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戚家军是带有私人武装性质的军队吗?

于无声处34


明朝的戚家军是带有私人武装性质的军队,但是它是由明朝政府允许特批的。也就是说,戚家军是在明朝授权的情况下由戚继光自己组建的,隶属于明朝军事编制,但是由继戚光个人指挥运营与管理,相当于《亮剑》里的独立团。后期清朝曾国蕃、李鸿章、

左宗棠和袁世凯组建的湘军、淮军、楚军和北洋新军也都是这样性质的军队(有点区别)。

戚家军的组建产生两个问题:(1)朝廷不得不允许这样做。(2)朝廷有保全防范之策。

朝廷不得不允许这样做

明朝实施的不是募兵制和征兵制,而是卫所军户制(世兵制),后来清朝的八旗世袭也是如此。军士都是一代代世袭的,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守卫地方,一是屯田生产。即有仗的时候打仗,没仗的时候种地。而明中期有很长时间不打仗了,只忙生产的后果就是战斗力衰落,军队内部官僚腐败,面对凶残的倭寇是望风而逃。

别的不说,单说两个最典型的例子吧:

一是大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有67名倭寇在浙江绍兴登岸,流劫杭、严、徽、宁、太平等地,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明正规军望风奔溃。这区区67名倭寇,居然在中国腹地流窜数千里,杀伤中国军民四五千人以上,共杀一御史、一县丞、二指挥、二把总,攻入两个县城。

二是嘉靖三十四年(1555),戚继光被调任浙江都司佥事,开始了抗倭生涯。然而,戚继光参加领导的第一场抗倭战役却让戚继光傻了眼:威风凛凛的明军遇到人数远少于自己的倭寇竟然一触即溃,别说攻击,连逃命都顾不上,要不是戚继光以个人之力射死了几个倭寇头目扭转了战局,这就是一场活脱脱的闹剧。正是这场战役和往后的几场小战役让戚继光深深地认识了贪生怕死腐败无能的正规军。

于是,戚继光上书请求组建一支募兵制的私人军队,从兵源上挑选一些身体强健、好勇斗狠的农民来当兵,再加以严格的训练和配合的战术,必能成为了一支战无不胜的虎狼之师。事实证明戚继光的眼光和理论是完全正确的。

朝廷也知道自己嫡系军队的战斗力不足问题,于是在有关领导(张居正)的支持下明朝批准了戚继光的计划。

朝廷有保全防范之策

毕竟戚家军不是明朝的嫡系正规军,朝廷还是有所顾虑的,于是设计了以下保全防范之策:


(1)人数控制在小范围内。戚家军人数维持在四千人左右,与大明上百万正规军比起来是很小很小的比例。就算戚家军造F,也不太严重。

(2)后勤粮饷全由朝廷供应。就算戚家军反叛,朝廷一断了供给就维持不了多久。

(3)调派由朝廷掌握。军队如何打仗是由戚继光说了算,但是军队去哪、打谁、后勤、粮饷等等是朝廷说了算。如果你擅自调兵,就会有谋反嫌疑。这样戚家军的一举一动都被朝廷监控着,想造F是很难的。


魑魅魍魉24鬼故事


中国古代有两支用主将姓氏命名的无敌军队,一是岳家军,一是戚家军。

戚家军因为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东亚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被誉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那么戚家军究竟是一直什么样的军队?是否是戚继光的私人武装,会不会拥兵自重。

第一:戚家军的确带有私人武装色彩

这与当时的政策是分不开的,明朝军队允许将领招募一定数量的“家丁”,也就是亲兵。将领与家丁之间是主人与奴仆的关系。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戚家军才称之为戚家军,虽然戚家军并非所有人都是戚继光的家丁,但家丁占据大多数,以戚继光招募的义乌兵为主,并占据了军队的主要位置,以戚继光的级别,招募几千家丁也符合要求,所以说是私人武装也不为过。

第二:戚家军不会拥兵自重

拥兵自重首先的重,但戚家军的数量一直维持在三千人左右,这么点人对付倭寇还行,想拥兵自重简直是个笑话,再加上戚家军驻地主要在浙江福建等偏远地区,距离首都遥远,根本无法撼动国本,所以朝廷对戚家军是比较放心的,这点与岳家军有较大差别,岳家军几乎可以看做是岳飞的私军,派系的内部,军队编制和人事安排自成一体,朝廷几乎不能干涉。且岳家军巅峰期有十万之众,尾大不掉,搞得宋高宗寝食难安,搞掉岳飞也就不难理解了。

也正因为戚家军家丁的特殊身份,戚继光一言九鼎,军纪十分严明,

临阵诈称疾病者,斩首;临阵抛弃军器者,斩首;凡是临阵退缩,允许甲长割兵耳,队长割甲长耳,哨官哨长割队长耳,把总割哨官哨长耳。收兵回营,查无耳者,斩;一人退却则一人被斩首,全队退却则队长被斩首,队长殉职而全队退却则全队被斩首;埋伏作战,遇贼不起及起早者,队长斩,各兵捆打。当然,不服上官,令不行,禁不止,杀平民冒功、奸淫妇女更是斩首。

除此以外,戚继光还创立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在浙江、福建取得台州、横屿、平海卫、仙游等战役的胜利,基本荡除东南沿海倭患,为中华民族立下大功,说他是民族英雄毫不为过。



日慕乡关


一、明朝兵制发展概况

军事问题一直是国之大事,正如《左传·成公十三年》所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漫长的前近代岁月中,军事更是决定一个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君主历来重视一国军队的建设与发展,明朝更是如此,明太祖朱元璋在农民起义过程中逐渐崛起,并认识到兵制与军队的重要性,兵制的最大特点就是传力了卫所制度,卫所制度的建立并辅之以军户制,保证了明朝军队对全国范围内的有效管控。

戚继光画像

二、戚继光与抗倭

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其一生也充满了诸多传奇色彩,至今仍被后人所敬仰。

戚继光生于1528年,卒于1588年,戚继光人生最为重要的时刻,都是在为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宁作斗争,先是与倭寇之间持续了前后十余年基本荡平倭寇屡犯东南沿海的窘境,后又被朝廷派去与北部的蒙古部落作斗争,并取得了不小的胜利。纵观戚继光的一生可以说是戎马一生,先后写下了十八卷本的《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的《练兵实纪》等兵书,在军事研究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日本武士画像

三、戚家军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戚家军一定是属于私人武装,不过这种私人武装实际上是得到国家支持与认可的,其军饷是由国家拨款支付的,国家通过委派军官自行招募军人的作法,鼓励这种私人武装形式出现,一提来可以发现并重用军事奇才,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军户制度瓦解后给国家带来的尴尬境地,缓解兵源不足的问题。这种私人武装的形式是听命于个人,但个人权力的来源则是国家的认可与任命,同时国家利用把控军饷来遥控戚家军的军队,防止尾大不掉的事情发生,这实际上宇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曾国藩、李鸿章自募乡勇有相似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政府的无力,只能通过这种民间的力量去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在边患问题上更是如此。这就是明朝军户制瓦解后所出现的“虚脱状态”,通过这种募兵制的方式来增强军事力量,通过数年的努力,戚继光终于荡平东南沿海的倭寇边患问题,明朝也十分重视戚继光本人,以至于史书上如此评价戚继光本人: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著幽燕。

明朝疆域图

参考文献:

1) 卢如平:戚继光浙东抗倭述略,台州学院学报,2011。

2) 赵国华:戚继光军事思想探论,理论学刊,2008。

3) 李鹏青:论戚继光的军事改革,军事历史研究,1989。


回答者:李晨,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


季我努学社


先说结论,戚家军确实是有私人武装性质的军队,在当时并不存在尾大不掉的问题。

我是采薇,为您深度解读,欢迎喜欢历史和政治的朋友关注。

明朝建立初期,鉴于宋朝的募兵制耗费国家大量军费,还存在着冗兵多,战斗力不强等负面作用,故采用了世兵制。



所谓世兵制,就是划分部分人为军户,一户出一人为正兵,一人为辅兵,还需要自己担负军装、武器、路费等,军户的负担是比较重的,而且几乎是无法更改户籍。明朝规定,除非是皇帝、兵部尚书允许,不然不得变更户籍。故军户只有世世代代当兵,父死子继。

虽然明朝在法律上对军户优惠很多,但是执行的并不彻底。军户在负担极其重,又无出头之日的绝望生活下,纷纷出逃。到了明朝中期,军户制度实际上已经形同虚设,当时明朝名义上的军队有近百万,实际上一半都不到,各地军队空额极其严重,将军吃空饷成普遍现象。



军户无以为继,故明朝不得不开启募兵制。所谓募兵制,就是花钱招募当兵的,以自愿为主,佩以军饷,可以吸引有志于从军达到出人头地的人,故虽然增加了负担,但是军队战斗力有提升。




中国某地的募兵广告,待遇是不错的。

戚家军也就是在明朝开启募兵制的背景下,由戚继光在义乌招募的军队。戚家军只听戚继光一人号令,其他人是指挥不动的,故戚家军是私人军队。



但是也不用担心戚继光尾大不掉,因为戚家军的军费来源是朝廷下发的。戚继光并没有独立的军费来源,明朝军队是严格禁止干涉地方事物的。戚家军虽然只听戚继光号令,这是因为军饷充足,跟着戚继光混,有肉吃。

如果朝廷一旦不给戚继光军费,戚家军没了军饷,也就只有鸟兽散了。



综上所述,戚家军确实是私人军队,但是这在古代屡见不鲜,明朝也不担心戚家军尾大不掉,戚继光没有独立的军费来源,就没有和朝廷对抗的本钱。清朝的募兵制出来的军队如淮军,之所以能尾大不掉,是因为汉人督抚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获取了在地方收税的权力,即厘金制度,可以为淮军提供充足的军费,不用依仗清廷。

中国古代的军制,经历过世兵制、府兵制、募兵制等反复变化,有机会为大家讲解这些兵制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