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年羹堯自己不作死,雍正會殺他嗎?

第一軍情


如果年羹堯不自己作死,雍正不會殺他。雍正朝的好幾位寵臣,比如鄂爾泰、李衛、田文靜,都是因為小心謹慎,最後功成名就,壽終正寢。年羹堯個性張揚,驕傲跋扈,這在現代沒什麼,但是在君主獨裁的封建時代,又遇到雍正這麼個刻薄猜忌的君主,這就是死罪。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後中,年羹堯是雍正的包衣奴才出身,這讓很多人產生了誤解。那只是電視劇的藝術加工,事實上並非如此。

年羹堯是漢軍旗人,但並不是包衣奴才,而且一開始也不是胤禛的屬人。直到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大封皇子,年羹堯一家才隨著所在的旗份佐領,被分到雍親王胤禛屬下,與胤禛建立了主屬關係。但是此時年羹堯早已經通過科舉走上了仕途,而且官運亨通,頗受康熙賞識。所以他與胤禛的主屬關係只是名義上的,他不必像胤禛的其他屬人那樣巴結著主子胤禛。

年羹堯是進士出身,受到當時的權相明珠的賞識,娶了明珠的孫女,搭上了明珠的關係網,因此年羹堯結交了明珠關係網中很多權貴王公,比如胤禛的死對頭九阿哥胤禟。年羹堯與胤禟的交往,也成為日後他獲罪的原因之一。

當時的胤禛,擺出一副孤臣的樣子,從不拉幫結派,顯然不可能去結交春風得意的年羹堯。後來胤禛從自己屬下的佐領中挑選側福晉,恰好選中了年羹堯的妹妹,兩個人才結為郎舅關係。

不過就算如此,兩人的關係也一直若即若離,因為年羹堯此時官運亨通,他有資本去觀望局勢,看哪位皇子會隆登大寶,而不是把寶全壓在胤禛身上。而且年羹堯自視甚高,一向看不起別人,還經常跟頂頭上司鬧彆扭,以他的性格,也不可能去巴結奉承胤禛。

不過當九子奪嫡進入鬥爭白熱化後,胤禛決定讓年羹堯死心塌地地跟著自己。他一邊打壓,一邊拉攏,終於降服了自己這位大舅子。康熙駕崩後,年羹堯在西北替胤禛看住了任撫遠大將軍王的十四阿哥胤禵,雍正得以順利登基年羹堯因此立下大功。

雍正登基後,年羹堯又以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的身份擊潰了羅卜藏丹津,取得大捷,平定了西北。一時間,雍正對年羹堯的寵愛無以復加,甚至很多政務都與年羹堯私下商議。

雍正在給年羹堯的硃批中說了很多肉麻的話,比如他說:“我二人做個千古君臣知遇榜樣,令天下後世傾慕流涎就是矣。”還有“卿之感固一日不能忘,而朕之憐實不能一時不念也。”但是年羹堯並沒有在奏摺中誠惶誠恐,感激涕零,

所以雍正感到自己的媚眼拋給了瞎子看,心中日益對年羹堯不滿。因為年羹堯太驕傲了,寫不出這麼肉麻的話。另一位重臣鄂爾泰就不像年羹堯這麼驕傲,經常在奏摺裡吹捧雍正,對雍正感激涕零。所以雍正一直對鄂爾泰非常滿意。

前面說過,年羹堯性格張揚跋扈,現在得到皇帝的寵信,尾巴更是翹到天上去了,他不僅對其他官員大臣們無禮,而且插手各種政務。年羹堯的不可一世,得罪了很多大臣,比如他繞過吏部直接推舉了很多官員,得罪了吏部尚書隆科多;他在戰時獨掌西北財權,又得罪了主管戶部的允祥。隆科多和允祥都是當時雍正的寵臣,雍正費盡心思彌合他們與年羹堯的矛盾,可惜年羹堯並不給面子。

更嚴重的是,西北大捷後,年羹堯回京慶功,他的倨傲無禮,也得罪了敏感的雍正皇帝。君臣二人的性格是如此不合拍,矛盾最終爆發。

而雍正的性格也很有趣,他愛一個人,能把對方捧到天上,恨一個人,能把對方打入地獄。他一開始雍正把年羹堯捧得有多高,現在年羹堯摔得就有多狠。

首先雍正在奏摺硃批中給年羹堯各種挑刺,敲打他,比如說他把“朝乾夕惕”寫為“夕陽朝乾”(據《清實錄》,而《清史稿》則做“夕惕朝乾”)。

然後雍正採取了明升暗降的方式,將年羹堯由川陝總督升為杭州將軍,但實際上是免了他撫遠大將軍的職務,調虎離山,解除年羹堯的兵權。年羹堯赴杭州途中,走到江蘇儀徵時停了下來,寫奏摺說希望能進京面聖,當面訴說冤屈。結果雍正大怒,將其降為閒散章京,聽候新任杭州將軍安置。

接下來,雍正讓大臣們討論年羹堯是否有罪,並決定將年羹堯檻送進京。

最終雍正給年羹堯定下九十二款大罪,讓年羹堯自裁了。

如果年羹堯的個性不那麼張揚跋扈,也許他會像鄂爾泰或李衛那樣全始全終吧。



夢露居士


我們應該都特別的熟悉,乾隆以及雍正時期的那段歷史,比起乾隆來說,可能雍正的故事我們瞭解的要更加詳細一些。還記得,當時雍正作為康熙的兒子參加了九子奪嫡,最終他成為了勝者,也就是我們現在瞭解的雍正皇帝。雍正皇帝之所以能夠稱帝,完全取決於他身邊有兩個大臣,一個是隆科多,而另外一個則是年羹堯。他們兩個都手握大權,並且輔佐雍正登基。

拋去隆科多不提,今天我們主要要講的就是年羹堯。可能很多人都認得年羹堯,年羹堯在雍正剛成為皇帝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了封疆大史,後來他還在西北作戰,並且手握兵權,可以說是深獲隆恩。皇帝也特別的寵幸他,後來年羹堯又把自己的妹妹年世蘭嫁給了雍正,從那之後,年羹堯的地位又高了一點。

雍正也很看重年世蘭,並且把她封為了貴妃,後來雍正還一直在提升年羹堯的官,讓他成為了除了自己之外,在朝廷當中官位最高的一個人。所以,很多的朝中大臣都開始靠攏年羹堯,而年羹堯也在朝廷裡面拉攏重臣,希望能夠為自己所用,正因為如此,所以年羹堯才引起了雍正皇帝的不滿。

年羹堯經常把自己和皇上進行對比,有的時候也不怎麼尊敬皇上,態度也沒有以前那麼謙卑了,所以,雍正自然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對待年羹堯。雖然,從面上看不出來有什麼改變,但心裡已經想要滅掉年羹堯,只不過現如今還沒有自己的親信罷了。就在這個時候,年羹堯拉攏了很多大臣,形成了自己的小團體。

並且還幫一些人進朝為官,比如說後來的汪景祺。汪景祺多次都考過進士,但從來沒有考上過,身為一個舉人,但沒有辦法進朝為官,是他的憾事,所以他找到了年羹堯。年羹堯也把他當成了自己的幕僚,並且開始幫助汪景祺。後來,年羹堯做事越來越沒有譜,汪景琦再怎麼勸他也沒有用,後來汪景祺還寫了一首詩,詩中大有看不起雍正但是褒獎年羹堯的話。

這話後來被雍正得知,那個時候雍正早就已經除了了年羹堯,所以也在打擊年羹堯的同黨。正好看到了汪景祺的那首西征隨筆,藉此為由殺了汪景祺,並且還把他的人頭掛在菜市場示眾,十年之後才摘了下來。現如今,這件事一直都被流傳著。


小魔女侃歷史


要說雍正王朝最大的功臣,那就非年羹堯莫屬了。他在平定了西北叛亂後,立下赫赫戰功,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將軍。他雖然忠於雍正,併為雍正取得皇位立下了不小的功勞。但他在後期由於不可一世、狂妄自大,最終導致雍正對他起了殺心。

其實,雍正一開始並不想殺年羹堯,即使他手握重兵,功勞頗高,但是雍正還是非常信任他的。更何況,雍正在剛繼位的時候,內外矛盾重重,雍正只能任用能打仗的年羹堯在西北地區為自己獲取政治資本,轉移朝廷上的矛盾,鞏固自己的統治。甚至可以說雍正當時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交給了年羹堯。

可是年羹堯在西北打仗的時候獨斷專行,有時候也只能獨斷專行,損害了很多人的利益,在朝廷上樹敵無數。仗沒有打結束,雍正只能默許甚至支持年羹堯的行徑,沒人敢對天子抱怨,對年羹堯產生怨言。但在西北打仗勝利,年羹堯回京後看似表面風光無限,但他仍然我行我素的獨斷做法,直接導致雍正的反對者把怨氣都集中撒在了年羹堯身上。

雖然雍正也知道年羹堯替他背了大部分黑鍋,但經不住反對者集體上書,說年羹堯桀驁不馴、草菅人命、殺人如麻、貪汙腐敗,甚至還還居功自傲、私下勾結黨羽等,這些罪名雖有些誇張,但也基本屬實。所以雍正再怎麼念恩情也不得不辦他,於是只能不斷降級貶官,以安撫群臣,保他性命。但是年羹堯卻忘了他再怎麼有功勞,也終究是為人臣子,不知道低調妥協,卻疏忽了自己曾經手握重權,可以給皇權帶來極大的威脅,還一個勁的跟雍正叫板。最後雍正迫於朝廷中各方勢力的壓力和穩固皇權的考慮,不得不處死年羹堯。也就是所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年羹堯如果自己“不作死”的話,雍正也有可能是不會殺他的。


第一軍情


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年羹堯的性格決定了他自作孽不可活的悲劇人生。

既然題主是假設,我們不妨演繹一下。

年羹堯如果在西北戰事期間不要挾雍正,不和蒙古大公搞交易,只是對抗8爺黨,雍正不可能殺年羹堯。

理由很簡單:

1.雍正在搞經濟改革(康熙盛朝國庫空虛),發展經濟是主旋律:

2.雍正同時在推進吏治改革(貪腐,結黨營私,黨爭是康熙王朝後期矛盾的重點)。

這些需要一個穩固的國家政權(軍隊是核心)做後盾,而雍正做皇上年齡偏大,國家過度之君的身份雍正比臣子們清楚。

所以年羹堯只要好好為官,把幾個太太伺候好應該是可以善終的。


凱騰聚知


雍正上位後功莫大焉的他囂張作死也好,韜晦低調也罷,都會被雍正所殺。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一、梳理一下當時朝廷主要二個矛盾:

一方是以雍正皇帝為首,包括朝廷內有十三阿哥,張廷玉等少部分文官。在外則有年羹堯,李衛,田文敬等地方大員,其中,年羹堯和李衛是跟隨雍正多年的奴才,也是他的左膀右臂。

一方則是以八爺為首,包括九阿哥,十阿哥以及大部分文官。他們認為雍正皇帝得位不正,而且刻薄寡恩,所以他們費盡心機,處處與雍正作對,希望顛覆其帝位,擁戴八爺上位。

雙方的鬥爭焦點就集中在年羹堯身上,在當時雍正以貪腐案為切入口查八爺黨;但是八爺卻把年羹堯踢皮球踢出去。意思就是,雍正既然要查貪腐,那就公正一點,連年羹堯一起查了,否則八爺黨也不用查了。死保年羹堯,肯定就站在了幾乎整個文官集團的對立面,這種眾叛親離的後果雍正肯定承擔不起,那結果只有年羹堯死,才能讓雙方達成妥協。

年羹堯是雍正皇帝同八爺黨鬥法暫時失敗的犧牲品。

二、1722年11月13日夜,康熙帝溘然長逝 。20日,皇四子胤禛登基接受百官的朝賀,並改第二年(1723)為雍正元年,胤禛是為雍正帝。之前頗被看好的長子胤礽、十四子胤禵都只能望位興嘆、徒喚奈何。

可以肯定的說雍正之所以能榮登大寶,君臨天下,主要獲得守衛京師的步軍統領隆科多和手握重兵的川陝總督年羹堯的支持。隆科多是雍正的舅舅,年羹堯是胤禛做皇子時府邸裡的舊人,他的妹妹被雍正納為妃子,二人也算親戚。

後來,勢焰熏天的年、隆二人恃寵生嬌、居功自傲,開始獨攬大權,擅作威福,貪贓納賄,大開賣官鬻爵之門,公然結黨營私,並不謹守君臣之道,肆意妄為,開始為雍正所忌。

史載,1725年12月,議政大臣羅列了年羹堯所犯的92大罪,請求將其明正典刑 。在處理年的同時,隆科多也被革職拿問,後被定41大罪,圈死於禁所。

置他於死地的恐怕還是和他知曉雍正神秘上位一事的來龍去脈有關 。似乎可以這麼說:年、隆若不死,雍正就無法安睡。

三、年羹堯借軍功己變成了西北王,和當年的吳三桂以及剛戰敗的羅布藏丹增一樣,很快就成為新的叛逆,尤其是他將屬下將士打造的鐵板一塊,只知帥命不知皇命,若不及時處置後果不堪設想。

四、西北己有可取代年羹堯的將領嶽仲麒,雖然軍事能力稍次,但完全可勝任,再次隨著戰事平穩,當前首要問題是推行新政,但年羹堯一系顯然是推行新政的阻力之一,必須解決,

五、年羹堯之前就是雍正的奴才,拿自己人動手更順手,年羹堯桀驁不馴、草菅人命、殺人如麻、貪汙腐敗,居功自傲、私下勾結黨羽,私自與蒙古王爺會晤,納蒙古女人為小妾,吃飯叫用膳 ,睡女人叫翻牌子,任用官員叫年選,實乃大不敬之罪。

年羹堯這種腐敗了還高調,生怕別人不知,正符合雍正要鞏固皇權立威,推行新政必須反腐的要求。

我是美麗青春您真痘:如您支持我的觀點,請點贊和轉發。如有更高見解,請評論區留言!


美麗青春您真痘


雍正想不想殺年羹堯,從對他的妹妹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年羹堯的妹妹進宮之後,雍正從來都沒有臨幸過她,直到年羹堯妹妹在26歲病死的時候,還是一個處女,由此就可以知道雍正對年羹堯有多忌憚。

如果雍正真的很信任年羹堯的話,那麼他的妹妹在皇宮裡必然會大受寵幸,這是二位一體的事情,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歸根結底就是滿清皇族對漢族官員從骨子裡的防範。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年羹堯在雍正的眼裡並不是自己的心腹,只不過是一條兇猛的獵狗罷了,這樣強壯的獵狗在沒有用處的之後,自然要及時的殺掉,以免反噬主人。至於大臣們反映的什麼年羹堯狂妄不法之類的理由,只不過是在殺年羹堯之前隨便栽贓的理由罷了。

這就跟美國要打敘利亞,給敘利亞栽贓敘利亞使用化學武器是一個道理。


落下m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亙古不變的道理。但是可能藏,也可能烹。到年羹堯與雍正這個具體的例子上,還必須得全面分析下。

(網絡配圖,下同)

開始時雍正必須得用年羹堯,西北大捷後並不是西北就沒戰事了,從清初開始因洪承疇那句:不可使雲南一日無戰事,清初的統治者與地方鎮守者都為這句話操碎了心。年羹堯是儒將,是漢臣,他當然深知這句話的精髓。因此西北打勝後,也留足了楔子,如放走首兇羅布藏丹增,而且必須大量駐軍,每年仍要大量軍餉,自己可擁兵自重。由於雍正對先祖的經驗教訓認識很深,否則也不會強力推行新政,所以雍正當然不會讓三番的情況再出現,一定會徹底解決西北問題,至少會雪藏年羹堯的。可以說西北剛打完勝仗的初期,雍正仍需要年羹堯,從雍正重賞年羹堯,將年羹堯妹妹升為皇貴妃,又大量提拔年羹堯的人可見一斑。當然可能是政治上,軍事上的需要。但是隨著西北戰況的變化,出現了新問題,首先年羹堯借軍功己變成了西北王,和當年的吳三桂以及剛戰敗的羅布藏丹增一樣,很快就成為新的叛逆,若不及時處置後果不堪設想。其次西北己有可取代年羹堯的將領嶽仲麒,雖然軍事能力稍次,但完全可勝任,再次隨著戰事平穩,當前首要問題是推行新政,但年羹堯一系顯然是推行新政的阻力之一,必須解決,第四年羹堯之前就是雍正的奴才,拿自己人動手更順手,更易立威,年羹堯就是被田文鏡舉報而落馬(原著與電視劇不同,原著中寫是鄔思道給田文鏡寫的舉報材料)。有了上述理由後雍正果斷出手,先扣了年羹堯的親兵,然後直接將年羹堯降了十八級(原著和電視劇不同)。其實這時雍正仍不想一下殺年羹堯,畢竟前有主僕親情,中有不世軍功,後無謀反之實。雍正自己也不想,至少不想公開殺年羹堯,以免落個“枉殺功臣,兔死狗烹”的罵名。但是雍正要鞏固皇權,推行新政,鞏固皇權要立威,推行新政就必須反腐,年羹堯最大最顯眼的恰恰是腐敗了還高調,生怕別人不知,這或許也有自保一講。正是年羹堯的高調腐敗危及了雍正的皇權,阻擋了雍正推行新政,雍正果斷公開殺之,的確可以說是no do no die。



為什麼說年羹堯高調也是自保呢?因為年羹堯之前是雍正在潛邸時的奴才,深知雍正手段,若選擇歸隱,也難保不象高福兒,坎兒(周守誠)那樣被雍正暗殺。因此年羹堯高調也是自保的一種方式,他也是在賭,賭雍正為了名不會殺自己。


綜上所述,應了鄔思道那句“和天子共患難易,共享樂難”。年羹堯在西北大捷後,未積極轉型(如象允祥,李衛,田文鏡,甚至鄔思道那樣),不但自己對雍正的可用價值喪失(共患難),相反還成了威脅皇權的隱患(共享樂),因此雍正一定會殺年羹堯,或明或暗,最終年羹堯的高調促使雍正選擇了明殺。


吆哥一一


如果年羹堯自己不作死,雍正不會殺他的。因果輪迴,俗話說自作孽不可活,總在年羹堯這裡非常合適,用現在的話:不作不die。

年羹堯是雍正身邊的武將,在雍正還是親王之前就在他身邊辦事,而且雍正還娶了年羹堯的妹妹作為側妃,這麼一看兩個人之間不僅僅是上下屬的關係,也是親戚關係。這樣的關係之下,再加上年羹堯為雍正貢獻的犬馬之勞,怎麼可能,會有之後的下場呢。

歸結起來還是因為年羹堯自己,位高權重,平定西北之後在軍中頗有聲望,一人之下 萬人之上,可他自己太過於自負不收斂,對雍正不夠尊重,總覺得自己功勞大高人一等,忽略了君臣尊卑。年羹堯畢竟是個武將,大老粗一個,對於政治不夠敏感,對於君臣相處之道也不甚考量。皇帝就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他覺得你對他沒有危害的時候,他就可以眯著眼打盹,縱容你的作為,一旦他嗅到了半點躁動和危險氣息,就會表現他的威嚴,用他的利爪捍衛他的權力保護自身。


雍正對年羹堯此前已是十分寬鬆,但年羹堯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依仗自己的功勞和雍正的裙帶關係恣意妄為,最終招致殺身之禍。

佛家講究因果報應,有什麼樣的因就會種下什麼樣的果,年羹堯之所以會結局悲慘,也是他自己的原因。

古代的臣子真是不容易,一言一行都要小心翼翼,絲毫不注意便會招致殺身之禍,簡直如屢薄冰。

我是五花肉,謝謝瀏覽,歡迎大家交流指正。


五花肉wd


談到年羹堯,大家要想想郭子儀。

郭子儀四十歲時任朔方節度使,手握十萬一精一兵。安史之亂爆發後,任副宰相兼兵部尚書。收復長安後,加司徒官銜,封代國公。

公元758年,進位中書令,成為真正的宰相。公元762年,郭子儀又因功進封汾一陽一郡王。公元779年,郭子儀被皇帝尊稱為“尚父”,再加太尉官銜。公元781年,郭子儀去世,朝廷贈太師官銜,諡號“忠武”。並且後世史書贊曰:“功高蓋主主不疑,權傾朝野臣不忌”。

建中二年(781),郭子儀病重去世,時年85歲。德宗皇帝為之廢朝五日,文武百官前往弔唁。安葬之日,德宗率朝臣到安福門送別。朝野上下為失去一位中興名將而痛惜。   

郭子儀少年從武,戎馬一生,為鞏固唐王朝的統治,也為了保障國家的統一和安定,東征西戰二十數年,他的雄才膽略在人民和軍隊中享有很高的聲譽。他雖戰功卓著,官高富顯,但為人處事十分謹慎,不居功自傲,不以勢壓人;雖手握重兵,能服從皇帝命令,不擁兵自立;雖屢遭奸佞誣陷,甚至魚朝恩派人挖了他的祖墳,仍能以國事為重;他遵守朝廷法紀,嚴教子孫,不徇私情。因此,終未因功緻禍,立於不敗之地。


郭子儀功勞不可謂不大,地位顯赫,但卻能盡享天年而終,確實是一種本事啊。

那麼我的答案是呢?年羹堯是雍正府邸舊臣,和雍正感情深厚,這點是郭子儀沒辦法比的,再這樣優勢情況下,年羹堯自己沒把握好自己,導致最後被殺,個人觀點完全是他個人原因。


足療閣大學士


個人認為,幫助雍正順利登極的大功之臣年羹堯不論怎樣做都難逃一死。登極大事辦事成後,功莫大焉的他囂張作死也好,韜晦低調也罷,都會被雍正所殺。為何?因為他肚子裡藏有太多有關雍正的秘密了。

滿清的傳統是不立太子的,皇位接班人大都由老皇帝死前親自指定。這種不立長子為儲君的繼承法有利有弊。其利在於每個皇子都有機會上位,只有表現最優秀的那個才有可能被老皇帝親睞並選中,最終被立為君。弊端在於不立儲君,暗中覬覦皇位者眾,容易導致父子兄弟失和,特別是眾皇子間勾心鬥角,甚至同室操戈,刀兵相見,釀成爭位大禍。

史載,康熙即位後,斟酌滿族人的習俗之利弊,決心改變清朝由老皇帝指定繼承者的慣例 ,效仿、學習漢人立嫡長子為太子的做法。 康熙十四年(1675年),他將孝誠皇后所生的年方2歲的皇二子胤礽立為太子。皇長子胤禔因為是嬪妃所生,為庶出,所以沒有得立。其後,他的幾個有野心的皇子為爭奪儲位,明爭暗鬥,刀光劍影,鬥得不可開交。太子胤礽立而廢,廢而立,最終竹籃打水,皇位化為泡影。

爭來鬥去,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1月13日夜,老病纏身的康熙帝溘然長逝 。20日,皇四子胤禛登基接受百官的朝賀,並改第二年(1723)為雍正元年,胤禛是為雍正帝。之前頗被看好的長子胤礽、十四子胤禵都只能望位興嘆、徒喚奈何。

雍正即位是不是承康熙旳意旨,其合法性與否一直是人們議論的焦點話題,數百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限於篇幅,關於雍正上位是否合法的問題在此不做討論。

有一點可以肯定,雍正之所以能榮登大寶,君臨天下,主要是他籠絡並獲得了守衛京師的步軍統領隆科多和手握重兵的川陝總督年羹堯的支持。隆科多是雍正的舅舅,鼎力支持他自不必說。在此單說年羹堯之事。年羹堯是胤禛做皇子時府邸裡的舊人,他的妹妹被雍正納為妃子,二人也算親戚。年羹堯在康熙時任川陝總督,位高權重,主要替西征大軍提供後勤保障,暗中另有負責牽制和監視徵西大將軍、皇四子胤禛的秘密使命。

胤禛用手段將負責監視羈縻他的年大將軍給拉了過來,使兵權在握的他徹底倒向了自己 。之後,權謀詭詐的胤禛在年羹堯和隆科多的幫助下登上了皇帝寶座。

上位後,雍正對兩位扶他坐上龍椅的功臣感激涕零,他曾肉麻地點贊年羹堯,表示要和他“做個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樣”,他還大肆褒獎二人,加官進爵、厚加賞賜毫不含糊,年羹堯被攫拔為撫遠大將軍,兼顧雲南事務,可謂炙手可熱,榮寵備至。俗話說: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此話用在隆科多、年羹堯身上再恰當不過了。

“ 清史”載 :後來,勢焰熏天的年、隆二人恃寵生嬌、居功自傲,開始獨攬大權,擅作威福,貪贓納賄,大開賣官鬻爵之門,公然結黨營私,並不謹守君臣之道,肆意妄為,開始為雍正所忌。

雍正是帝王心性,翻起臉來比翻書還快。他斥責年羹堯“自恃己功,顯露不敬之意”,並以悖逆的名義將他斥革。聖諭一頒,年羹堯往日的政敵們紛紛跳將出來落井下石,並不忘乘機討好主子,這些人挾怨報復,報怨圖快,爭先恐後上書彈劾年,此舉正合雍正本意,可謂正中他下懷。

史載,雍正三年(1725年)5月,雍正帝勒令年羹堯自裁。6月,他嚴懲了年羹堯的四子年斌、年富、年興、年秀和一干親信。後來又赦免了他的四個兒子, 但將他們分別發配至雲南、貴州等煙瘴蠻荒之地。7月,諸臣、大學士、九卿上書請示將年正法,雍正卻只是下令革去其大將軍之職,以閒散章京的名義謫居杭州。9月,雍正以順應群臣所請之名下令逮捕在杭州被監視居住的年,12月,議政大臣羅列了年羹堯所犯的92大罪,請求將其明正典刑 。

其罪狀大致有:大逆罪5條,欺罔罪9條,僭越罪16條,狂悖罪13條,專擅罪6條,忌刻罪6條,殘忍罪4條,貪婪罪18條,侵蝕罪15條。可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雍正表示念及君臣舊誼,格外開恩,令其自盡,不久年在獄中絕望自縊而死。在處理年的同時,隆科多也被革職拿問,後被定41大罪,圈死於禁所。

年隆之獄,轟動一時。表面是君臣之間因權力分配而導致激烈鬥爭,其實是因為二人知情太多,尤其是影影綽綽的“雍正奪嫡” 一事,早已成為雍正帝的一塊心病。年羹堯是有很多毛病,也犯了很多錯誤,但置他於死地的恐怕還是和他知曉雍正神秘上位一事的來龍去脈有關 。似乎可以這麼說:年、隆若不死,雍正就無法安睡。

【原創問答 搬運必究】【 網絡配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