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鎣山寶鼎,與金庸筆下的光明頂不謀而合

四川嶽池朱元璋傳說蒐集與考證之14:

華鎣山寶鼎,或為大明王朝的龍脈之地

與金庸筆下的光明頂不謀而合

採訪:侯立新、邱秋、胡佐斌 攝影、執筆:胡佐斌

一、華鎣山,全國八大佛教名山之一

華鎣山,原名華銀山,清代華銀山伏虎寺僧人釋昌言所著的《華銀山志》記載:“華嚴洞外,左右石壁,橫廣五六里,其白如玉,日光晃耀,望之如銀,疑山之命名以此。”

華鎣山被郭沫若冠之為“天下第一雄山”,是全國八大佛教名山之一,自古有“西朝峨嵋,東朝寶鼎”之說,清康熙年間廣安知州邵仲禮在《華銀山記》一文中對華銀山的描述可見一斑:

(華銀)山跨二州八縣,綿亙五六百里,其路險峻,其頂高聳,其峰屴崱,為郡邑之最。傳聞唐至德間,普賢大士曾現身顯聖,明嘉靖朝,復著靈異,勅建鐵瓦殿于山巔以祀之,不減峨嵋,洵賨(廣安俗稱“賨城”)之一大名勝境也。自鐵瓦而外,圍樓叢剎,凡十有二層,迨疊遭兵燹後,盡成灰燼,獨普賢大士鐵瓦金身無恙。

華鎣山寶鼎,與金庸筆下的光明頂不謀而合

清代廣安知州邵仲禮作《華銀山記》

《華銀山志》另載:“唐至德二載,普賢大士現身顯聖,四民襄金建寺于山巔,曰‘瑞峰禪寺’,並建鐵瓦殿,肖普賢像祀之……嘉靖二十八年,僧德香奉勅重建鐵瓦殿,圍樓叢剎,十有二層,更其寺曰‘光明禪寺’。”

這裡的“山巔”,即寶鼎,其名由來已久,不知其源也。自唐宋以來,寶鼎香火不絕,信眾特多,清代合州歲貢禹湛、渱江在《遊華銀山記》中這樣寫道:“(寶鼎光明寺)每年朝禮者,不下十餘萬人。”《華銀山志·靈藝志第十四》則載:“華銀山絕頂,供普賢大士像,每歲二月二十一日,大士誕辰,前一夕,山之四面有鐙光,由山麓乍落乍起,魚貫而上,不可數計,人以為萬鐙朝佛。”

華鎣山寶鼎,與金庸筆下的光明頂不謀而合

寶鼎光明寺入口。任琦 攝

二、朱元璋起義傳說,在華鎣山流傳久遠

我們繞這些彎子,意在說明,華鎣山作為天下佛教名山,實乃不假。但我們的目的不在於此,我們想表達的是,元末農民起義之初,常以宗教名義聚集起事,時華鎣山一帶,豈不是農民起義的沃土麼?更何況,這一帶至今仍有朱元璋起義的傳說,如上期我們所寫的黎梓衛,老百姓不就是傳說朱元璋起義時設黎梓衛麼?

為進一步蒐集華鎣山一帶的朱元璋傳說,我們又邀約前往華鎣山寶鼎。先至今華鎣市溪口鎮,因寶鼎在華鎣市成立之前屬嶽池縣溪口鎮轄地,舊時,嶽池縣城官員前往寶鼎,便經石埡、花板、齊福、羅渡,在今中和鎮大廟山村陡梯子橫渡渠江,經黎梓衛(今中和場)、左家坪到溪口,再一路上山到寶鼎(詳見1911-1985版《嶽池縣誌》第225頁)。

華鎣山寶鼎,與金庸筆下的光明頂不謀而合

《嶽池縣誌》(1911-1985)關於1949年前縣城到溪口的陸路記載。

溪口,也是一個川東歷史重鎮,清乾隆十六年(1751),順慶府通判署從鄰水縣豐禾場遷駐於此,時整個川東地區的刑事大案、重犯均在此受審坐監,故而關於通判署的故事也多,久而久之,今人在講朱元璋起義傳說時,便難免與通判署的故事雜糅在一起,倒有點像張飛殺岳飛的感覺了,聽者竟也一時雲裡霧裡。

我們原本計劃從溪口直上寶鼎,但無公路,徒步上山需四五個小時,無奈之下,只得繞道鄰水,穿重慶渝北區地界,沿公路直達寶鼎。

今寶鼎光明寺,除山門牌坊為清代遺留外,其他廟宇建築均為今人重建,寺中僧人多來自外地,對朱元璋傳說鮮有耳聞。正欲下山之時,面撞一僧,俗家姓彭,竟是華鎣市慶華鎮四腳碑村人氏,人稱彭和尚。一問朱元璋傳說,彭和尚當即答道:“我打小就聽說過,我們村上有個地名叫寶馬坎,傳說的就是朱元璋。”

華鎣山寶鼎,與金庸筆下的光明頂不謀而合

寶鼎光明寺牌坊。

彭和尚說,相傳朱元璋準備在寶鼎修皇城,先期駐紮在溪口,一天,他和秘書在審案時,突然進來一大批束手於背的“犯人”,這些“犯人”假裝綁著手,實際隨時可脫手,且個個身藏短刀,其意是在不引人警覺的情況下,秘密捉拿朱元璋。朱元璋見事不妙,立即轉身從後院騎馬逃走,朱元璋一路狂奔,由於心中慌亂,玉印落在渾水河裡也無暇顧及。他騎馬跑了好一陣子,來到了今慶華鎮四腳碑村的寶馬坎,覺得有些疲倦,便下馬休息了一會。當他再次想上馬時,卻始終上不去,便大聲喝道:“你若是寶馬,就給我跪下!”那馬兒果真下跪,讓朱元璋又騎上,向別處逃跑了。寶馬坎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彭和尚所講故事,和我們在溪口鎮所聽故事有類似之處,他同樣與審判署的故事雜糅在一起了。但這至少讓我們感覺,在華鎣山一帶的老百姓口口相傳中,的確有朱元璋的故事,而且這個故事已經流傳很久很久了。

三、金庸筆下光明頂,與華鎣山寶鼎多有巧合

在大多數今人的觀念裡,朱元璋開啟新朝,定國號為“明”,這與他早期所參加的明教有關。上世紀著名歷史學家吳晗還於1941年在《清華學報》上刊發《明教與大明帝國》一文,詳細闡述了明朝與明教的淵源。

但明教的活動,《元史》幾無記載,彷彿明教在歷史上根本就不存在似的。倒是金庸在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把明教活動寫得像歷史一般。

在金庸筆下,明教總壇是光明頂,但在今天,無論是史學家,還是地理學家,他們都沒找到光明頂的具體所在,甚至處於哪個省就不知道。真是無巧不成書,華鎣山寶鼎竟與金庸筆下的光明頂不謀而合。

首先,嶽池縣有朱元璋生於此、長於此的傳說,華鎣山則有朱元璋起義的傳說,這些都是根植於民間而客觀存在的文化現象,而非筆者編撰。

其次,寶鼎古剎為光明寺,光明寺,寶鼎,二者相合,與金庸筆下的光明頂(鼎)是不是頗有切合呢?

其次,《倚天屠龍記》裡,明教先被武林界誤為魔教,其總壇光明頂遭遇六大門派圍攻。這六大門派分別是:少林,武當,崑崙,峨嵋,崆峒,華山。六大門派除少林之外,其他均以山為名,這至少說明,光明頂與武林六大門派均不同山。而光明頂必處名山,那這座名山在哪裡呢?

《倚天屠龍記》介紹,張三丰為救張無忌性命,不惜自賤身份向少林寺求救,被折辱一番拒絕,兩人下了少林寺,沿途救了被蒙古兵追殺的常遇春和周芷若,常遇春則推薦醫術通神的蝴蝶谷醫仙胡青牛為張無忌療傷,不想峨眉派掌門人滅絕師太現身蝴蝶谷。再後來,張無忌護送楊逍和紀曉芙的女兒楊不悔遠赴崑崙山尋父,一路上歷盡艱險,見證了胡青牛夫妻的慘死和人世的險惡,也結識了朱元璋、徐達、湯和等豪傑。由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張無忌自東向西,前往崑崙山,中途與峨眉派掌門人相遇,假設這是史實,他走的路應該與明代的驛道“南京至成都府路”多有重合之處,作為全國八大佛教名山之一的華鎣山則是“南京至成都府路”的必經之地。

再其次,《倚天屠龍記》小說最初是在香港某大報上連載,當時的情況是,金庸每天深夜開始寫作,至天亮時停筆,然後立馬傳與報社刊發,他寫一期,報社立馬發一期,而非寫完後再交與報社分期刊發。不想,報紙刊發的《倚天屠龍記》竟在香港引起轟動,讓金庸從此名聲大作。像這樣的寫作,對國內任何高水平小說家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它根本沒有修改情節的機會,而且還是報紙天天等著連載,難道金庸成了神人不成?在此,我們斗膽拋出這樣的說法:深夜寫作,人最易通靈,莫非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一種莫名的力量竟讓金庸的筆觸及到了數百年前真實的歷史空間?也或許,明教、光明頂都是當時的現實存在?

最後,如果《倚天屠龍記》與真實的歷史有所契合,那麼,小說中的光明頂不僅是明教的總壇,更應是大明王朝的神脈之地,就如大清王朝把長白山視為龍脈,將其封為神山、聖山一般。巧合的是,華鎣山寶鼎光明寺竟也受到了明朝帝王的禮遇。

這一點,本文前面已提到過,即《華銀山志》所載的“嘉靖二十八年,僧德香奉勅重建鐵瓦殿,圍樓叢剎,十有二層。”這裡就明確寫明,光明寺主持德香和尚奉嘉靖皇帝之命,重建鐵瓦殿,以期光明寺永不頹敗。

嘉靖皇帝是歷史上一個十分特別也聰明絕頂的皇帝,他對道教十分尊崇,對佛教卻不熱心,然而,他卻下詔為華鎣山光明寺建鐵瓦殿,為何?還有,若是為了普賢而建鐵瓦殿,同為普賢道場的嵋眉山金頂為何在嘉靖皇帝期間未受到如此禮遇?(詳見峨眉山歷朝大事記)這隻能說明,聰明絕頂的嘉靖皇帝似乎已經發現了什麼秘密——說不定,他已發現華鎣山寶鼎是大明王朝的聖山,下詔為寶鼎修建鐵瓦殿,不是為了普賢,而是為了讓大明江山永固。

說也奇怪,《華銀山志》收藏有光明寺圖,該圖中的光明寺,已非明嘉靖時修,而是清乾隆時重修,圖中僅有七殿,除最高處的鐵瓦殿屋頂中間脊飾為鼎之外,其他六殿均為小篆體的“朱”字,想必這應該是受到了前朝光明寺建築風格的影響——清代重建光明寺時,或許人們大多不識小篆,僅當是一種裝飾罷了。

華鎣山寶鼎,與金庸筆下的光明頂不謀而合

《華銀山志》光明寺圖。

文末,我們想說的是,嘉靖皇帝不只是為華鎣山寶鼎光明寺下詔建鐵瓦殿,他更是以修道之名休朝20載,其間有相當長的時間秘密潛身於華鎣山下,我們將在下一期重點舉證講述這一問題。

【下期預告】四川嶽池朱元璋傳說蒐集與考證之15:嘉靖皇帝秘密修道廣安奉聖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