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書法兩年仍感覺不得要領,進步太慢,應該怎麼辦?

止水廬


那就簡述一下問題所在吧,結構把握大體不錯,用筆方面差些。

用筆問題①還沒有學會“用毛筆”,這個很重要,下文說。

問題②因為太注重“九成宮”筆法,而忽視了歐體筆法。


初學問題分三種,一種是通過慢慢努力就可以改善,一種是在某種需要領會的節點開悟,還要一種就是方向錯了。

你的問題挺好,幾乎都在第二點。

如上圖紅色圈中“欲”“於”就比較好,其實你的結構大多沒有很大問題,但是隻有這兩個字在筆法處理上也很“利索”,所以就這倆字比較不錯。

藍色圈裡就是“捺”筆,這是接觸筆畫,如果寫不對,說明還沒領會“一波三折”的意思,一個捺筆在行筆中會有兩次明顯用筆動作,在歐體小楷中或者部分短捺中才只有一個,你捺中也有動作,但是發力點不對。

這個發力點後邊統一說。


看綠色圈裡的“炎”“足”這兩個捺的發力點就對,可能這兩個捺跟原貼不一樣,但是對,臨帖只要臨的對,可以不像。

最後就是黃色圈,黃色圈的問題統一解釋就是“用筆軟”,感覺不到彈性,這就是說你“不會用毛筆”的原因,還沒有了解到筆性。

再有就是這些起筆的細節,紅色圈裡都是比較好的,有精神頭的,藍色圈裡就是不太好看的,說不上有問題,但是影響視覺。

比如這個“九”起筆的角度一定有問題,這個“泉”起筆的力度也有問題。非常明顯的不協調,即使不學歐體的人,也能看出來。

紅色圈裡這些用筆就乾淨利索,發力也對,雖未必符合原貼,但是對。

寫對很重要。


以上的這些問題解決方法,逐一說明。

首先是這個“捺”的問題,看清原貼發力點。

比如“人”“文”“遠”這三個捺,我把每個捺都畫了兩個豎線,這兩個線就是發力點變化的地方。

你的捺中有發力點,但是位置不對,而且這個一波三折的感覺也不對。

首先說感覺,一定要和“~”這個波浪號一樣。

記住這個感覺,運筆就是這個感覺。


如何把握髮力點呢?其實有一個“不太完美”的規律,上邊把一個捺中的兩個發力點都標註出來了,這兩個發力點中間的長度,大概佔整個捺的五分之三,也就是頭佔五分之一,身子佔五分之三,尾巴佔五分之一。

再此說明,這個規律不太完美,只能當輔助理解。

因為在書法中無論任何書體,捺的長度都是要根據重心取勢來說的,沒有固定的長短,而且有些短捺也不用一波三折,一筆就能下來。

這個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記住這個規律只能用於讀帖臨帖學習,不能當創作用,因為一筆的長短位置能改變一個字的風貌。

最後強調,這只是輔助學習,書法用筆千變萬化,只有大概規律,沒有完美規律。


接著說前邊那張原碑圖中的紅色圈,都是一折起筆收筆轉折的細節,去對比你自己的字看看感覺究竟對不對,起筆的力度角度跟單字的關係,一定要仔細讀帖。


然後說你“不會用筆”的問題,毛筆是軟的,是有彈性的,一定要會控制這個力度。

說你“用筆軟”的地方,都是不會提筆按筆頓筆的地方。

看這些黃色的地方

比如黃色圈“無”“鬱”的橫的收筆,不會提筆下頓,這是基礎筆法問題,如“景”長橫就有些動作,不過做的不標準。

“澗”“觀”這些橫折的地方,有頓筆動作,但是沒有頓筆“力度”。

頓筆是一個下壓毛筆的過程,毛筆是軟的,你下壓之後他一定會有向上的彈力,你沒有控制住這個彈力,所以就沒力度。感覺上你頓筆之後筆彈起來了才下拉,而不是藉著這個彈力釋放的過程下拉,這樣的用筆必然是沒有力度的。

“日”“灼”橫折就相對來說好一些,這個就能看出力度。

歐陽詢幾乎筆筆都有彈性變化,這個臨起來是非常難得。

而且一般只看九成宮是看不到這些用筆的“靈活性”的,所以不要單寫九成宮,化度寺,皇甫,千字文,張翰帖,仲尼貼沒事多寫一下,仔細體會運筆的變化。

提按的感覺,轉折的感覺,這其中都是由毛筆的彈性控制的。

第一筆的發力,決定提按的力度,提按的力度決定下一筆的力度,這是連貫的,所有有人寫楷書一直是“死”的,就是因為這個彈性的力度變化斷了。寫一筆,再寫一筆,一定是死的。

如同“~”波浪號一樣,這才是有彈跳性的,如果沒有彈跳性,筆畫寫出來的感覺是“--”這個感覺得,平,而且斷。

看這些字的起筆,更上一筆的關係,起筆後的發力,轉折後的發力。

歐陽詢的墨跡不多,但是楷書加起來或者偏楷書的行書加起來也得上百個字,這些字學會,楷書筆法一點問題都不會有。

臨楷書臨到兩年,結構有一定基礎了,慢慢精進就好。

其餘的問題,比如你對歐體的理解,不能侷限在九成宮,否則你所有的筆畫都是“細”的,如果你看原碑,你會發現即使細筆畫,一橫也會有粗細變化,你沒臨出來,說明你沒看到,你要通過墨跡去找這些沒看到的東西。

也需要去學一下化度寺等碑,找一個對歐體的概念。

九成宮是代表作,但是代表不了歐陽詢的全部,幾乎所有人學歐楷都學九成宮,但是能靠此碑成家的好像沒幾個,近代只有王維賢盧中南能得到其中精華。即便二田姚孟起,他們也是化度寺皇甫中出來的。

一定要廣,不脫離歐體的“廣”,都不算“雜”,有助於構建對整個歐體的認識。

兩個問題①別死盯著九成宮②要學會用筆,如果體會不到彈性,就找一個水盆,一個氣球,把氣球按在水裡一半,然後保持這個位置所有移動,這個感覺就是中鋒運筆,上浮一點下按一點的力量就是提按。


當然,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得“練”,楷書短期不會有成效,起碼五年八年打底,才能湊合看。


如果對你有幫助,可以點一下關注謝謝。


梁宇航


題主自學書法兩年,覺得進步太慢,該怎麼辦?

學習書法,急不得啊!你才學了兩年,就把歐陽詢的《九成宮》臨到這個程度,已經很好了。知足吧,我的同志哥!



題主可知盧中南和田蘊章、田英章臨《九成宮》多少年嗎?如果你不知道,那我就告訴你:他們三位書法家都臨《九成宮》幾十年了啊!明白?


(上圖為田英章的歐楷《九成宮》局部)

學習書法,不能急喲,得有循序漸進的過程。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欲速則不達。如果總覺得自己進步慢,就會產生急躁情緒的。產生了急躁情緒,對你學習書法是不利的。

(上圖為盧中南的歐楷作品局部)


下一步,題主應打起精神來,繼續深入臨帖。如果你能把《九成宮》對臨五年,就能達到五六分形似和神韻。歐陽詢《九成宮》這個帖子,臨寫難度相對較大,但是,題主必須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堅持臨下去,八至十年以後,定有

大成!


特別說明:臨習《九成宮》,量,一定要上去!量上去了,質就產生變化了。當把《九成宮》臨到三年時,題主應把主要精力放“精臨”上,之後,視情況進行背臨和意臨,字達到七分像時可嘗試出帖。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供題主參考吧!


中州耕牛堂主


用二年學書法看著很長,其實只是個開始,慢慢練先心裡明白,手上才能提高。找個懂書法的老師。。。


無今68


看了你的習作,這是一個正常的學習進度,雖然不是特別突出,並不慢,


書法學習之所以進步很慢的一個原因,是手的靈巧性。這個不是有了正確方法後馬上就能夠得到的東西,還得堅定不移的按著正確的練習方法去練習,慢慢形成自己的書寫套路。讓毛筆聽從手的運行,讓手遵從心的指揮。心手合一,才能走向完美。不能因看不到進步而更改學習方法。

技巧是在一點一滴的摸索中積累而得,每個人的經驗並不相當。假如你同時跟隨兩個教師學習,會讓你無所適從。這個老師喜歡藏鋒的遒潤,讓你練藏鋒寫。那個老師喜歡勁利,藏鋒就成為了絆腳石,堅決摒棄。要再遇到一箇中庸形的,藏露皆而有之……諺語說:師父多了把牆砌歪。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定出一個方向,不能左右搖擺。



若是成年人,尚能進行鑑別學習,若是智力尚不完善的少年學習者,便會覺得容易寫的這個方法是對的,其他的方法就是錯的,這就誤人了。藏鋒和露鋒都是正確的。只是在於學習者的掌握技巧上的熟練程度不同,表現出來的筆畫質量的高低而已。


要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精雕細琢的臨帖,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小的細節。越是微小的地方,才是筆法的精髓所在。另外,不要性急,兩年的時間,對於書法來講,還在門檻的外邊。堅持不懈的學習,肯定會得到你想達到的目標。


子衿tjk


契而不捨,熟能生妙,繼續學,當感到自已的書法可以的話,那你的字就站立了起來,會得到眾人的認可,你的苦功回報也就不好評估了!


泥人161


你這個學習的方法就不對,臨摹雖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還是領悟,就好比上課,課堂裡很多學生都很認真學習,按時交作業,可是成績上不去,有的了,不學,不寫作業,成績卻很高,這是為什麼了?



因為沒有掌握好學習的方法,不管是學習還是書法還任何一樣教學,都是需要去自己領悟的,你明白了,不會寫在紙上,要寫在心裡。



怎麼樣才能提高書法了,按我學習的方法來說,多看,多大大師名家的作品,小篆草書都學,多練,閒餘時間練字。沒必要寫在紙上,手指比劃,地上的影子,等等,都是加深理解最好的東西。

有教無類是沒錯,因材施教才是這個時代學習的中心。


提筆走世界


你寫的已經很好了,當代人寫字的機會都很少了,何況書法。自學有很多方式,不知道你看不看視頻,我覺得多看視頻,尤其是大書法家的視屏會有很多收穫。我是學柳體的,自學了十個月,方頭起筆一直困擾著我,黃簡先生在筆法中講過兩面換和三面換。寫得多了突然體會到原來說的是這個意思呀!還有筆法千古不易,折成方,轉成圓。寫得多了,又豁然開朗。要在理論和實踐中不斷體會。我們自學最難的是沒有理論,因此要在這方面多下功夫,要在動手以外下功夫。書者,共同進步!


雪生8888


先找你喜歡的字帖,然後臨帖,不要只動手,要動腦,研究什麼地方臨得不象,多比較。功夫到了自然就成了。二年的功夫不長,十年八年不多。書法是門功力課,努力吧!


博雅謙和


其一,初學開始兩年時間稍短,至少五年。其二,最好有個老師(無論啥來頭,可別找寫醜書的騙子!)指導。僅供參考。


手機用戶59374379066


大多數人都這麼寫,後面十有八九廢了。方向性錯誤,找個懂行的老師吧,不要以為自學能成,更不要隨人瞎嚷醜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