日明心悟道,也是有情感引子,後來全部都在想人的理想應該如何,人的終極目標為何,無食慾,無睡意,當然最後明瞭自我的一個暗身份,不論真假,讓我掀開這個世界暗的一面,差點走火入魔,病了一場。

那一刻,是頓悟,守持不住這個身份應有的本心狀態,然後至今10多年,慢慢調整心態,在各種真實與特異中接受自己,認可自己,這是漸悟。原來的頓悟沒有積累,故身心俱傷,後來累積德行,體悟道意,現在修行通達人生,應和天地奧妙。


半不山


陽明心學在歷史上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王陽明和陸九淵兩個人的哲學成就,構成了“陸王心學”。


任何哲學上的成就,要麼一落千丈,要麼一鳴驚人!也就是說,要麼碌碌無為,要麼經過一番洗禮,昇華為舉世聞名的成就,在中國,你可以不懂黑格爾,但是必須知道王陽明。

王陽明在龍場的時候,正是處於人生最低谷,事業和仕途受人掣肘,可謂後有追兵,前有懸崖,稍微不慎,很有可能粉身碎骨!


在這種逆境下,王陽明做到了一鳴驚人。到了自己人生中最為重要的時刻。

所謂悟道:

1、人人都是聖人。

都有鼻子有眼,誰也不比誰差,你當大官我當農民,本質上我們都是平等的。因為你不比我多鼻子多眼。我也不用怕你。


2、人人都有良知。從生下來的那一刻起,人的本性都一樣的。只不過經歷了生活中的各種事情之後人的認知出現了偏差,對待人和物的思想有了不同,基於此,做事做人就不一樣了。陽明心學在於幻醒人們的良知。

3、人人都有悟性,不必外求。每個人都有悟性,只是有高低之分而已,凡事在事上磨練就可以了,不必藉助外力。也不是非得格物才能致知,所謂的道理自在心中。

龍場悟道是陽明心學的一個分水嶺,在心學領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心學用於當今社會具有重大意義,當今中國社會“假大空”盛行,比如假貨、自大、空話等。日本的稻盛和夫就比較崇尚陽明心學,在日本現代商業史上具有不可用。


小女子躍馬揚刀進東京


龍場悟道,發生於王陽明被貶貴州龍場後,因見貴州當地的特殊情況,某日頓悟,“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


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聖人之道,不是不能達到的,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聖人的,聖人之道就存在於我自己的理性當中。這個說法,對當時主流的程朱理學形成了很大的衝擊,兩者雖同樣追求天理,但程朱理學認為天理存在於客觀世界,必須“格物”才能“致知”,而王陽明則說天理在我心中,追求天理必須“致良知”,兩者是根本矛盾的。

後來的歷史表明,

王陽明

的龍場悟道,在居於正統地位的朱子學之外,開啟了聲勢頗為浩大的

陽明學

潮流。關於這種學說的興盛與衰敗,古今中外的學者已經貢獻出來的著作堪稱汗牛充棟。

最後還有一點不得不談,就是“以天下為己任”。這是心學和理學的共同追求。不同之處是前者向下看,後者向上看,此時兩者的立場是對立的,陽明心學站在人民群眾立場上,程朱理學反之,或許這也是導致陽明心學最終彪炳史冊的原因!

至於今天,我們知道,沒有任何永恆的理論,只有不斷根據現實調整的理論。陽明心學有很多精華的部分,但其基本理論即追求本心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很多人因為追求所謂本心而陷入不斷的自我否定當中,這是不可取的。天理存不存在?怎麼追求?其實是很虛無的,倒不如唯物主義來的踏實。

當然我不貶低心學,只是心學是有不合適的地方的。我的態度是取其對社會建設和人生髮展有益的地方,棄其為了抵抗理學而闡述的一些所謂理論。


凋零千年


龍場頓悟,王陽明悟到的是孟子所說"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這次頓悟,解開了王陽明自"格竹子"失敗後對程朱理學的疑惑。

自此以後,王陽明就開始走向心學之路,逐步提出來知行合一、致良知、四句教等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